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0。

中文名

北路梆子

代表人物

侯俊山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Ⅳ-20

申报地区

山西省忻州市

别名

上路戏

代表作品

血手印

流行地域

华北区域

艺术风格

板腔体

来源

明末清初

艺术类型

传统戏剧

分类

大北路

历史渊源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清代以迄民国,外地人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或与秦腔、蒲剧等统称为“西曲”、“西调”“西部”或“山陕梆子”;当地人则只称“大戏”或“梆子腔”,偶有叫“秧歌”者,如河北怀来、涿鹿一带。解放后定名为“北路梆子”,今又名“雁剧”。

演出图

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腔在晋北地方化的产物。明末清初,山陕梆子腔在晋、陕、豫三角地带形成后,不久便北传,在山西北、中部以至绥察一线广为流布。据代州“大成班"鹿蹄涧舞台1937年题壁记载,乾隆初年已出现 了本地班社,大约在嘉、道时期,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清末民初,北路梆子处于极盛时期,班社数达200个左右。在总体风格上,又形成三个地域性流派:一是以忻、代二州为中心的“代州道”,以火爆精巧著称,俗称“小北路”;二是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道”,以舒展大方见长,俗称“大北路”;三是以蔚县;为中心的“蔚州道",以刚健遒劲驰名,俗称“东路”。

文化特征

唱腔

演出图

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滚白、介板、花腔等的分别。传统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由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唢呐等组成,武场乐器由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战鼓、堂鼓、碰铃、小音锣等组成。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的特点,同时又结合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体的唱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曲牌

北路梆子的曲牌,来源颇杂:就其曲名看,有来自南、北曲者,有来自庙堂音乐者,也有来自民间吹打乐以至民间小曲者;还有两首“老勾腔”,又可能是清初山西勾腔遗响。曲牌用场不同风格各异,均归“丝弦曲牌”与“唢呐曲牌”两类。

锣鼓经

演出图

北路梆子的锣鼓经,俗称锣鼓点。其基础是山陕梆子的传统锣鼓经,更多的则是北路梆子艺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发展创造和灵活组合的复合锣鼓点或成套锣鼓经。也有一些是从兄弟剧种吸收移植过来的,如【垛头】、【叫头】之类。锣鼓经分为“大家俱”“小家俱”和“勾锣家俱”三类。演唱

北路梆子的演唱,早期大都是真假嗓结合使用。真嗓俗称“本音”,假嗓俗称“背股音”,只有个别嗓音特别好的演员才能用真嗓演唱(如须生焦生玉、李万林、花脸李存富等)。清同治以前无“坤角",女性角色亦由男演员扮演(称“男旦”),为追求女性色彩,连念白都真假嗓并用。民国之后,女演员渐多,甚至已出现“女扮男妆”现象,她们全用真嗓演唱,男演员则仍多真假嗓并用。

代表剧目

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现存抄本达400多个。如《血手印》、《火焰驹》《一捧雪》、《李三娘》等。“三国戏”、“水浒戏”、“列国戏”、“隋唐戏”、“西游戏”等,如《八义图》、《凤仪亭》、《春秋配》、《打金枝》、《古城会》、《未央宫》、《黄逼宫》、《武家坡》、《二堂舍子》、《王宝钏》、《金水桥》、《访白袍》、《劈殿》、《梵王宫》、《百花公主》、《九件衣》、《九龙峪》、《梅伯闯宫》、《宁武关》《文书记》、《穆柯寨》、《四郎探母》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北路梆子在戏曲发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北路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北路梆子对繁荣当地戏曲事业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它对板式唱腔的完备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梆子戏发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传承现状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北路梆子和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同时代拉开了距离,那种万人争睹的景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董存虎

李万林,男,汉族,1938年生,山西兴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翟效安,男,汉族,1943年生,山西代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杨仲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成凤英,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保护措施

2017年12月6日,北路梆子《王宝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资助,从山西省各地剧团遴选的30多名学员进行为期40多天的专业培训,并聘请14位专家和表演艺术家授课。

2018年4月,忻州市文化局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共同创办了北路梆子传习中心,确定每年培养20人。

2019年11月12日,北路梆子项目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获得“北路梆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7年,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中,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获得山西省历史上首个“文华剧目奖”’,并将导演、表演、音乐三个单项奖收入囊中。

重要演出

2018年6月5日至6月6日,作为“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山西省唯一的入选剧目,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平城赋》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