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生成论(cosmogony)又称早期自然哲学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中文名

宇宙生成论

性质

名词

出现

《老子》

领域

天文学

目的

探索太空

简介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宇宙生成论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化、传播,特别是以《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向纵深度发展,翟下道家不仅讲“水本原”、“精气”说,还讲“静因之道”的反映论。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现了道家的宇宙论思想。从而演化出具有强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说、混天说。[1]

我国古代讨论宇宙结构的三大学派—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中,只有宣夜说以鲜明的立场阐述了宇宙的无限性,但是由于儒家的阻挠,这个学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与浑天说、盖天说的西方古代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壳部不同,宣夜说认为大道演化的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决定的,绝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本轮来束缚它们。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进一步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的。这些看法与现代天文学的结论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非常难得的。此说相传出自殷代。

《长庐子》认为日月星辰也是由气组成的,只不过是发光的气。《列子天瑞》云:“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人们熟知的道家成语故事“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据《列子·天瑞》篇记载,有位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飘浮的,便“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劝杞人的人,提出了“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即不但天空充满气体,连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只不过是发光的气体。后来的宣夜说学者还提出地体会坏,天地也会坏,但是用不着担忧。可知宣夜说认为地球本身与日月星辰一样,都是太空中的天体。

战国时期的《庄子·逍遥游》论述得比较有代表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有至极邪?”即天空中的深青色,难道是其真正的颜色吗?它的广阔遥远难道没有极限吗?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认知。庄子还用汤与棘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认定:“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即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没有极限之外还是没有极限。

战国时代的宋鈃、尹文学派也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或“精气”构成的,如《管子·内业》所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屺。”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气”。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在地化生五谷,在天为日月星辰。阴气阳气充塞于天地之间,称之为鬼神;懂得阴气阳气运行规律的人,称之为圣人。气有时光辉照耀,好象升腾在天;有时隐而不现,好象没入深渊;有时滋润柔和,好象潜伏入海;有时高不可攀,似在峻岭重山。宣夜说认为,气无处不在,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日月星辰包括地体自身,都漂浮在气中。

我们从《黄帝内经》中也可以看到宣夜说的某些思想痕迹。例如,《六微旨大论篇》云:“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这里对天的看法,比作”迎浮云’‘,’‘视深渊”,又说是“莫知其极”。这些说法与郝萌所传的宣夜说颇相近。又如《五运行大论篇》载:黄帝问:地是最下的吗?岐伯说:地只是在人的下面,在太虚的中间。黄帝又问:太虚是空的,地是怎么停在中间的呢?岐伯说:‘“大气举之也。”〔‘太虚充满大气甲大地浮在其中,可想而知,日月星也只能飘浮在其中。这种观点与宣夜说观点相一致。

《晋书·天文志》记载了:“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镇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即天没有形质,仰头观望,又高又远没有极限,眼睛艨瞀而无法看清楚,故天苍苍。比如向四围远望之黄山而全都是青色,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都是黑色,青非真色,而黑也没有实体。日月众星,自然浮生在虚空之中,其运行其留止全都须气来维系。所以七曜或者流逝或止住,或者顺行或者逆行,伏藏与显现没有常规,进与退不走相同的路径,是因为没有根系,所以各不一样。北极常居其所,北斗不与众星向西隐没。摄提、镇星全都向东运行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缓与迅疾任随其性,其没有根系明显地可以知道。如果被缀附于天体,则不能够如此。也就是说,浮游在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其行其止全都由气统摄着。如果缀附在天壳上,则不能如此游动。《晋书·天文志》还记载了东晋虞喜《安天论》所说:“言天体者三家,浑、盖之术具存,而宣夜之法绝灭,有意续之而未遑也。”即论述天体的有三家,浑、盖之学术都存在,而宣夜学说却绝灭了,有心补遗接续这一学说却没有闲暇做到。虞喜还说:“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宣,是明;夜,是幽。幽明之数,其学术兼而有之,故称“宣夜”。杨泉在《物理论》中进一步指出:“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还认为银河也是气,并从中生出恒星来,“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虽然宣夜说是一种十分先进的宇宙学说,但没有数学模型,实用价值不大。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宇宙模型,一种是盖天说,一种是混天说。道家属于混天说,儒家属于盖天说。而“盖天说”就是天圆地方,所以所有的皇宫都按照这种结构来建造的。《灵宪》认为,大道演化的宇宙最初是一派无形无色的阴的精气,幽清寂寞。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称为“溟滓”。这一阶段乃是道之根。从道根产生道干,气也有了颜色。但是,“浑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状,也量不出它的运动速度。这种气叫做“太素”。这又是个很长的阶段,称为“庞鸿”。有了道干以后,开始产生物体。这时,“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地配合,产生万物。这一阶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实。《灵宪》把宇宙演化三阶段称之为道根、道干、道实。在解释有浑沌不分的太素气时引了《道德经》里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些都说明了《灵宪》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渊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学。

总之,张衡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认为宇宙并非生来就是如此,而是有个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张衡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西方古代认为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和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有所相通。

前言

史蒂芬·霍金曾经在《时间简史》第一章中说到:“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他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2]

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但是,说是这么说,而我还是怀疑,没有一种现实意义,即使是“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那人们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去兴趣它呢?即,人们是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但是,如果在不知道我们自然统一论的现实意义的情况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以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何况,我相信的是,一切科学理论的根本性本质,可能只在于它的现实性意义,而不是在于它的真理性如何。

叙述

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起始,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其后的<易经>是研究和预知宇宙万物周期规律变化的学问。因而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大家玻尔提出的“互补”性理论曾受到《周易》的启示也绝非偶然。这在〈黄帝经〉中明白不过的立论:“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说明是“道”的一切显示都产生于“阴阳象数(正负)”差异消长“中态位移”的原动力,是现代自然系统所揭示出的“同化异构”或“同构异化”体制,并从这种体制中找到人们不易显见的常在要素,如阴阳、有无、正负、虚实、盈亏、涨落、消长、刚柔、祸福、体用、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过程状态与结构实体,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等的偶联互补和谐承制关系,其关系的根本实在落脚点是“道物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唯物论无法完整揭示而出的课题,也是唯道论难以理解的症结所在。因此,对“黄、周、老”的优选思想的“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是,“道”既可指定于个例事物、又不可固定于那个具体事物的那个“道”;也是说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体事物之外而变动不居。要常从“无”的过程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是时空的功信过程流; “有”是事物本体。是真正的智慧理性、逻辑的一种体验方式,只有通过得“道”的方法才能悟到“道”。另外还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椭圆形轨道等, 这些都是“道物一体”性的协同互补承制的相互生化作用的自我调控,这是《老子》和《庄子》其实说了而又不愿明说的“道”,而黄帝在〈黄帝经〉中早已言过:“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可以说《周易》讲的卦爻变易与交易,是阳正阴负在多维网络立体时空层次的事物互易(正易负、负易正) “有无”过程的作用,也即是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

如此,“哲学是以逻辑学同时又关联到了辩证法二者协同互补上对自然和社会课题的说理”,我们都可以纳入广义上的“道物辩证法”思想之中,以“理”构成谋事成功的先决性前提为条件,是名之“道与物”的关联作功。如是,这就产生了相互统一的“效应场作用”,是“事物相互生化作用的控制中心”,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长河滔滔不息的历史源头,作为一般系统性的“自然生态哲学”的基础非常的可靠。在“道和物”于一元化的状态中,表达复合体可被理解为多种有机生成部分(宏观与微观、正阳与负阴等)的关联。只有在“事物相互作用”的作功过程状态中才能得到显见。同样,宏观与微观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心与物之间、正阳与负阴之间、结构和功能之间、形态与生理之间的“偶联协同”是基于有机体的“活态”,可以把生物的自我调控现象,看作是通过对有机体“中态有序”的维持“公约度量”,从而获得个体独立性自稳自约与周围环境连续性适应变化“换能”与“互通有无”的强力保证。表现型是通过隐在基因所携带的密码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所遇到的相关条件从基因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拉兹洛就说:“生物系统中的等级组织……例如,如果社会学家声称他们的模型具有相互依赖和自我维持的特性,那么他们必定意味着模型解释的人类关系网络显示了这些特性”。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不断召开有关《周易》和《老子》等传统文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所著的《黄帝经》、《周易》与《老子》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归根结底,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主观与客观、有与无、唯心与唯物、阴与阳、正能态与负能态、正离子与负离子等都统一为“道物论”,是无须人为地明确剥离的彼此。庄周十分明确地认识到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道”的永恒性。《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偶联”,是“锅补与补锅”性的择优供需应位,即为宇宙本原“有” [正阳“+1n”]和“无” [负阴“-1n”]的互补互通过程中维持在0位上下左右的中态(-1n—0—+1n)标量规范稳态有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0道上下左右的驰缓出入升降中态(-1n—0—+1n)标量公约度阈值的象数,是正阳负阴“和谐互补、偶联承制”不显性的稳态有序的宇宙自然常数,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的原理。所以“哲学的真义”就是“外察内审性践行”的象数方法学结论,“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过余思辩”或“可控条件”为前提上的人为立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物论”的“协同互补、和谐承制、关联一体”的“有机复合体”上。

所以李约瑟就说:“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哲学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和现代科学合拍”。早在1930年科尔沃讲演《东方和西方》中,萨顿就明确断言,“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但是在长期的科学人文环境的探索中,人们却很少论及东方的先秦文化,而许多国人大家还是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总是证论着既往过时的或纠缠不清的西方文化。当代新文化观的人们在重新解读着古代先秦的哲学思想,并由现代科学重新揭示出来的世界观。黎凯旋与科学家经十多年的讨论总结出《易经》所蕴涵的若干“宇宙最高原理”:对称原理、协同原理、层次原理、互补原理、循环原理、稳态原理、秩序原理、承制原理等等,这些用现代语言表述的原理在历史上先秦道家的著作中,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阐发过。而在当代学者的著作中又通过重新评价,使这些古人的睿智焕发出新的光辉。

卢约瑟和他的学生们就说过:“原子是缩小了的太阳系,电子不停地围绕着那个很小很重的核心在运转,最小的原子竟然同庞然大物太阳系的构造原理一致”。既然公认“原子与太阳系构造原理一致”,那么是“一元本体”的法则无疑了,总的政策方针已经有了,在困难的“功形于中”面前就存在着容易,容易的方面是“功形于上”与“功形于下”的构造原理一致,人们应该在有机整合“功形于中”方面多做文章,把整合做到位。是物得没得道的问题,有道的物就动了,有道的文章也受用,一块原矿不经煅炼就制不成有道的物,火箭飞船有道才起到腾空万里的作用。能够是这样,表现简单的事物也就存在着不简单了,那时的人也就是“神”了。从简单方面来看问题是“法于自然、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数理”的法则原理。

E-靳特西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综合的开端上,相应的状态结构不是主题,而许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自组织动力学才是主题。现在,我们有可能把进化看成是物质能量、信息、复杂意识和自我反思一样的集合体”。而科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抛弃了整体论的观念,采用了还原论的观点,科学是进步了,却给予人们一个不够全面、完善、真实的自然图景,于局部是明晰到了一定需要的程度,但在整体上是散乱无彰的。为此,爱因斯坦如是说:“不能在逻辑上进一步简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组成理论的根本部份,它们不是理性所触动的,一切理论的崇高目标,就在于使这些不能简化的元素尽可能的简单……”。

李政道教授在《科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自然在其本身定律中具有自我展示美的设计,也就是物理定律的对称性与和谐性,有着朴素简单的朴素美”。按拉兹洛的说法是“只有一种实体的实在,那就是潜能量”。在太阳系的实在,以作者的认知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椭圆形轨道,从物质上看是地球与太阳等的相互作用,由于相互作用之后而产生的椭圆形轨道,才产生了时空距离的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涨幅与落差的消长因素,也就有了地球上的万物,这是统一力的“同构”,消长交互作用的异化向上是“同构”,向下为“异化”,概括起来是椭圆形轨道的盈亏消长的“同化”才表现自然上的“异构”的特征,其用同化的原理所开展的复制是异构、所以“异构则展示纷繁”;其异构的向高层次上的有机整合是同化,为此“同化则显见简单”。这种特征具有明显的既简单而又复杂的一致有序性,是一种因果关系。由于因果关系的逐级出现,当前处于统领地位的人们仅见其复杂性的层面,而忽视了其一致有序性和简单性的关键作为,也是因为其简单性不予深究,一直把其当成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课题”对待,而去穷研形而下学的唯物论,遇到了缺乏背景性的碰壁,只得抬头辽观背景的为实奇妙,没想到真因为其简单而隐幽着妙不可言的潜机。也就人为地从背景为起始把其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结构,此结构是次序排列着,那就把其定为系统的层级结构或是等级结构更为确切,这个结构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类社会的,无所不有。

自然在设计和加工物质,是自然系统程序意识的存在,存在也决定了意识的程序,这是人们如何以纵揽全局的视野解决存在的问题,由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大多数的物质按其道的原理可以人为地仿生加工完善,简单的例子是房子是按照人们的需求任务目的而建造的,首先是由需要才由思想意识的判断为出发点决定而产生的意识,由思想本体与工具本体的相辅相成的有无互补才解决的需求。

法天道以立人道,以人道印证天道。现今的自然科学者们都共同呼吁:“只要完整地认知了人的生成发育机制,也就能真正地认识宇宙自然的生成原理。”这同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符合的。人类进化史就铸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人本身就含有大逻辑的智慧。所以有时人的下意识,本能反应,自然状态,情绪表现,生理功能,还有好些我们称之为低级的东西,比科学比人所谈到的大道理更具有真理性,更令人深思,耐人寻味。解读人类自己,是与太空研究同等重要的任务,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这么少,使我们取得的那些成绩仅仅算是一些皮毛的知识积累。人之所以是人,我们不能仅仅到未来去找答案吧?我们必需要将过去与未来重叠起来研究吧。可以说:我们把对过去的研究延伸多远,我们对未来的获取就有多长。我们一般总是让未来检验我们的认识产品,这使我们交了不少学费,其实我们何不也用过去来检验?它与未来本属同一逻辑。我不仅相信造物者没有偷懒,我还相信进化不拖泥带水。我们所忽略的所谓感性层面的东西,所谓低级的我们力图摒弃的东西很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本能反应代替理智做出的择决有时是更明智的抉择。

中华文化是一个完美的仿生体系。而其他民族文化是单极文化。由于中华文化重视系统之间的协调,所以一直处于不显眼的均衡发展中。而其他民族的文化由于单极的独特性,不存在系统之间的限制,显示了很大的自由性,所以比较显眼,但终归象无根之木。中国古代的圣哲已经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的道理。当今科学在不断探索自然与生物有关相为一致的生态终极目标。自然中的生物是从无机到有机的逐渐演化而成,由低级至高级性的生而出生是整体孕育而出生,只有完全地了解了生命的规律秩序,才能真正的理解宇宙自然,生命的意义可以追溯到无生命之中,这样宇宙自然就不排除潜在的生命高级协调依赖化生的精神意志基础,这是因为生命是尾随宇宙自然自身的因果目的塑造的所有无形与有形性的功信和物质的综合体。因此,生命同他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之间就不能人为地于以割裂,而是建构在以“道法自然与自然法于自然”的传递基础功信和物质的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自稳定、自控制性的系统整体层次有序等方面的整合结果,是随着宇宙自然时空对称性约束自稳和开放性自动破缺临界位点调控涨落互换功信与物质性的转运代谢生化,以“天地授天地为虚、天地授生命以虚”的正负熵激活临界位点同周围环境、多方位的换能易物予以互补排纳功用,形成信息自反馈、能量自催化、物质换有无性的自约有序度自功发生,生命遗传科学也已揭示了DNA的螺旋结构。所以,根据天人合一理论,宇宙的结构也是多维网络层次有序的螺旋互补承制的自我参照、自我引导、自我更新、自我反馈的功信结构!这同霍伊尔的大环境的内稳态体系的逐渐生化相吻合。

为此,不要认为发现了原子就有大爆炸毁灭自然的病态错误次要的一面,从而忽视了生成和造福自然性的常态正确的重要的方面。其病态错误次要的一面的出发点是从唯物质论证解出自然的无机性得到产生的尸体,从而抛开了自然中“道的精神”性有机活体的重大意义, 这是把常态自然的形式逻辑颠倒为失常病态错误概念的伪论。而不是比利时人勒梅特于1948年提出的在美国人伽莫夫发展而来的十分荒唐可笑的大爆炸理论!勒梅特和伽莫夫真的以为上帝这个“道”如同小孩在玩鞭炮呢?一不小心就爆炸崩出了宇宙?既然有红移现象就能证明宇宙在膨胀?那为什么不用蓝移现象解释和避而不谈呢?有引力作用为什么就避而不谈斥力的互补承制作用呢?但在同年,英国科学家邦迪(Bondi)、高尔第(Gold)和惠勒(Hoyle)提出稳恒态宇宙模型非常的藕合于国之古人之道学和当代生物进化论。宇宙是多维网络层次反馈弧的弦,也不是单纯不断膨胀的气球!也有时空的自我约束。因为宇涨和宇约按统一场原理是对称偶联、互补协调、和谐承制性的宇胞姐弟之情。多少年来,人们认为奇点是由引力模型过分理想化的人为产物,以奇点产生的事物只能产生一个无功信结构和无稳态秩序的宇宙自然,而宇宙自然是有条理和自组织的结果。霍金提出所谓“无知原理”之说的奇点最终不可知和完全无功信。为此,奇点是非常的混沌,并且同视界、弧弦性、磁单极等理论无法并接与关联,如宇宙怎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均匀态?为何在极早期就如此弧弦?显然理论同预言不一致。

宇宙是类似DNA螺旋立体结构的不断上升与不断自约性没有终点的自生化、自组织、自择优的自动控制。宇宙中的星系围绕螺旋结构的中心沿时空轴心在运转,离开了原来的点,所以会有红移现象,同时另一侧也有同步的蓝移现象,有引力作用的同时也相应有斥力的互补承制作用的超统一场效应的生态规则。

DNA螺旋结构是宇宙的构成形式,很好地解释了宇宙为什么会诞生人,因为人就是宇宙的核心,宇宙的生命,宇宙的主宰!

宇宙不是大爆炸而形成,人类和宇宙也不会灭亡,宇宙是永恒的,不断沿着时空轴和螺旋曲线前进。不断进步,没有终点!宇宙列车会永远前进,人类就是驾驶员,这同国人的道学:“道无始终、命有死生”非常的吻合。在此,必须在这里更正一下人们存在的认知方法论的课题:阴阳之道的根本是“零轴”的阴阳摩荡之态,好似人们在荡秋千的“中态公约度”摆动过程。在道的过程与进程中,体现为“流动”,元气论的基本范畴是气。气既是功信,又是物质,不能分割,即道物一体。其内涵就是纯粹的转运作功,即超越有形的、显性的、实在的纯粹物质层面的功信流,或者言为“动量”。这是因为一气贯穿三分,“流动”贯穿一切过程与进程的转运的处于无属性状态。而道的功信流趋阳为“+1”;趋“阴”为“-1”;趋中态为“0”。如同水的有三态皆是“水”变化的态势:“气”、“水”、“冰”三态只不过是水处于不同特殊演化阶段的特定形态,但是“水”的性质核心永恒不变,水在阳光下蒸发为气体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升散,遇到高空0度以下的阴寒环境结冰下降成云化雨(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转运成为滋养事物的活态。所以“阴”冲“阳”与“阳”冲“阴”的不断运动,其实都是“零”基的特殊演化阶段的特定形态。用老子《道德经》的原话来讲就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和”。即“生而开始死,有而受之无”。通常人们的思维都是“基1无限累加”的无机死态之和,而不是道学所崇尚的“零基左右上下逢缘”的有机活态非加和,为此该式不是等号,只能用“杠”(—)表示则为:+1n—0—1n,基“+1n”以“有”为至大,基“-1n”以“无”为至小,形成多维网络性相互作用效应场的控制中心。所以持这样观点的人会自然认为:泰山为大,毫末为小,殇子为瞬,百年为寿。所以新的量子力学是基于“粒子统一场效应原理”的基本观念,就是以+1n为基础的看到“道有”的物质的这个此面,而又明确地认知到-1n与“0基”性“道无”的始终不灭恒用的非常关键的彼面。所以道以“无”为至重和至大!以持这种观念对待事物的认知,会透彻确认:泰山其小,毫末其大,殇子为恒,百年为瞬,在天一日,其地一年的“神话”,因为距太阳越近的星球上的生物其生命代谢率高,所以生命周期就短,对偶之就显见其长。其实质是高级精神思维意念力之道在创造物质的原始动力,也就是预设的宇宙秩序;形成物质其后的功信条件在前,即为《老子》的“象帝之先”的“道”先于其前而事物其后的决定因素,是同当代人们的正确思维意向在不断创造新的生活资料一致。可以这么言参加的条件与议论的方式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单纯是组成物质的性质和数量的相加,而是多种综合功信和物质性态的相互作用的表现方式,能量从高能区向低能区位移性授能、低能区向高能区位移性授信,其授信授能的速率是产生各种作用力的源泉,差越大其产生位移的速度就越大,否则就小,在0基左右升降阈值有度逢缘中就能维持事物的稳态秩序,受到周围的环境扰动也少,处于人们无法觉察作功状态的掩幽过程状态之中。以上同开普勒的三个定律相符合,从中同样得出了同开普勒一致的结论: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智慧的发现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那么,道无时空,又处在时空之中,“时空”是从人们的思维的过程中抽象而出的仄性标量规范度量秩序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研究对应事物的层次秩序位置。

道物学与科学,元气论虚体说与原子论本体说,在现代的量子学说发现中找到了沟通的桥梁与对话的渠道。有时候我真心的感谢量子学说的横空出世,每每窃喜,这是新时代为迎接道物学复兴铺下的红地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寿莫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至大(+1n)其实是与至小(-1n)是无间的,要透彻地看本质。其实秋毫也可以是宇宙;泰山之大(形式之巨与秋毫内宇宙相较)也可以是毫末。也就是说不要把数学意义上的“+1”与思辩层面上“+1n与-1n”混淆了层次。数值层面的“亿”(大+1n),并不一定就比思辩层面的“一”(小1)更大。因为大一与小一也是无间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一都是源于同一个整体(的流动)。零是最大值;零是最小值;零是基本值。壹是零的旋驻暂存;零是负壹与正壹的核心坐标。动时为零,止时为正壹与负壹的标量规范中态(-1n—0—+1n)阈值上限和下限度量。(-1n—0—+1n)三位一体,零轴体系完成。归根结底就是这句话:有我,我即尘埃;无我,我即宇宙。道者既仗于“力”道;又凭于“势”规。所以:秋毫之显神威;无限象数示巨一。

基础于既往“原子本体论”假说的既往西方宇宙学,时间观。始终不能摆脱(+1)思想领域的对思维束缚!如果说:西方整个思想都是基础于(+1)的应该没有人反对吧!不相信,就深入地去看整个西方思想体系,都是源于一个(+1);或者说“有”;或者说“原子”;或者说“物质”;或者说“实存在”。总之其核心,就是由(+1)而展开的。所以其宇宙论时间观,都有着深刻的“基+1”现象。这里的(+1)不是完全数学意义上的(+1)考量,而是哲学意义上的(-1与+1n)。区别在于此哲学意义上的(+1n)就有规范中态(-1n—0—+1n)阈值上限和下限度的考量,只有存在“有”、“无”的所指。反之数学上的(1),是一个精确的衡量单位。而哲学意义上的(1)可以是包含(无限大与无限小)(-1—0—+1)的三位一体,直白地说,就是可以是一亿,也可以是负一亿。有人说:“在数学上可允许的数学模型有:时间坐标可取从零到无穷大的值的模型,时间局限于一个有限区间的模型,以及时间可取从负无穷到正无穷的所有值的模型(金吾伦选编:《自然观与科学观》;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必须由一个“奇点”开始,到一个“奇点”终结。这个假说本身就很荒谬。我们都知道,地心说,曾经是真理,但是被日心说推翻;我们都知道,日心说曾经是真理,但是最终为宇宙无中心说推翻。试问宇宙需要一个“奇点”(中心)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东方的道学体系认为世界是由“空”而来的。我们的世界观是与西方恰恰相反的,我们的思想体系是“基0”的。西方幼稚的宇宙学,笨拙地解释着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其笨拙在那里呢?就在西方有缺陷的存在观之上。西方的“基+1”世界观,认为“实有”才算真有,而“无有”、“隐有”却不在其视野之中。这样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就导致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立论基础的动摇。

因为太易为太虚,虚之极为太空,太易未见气而生初阴初阳,太初为气之始,气之始有了成阴成阳,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成阴成阳相互交感,才有了形质的始生。“气形质”在太空寒凝条件下的聚合为万物,宇宙中的小行星就是由冰所凝集初生的实体,气形质俱才萌生。是老子称谓的有物有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除了载功信于整个的宇宙空间外,还载功信于各个不同的多维网络层次的事物本体之中,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东可西、可南可北也可居中,互应关联着呢!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这是最高层次和最为原始性的物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但物要有化,那就需要太阳的温煦作用的参与,太阳系如果没有太阳的温煦作用,生命所寄托的温度、空气和水这三大要素无从谈起。太阳是宇宙自然赋予地球上物质存在生命力活动的福希,“阳气若天如日、阴者藏而起亟也”。空气和水在太阳照射温度的作用下进行液气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气么样出地、云么样出天,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没有说出液气互转的过程和环节,在这里则是太阳的温度作用把地球中的水,蒸发为气体搬运到太空,气体在高空中遇到寒冷凝集的作用后成为云,云的集合成形下降到地面的过程为雨。为此“水”是“气与冰”的要素,也是物质存生的至关因素。水属阴、阴成形,是在太阳和太空的“阴阳互根协调和谐承制的统一”作用下产生的信息能量把“水与气”制造成为有了生命力的活态。是“阳施正气万物乃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的法则作用。这既是自然易理中道物阴阳水火寒热的正泰气交,也是人体内心肾水火“阴升阳降与阳升阴降”往复运动、周而复始的既济机制,此机制是自然的涨落(消长)引发的有无自动互补交易才表现的中态有度换能,难道见到的是平衡吗?也就是经典所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阴阳是由一道太极而产生的二,二曰阴阳,阴阳是统括自然属性的水火等表征机制。那么这个天地的物质转化是至高层次的相互作用,是道物水火阴阳产生的宇宙大气,宇宙自然大气(道--功信)作用是至高层次性的统领其下所有事物的机制,是最为原始的原动力机制。真因为有了太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按理说自然应该是先有道存、再有阴阳水火,再有土地、继而木性植物植被的先决条件后(五行排序与一元相生必须改造之理),才有土地的氤氲,植物的落叶和种子的落地发酵才能化醇,从无机到有机,自然赋予天干地支(RNA与DNA)的遗传信息,有机给予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类等的化合后不断的成形,于天地道物阴阳的“气交”之中(有此机制的星球才有生命,否则是枉然)的周而复始循环地“有无互易转运化生”,所以人就是自然之子,人体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人类从出生及到整个生命过程、无不刻录着“天地道物阴阳程序系统”的遗传基因的密码,同时也受到“天干”与“地支”网络周期时空距离差异“统一场效应”的制控作用,才从原生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物组道、用道(呼吸道、消化道、血循道、神经经络道、泌尿道等)组物性的有机生物与人体。

我们在这里简略地论述了宇宙的初生的机制,说明了有机人体生发的过程,具有系统科学者认同的“天人相应”原理,那么“宇宙的生成论”就成立了。

《易理学》认为:

客观现象生成论(作者:张延朋)

客观现象是一切真实存在的客观事物的集合。大到星系,小到质子、中子乃至夸克皆属于客观现象的范畴。客观现象的产生就是一切事物之本的产生,由此探究生成万物的客观规律也就彰显了。

一、客观现象的生成

客观现象的生成过程描述了客观现象是由整体性为一的无数个单元虚体,生成无数个单元实体,再由单元实体向单元虚体转化的一个周期性的封闭式过程。或者说,客观现象的生成过程就是单元体的自身聚合和膨胀相互转化的过程。单元体,或称绝对个体,是指构成客观现象最小的基本单元,所有的客观现象由其组合变化产生,不能再分割的唯一性基本个体。

客观现象的生成过程历经四个时期,成为一个完整的周期性变化,由此不断循环,永无止境的延续发展。

(一)原始期。客观现象原始期是一个类似于膨胀到极至的气球体,我们称之为虚球体,但虚球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气球体。是由总量有限的无数个唯一性元素单元体层叠构成。单元体之间除了里外间距不同外,其形体、大小、相邻零间距、属性等所有特征完全一致。单元体的体性以其最虚形态存在,体形以其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而是常态中性形态存在,并且此时期的所有单元体为绝对静止状态。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唯一性元素构成的单元体称之为物源,或虚物,意即物质之源。由于单元体之间的同一性,决定了客观现象原始期体现整体为一的特性。单元体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位居虚球体里(中心点)的单元体与位居虚球体最外层的单元体之间的距离远近不同。虚球体中心点的物源离虚球体边缘的物源距离最长。

原始期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现象整体是一个充满了虚物的球体,构成总量的虚物是有限的,并且是一个不分彼此的统一体。二是客观现象整体为绝对的静止状态,没有任何运动的轨迹,时间和空间凝固为一体。这一时期的客观现象是一个恒静状态的事实现象。三是构成虚球体的元素为单一性,不存在两种及以上的元素,且个体体性为最虚,体型状态为中常态。

(二)聚合期。聚合期是单元虚体向自我中心聚合收缩,致使整体唯一的客观现象转变为层次分明、单元体相邻之间改变了零间距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收缩形成单元体体形最小状态过程,又包含体形由最小状态发展为中常态的转变过程。同时,单元体体性发生改变,由自身虚体生成实体。当单元体自身体性由最虚生成最实时,单元体停止聚合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单元实体的体形亦是以其常态中性存在。聚合期打破了静止的原始期虚物状态,转变结果为静止的聚合期实物状态。

聚合期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现象是一个单元体自身聚合变化时期,即单元虚体的自身聚合成单元实物。二是客观现象单元体是一个由静止变化为运动,又由运动演变为静止的动静互换期,这一时期的运动方向以单元体中心为基点的运动变化。三是客观现象是一个形态变化期,单元虚体以中常态体积存在的原始期是一个为一的整体现象向单元体以中常态体积存在的层次分明、互不粘连的个体现象转变,且在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体形最小状态。

(三)膨胀期。膨胀期是单元实体因自身内聚运动停止,致使单元实体中心点不再受到来自相邻面的压力而逐渐向外膨胀,使自身体积逐渐放大,构成单元实体变为单元虚体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包含膨胀形成单元体体形最大状态的过程和体形由最大状态转变为中常态的过程。

膨胀期的基本特征:一是单元体由聚合能性转变为膨胀能性,同时,外压力遗痕逐渐消失,单元实体由静止状态转变为向单元虚体生成的运动状态。二是单元体的体性由静止时的最实体性演变为最虚体性,在演变过程中,单元体由中常态体形产生了最大体形,又由最大体形发展为最虚的中常态体形。

(四)还原期。还原期是一个单元体膨胀为极至的虚体,因外向膨胀力渐渐失去后续力并处于停止状态的时期。此时期生成的产物与原始期的单元虚体一致,体性以最虚和静止状态存在。

还原期的基本特征:一是膨胀力停止,单元体处于静止状态。二是虚球体恢复至原始期状态。单元虚体之间还原至同一性。

还原期实质上与原始期为一个时期点,所不同的是原始期是聚合期发展的始点,还原期是膨胀期发展的终点,但始点和终点位于同一点。

总之,客观现象的生成是万物的开端,是客观现象最低级的阶段,也是必经过程。单元体自身聚散变化的运动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以后的客观现象发展的任一阶段中。单元体自身变化过程类似于呼吸运动,聚合为吸,膨胀为呼,客观现象生成期的连贯过程就是单元体一吸一呼的完整过程。这个呼吸系统与人的心脏呼吸功能一致,所不同的是人的心脏肉实体构成了呼吸功能的容器。而客观现象单元体的容器是虚物凝缩后腾出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单元真空。

另外,客观现象生成期的物源所发展的实体不是物质,物质是由两种及其以上的元素构成。单一元素自身的变化,只是客观现象必须的简单的聚合和膨胀过程,它还不具备生成物质的条件。

二、客观现象的特性

(一)能性。单元体的聚合和膨胀是客观现象特有的功能。

能性是单元体与生具有的,这两种能性相交互现,显性的功能为动态,隐性的功能为静态。当两个功能在交替的点相遇时,且此时双方相互作用的能性为零,两者都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交替点过后,则一方隐藏,另一方显现。原始期和还原期的静止单元虚体,以及聚合期的静止单元实体就是两个功能交替点的产物,能性为零。聚合期和膨胀期的动态产物是两个功能的独立体现。

(二)体性。刚性和柔性是客观现象特有的形体特性。原始期的单元体和还原期的单元体以最虚形态存在时,密度最为稀疏,故称之为虚物,体性为柔性。由虚物聚合而成的单元体以体性最实状态存在,密度最为紧密,我们称之为实体。体性为刚性。单元体的实则刚、虚则柔,就是客观现象特有的物体特性。

客观现象生成期中,聚合期的单元体是由柔变刚的发展,最终发展为以静止状态存在的单元实体,体性为至刚。膨胀期单元体则是由刚转柔的发展,到还原期以静止状态存在的单元虚体,体性是至柔。

体性和体形是有区别的。体性是客观现象事物体的物体属性,即密度,实和虚是体体性之间的转化关系。体形是客观现象事物体的体态,即体积,大和小是体形之间的转化关系。体性最实,其体形并不是最小,体性最虚也不是体形最大状态,这两种体形都是中性常态。体性为中时,体形为最小或最大状态。

(三)态性。态性,即状态特性。客观现象单元体的状态特性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动则行,静则恒。

在单元体自身的动态变化中,包含着中心点向外拓展和最外层向中心点收缩这两种力向变化。由中心点向外层扩展产生的力性变化称之为上行力性;未能托起自身体向外移动的上行力性称之为内部上行力性;由于内部上行力性的惯性作用产生单元体整体向外移动的力性称之为外部上行力性。由单元体最外层向中心点收缩产生的力性变化称之为下行力性变化;未能带动自身体向外移动的下行力性称之为内部下行力性;由于内部下行力性的惯性作用产生单元体整体向外移动产生的力性称之为外部下行力性。由于外部力性是内部力性的作用结果惯性力,也就是说,内部力性先于外部力性,由此,内外力性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四种关系,即外部与内部力性相同为上行或下行,外部为下行力性而内部为上行力性,外部为上行力性而内部为下行力性四种。

我们把内部为上行力性的动态特性称之为阳性,外部为下行力性而内部为上行力性的相互作用力性称之为潜阳特性,内外皆为上行力性的作用力性称之为阳起特性。内部为下行力性的动态特性称之为阴性,内部为上行力性而外部为下行力性的作用力性称之为潜阴特性,内外皆为下行力性的作用力性称之为阴入特性。由此得知,阴阳两性是单元体特有的动态属性。

动态有聚合能性的刚动和膨胀能性的柔动两种。在聚合能性的刚动过程中,单元体自身内部聚合能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元体自身收缩达到极致,形成最低点(体形最小),再聚合时,内部下行力性转折向上,转折向上的力性与聚合能性产生的外部下行力性逐渐抵消,内部上行力性使聚合的刚性不断由中心点的最低点累积向上覆盖中心低点(最里点位置),当内部累积向上的力性与聚合能性产生的外部下行力性相互作用为零时,聚合能性处于终止期,此时单元体发展为绝对静止的至刚实体期。同样,在膨胀能性的柔动过程中,单元体自身内部膨胀能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单元体自身膨胀达到极致,形成最高点即最外层(体形最大),再膨胀时,内部上行力性转折向下,内部转折向下的力性与膨胀能性产生的外部上行力性逐渐抵消,内部下行力性使膨胀的柔性不断由最外层累积向下剥离高点,当内部累积向下的力性与膨胀能性产生的外部上行力性相互作用为零时,膨胀能性处于终止期,单元体发展为绝对静止的至柔虚体期。由此,刚动过程就是聚合能性发展过程,包含阴入运动和潜阳运动。柔动过程就是膨胀能性过程,包含阳起运动和潜阴运动。

静止这一恒静为一的状态,是动态上行和下行两力性的均衡作用产物。阴入力性是纯粹单一的内外部下行力性作用。潜阳力性是内部上行力性和外部下行力性的互相作用结果,内部上行力性蔓延外部下行力性,两者均衡时产生了静止。阳起特性是纯粹单一的内外部上行力性。潜阴力性是外部上行力性和内部下行力性的互相作用,内部下行力性渗透外部上行力性,上下力性均衡时,产生静止。同样,动态特性反映到体性结果上,则有柔静和刚静两类,刚静是柔生刚的发展结果,即单元体自身外部下行力性被内部上行力性蔓延的均衡点;柔静是刚生柔的发展结果,即单元体自身外部上行力性被内部下行力性浸透的均衡点。或者说,单元虚体的静是柔静,单元实体的静是刚静。单元体柔静至刚静的发展过程是外部下行力性强于内部上行力性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聚合能性发展过程。刚静至柔静发展的过程则是单元体外部上行力性强于内部下行力性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为膨胀能性发展过程。

刚动和柔动反映了聚合膨胀两能性的对立关系,刚静和柔静反映了两能性的统一关系。

(四)能性、体性和态性的相互关系。能性是体性和态性发展的前提,态性是能性变化的反映,是体性变化的动力,体性是能性和态性变化的载体及落脚点。

聚合和膨胀能性的客观现象必然是动态特性的体现,其体性必然是由刚生柔或柔生刚。当性能为零时,其态性必然是静态,其体性必然是纯刚或纯柔。或者说静态特性必然是性能为零,动态特性必然是性能为聚合或膨胀。体性为纯刚或纯柔,则性能必然为零,态性必然为静性,体性为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则性能必然为聚合或膨胀,态性为动态。

展开的说,能性是单元体自身内部和外部态性的综合作用力。聚合能性具有收缩特性,既包含内外部皆为下行力性的阴入特性期又包含外部为下行力性的潜阳特性期。膨胀能性具有膨胀特性,包含内外部皆阳的阳起特性期和外部为阳性的潜阴特性期。聚合能性的终止是内部阳性与外部阴性相互均衡作用的结果,此时期的态性是静止。膨胀能性的终止是内部阴性和外部阳性相互均衡作用结果,此时期的态性也是静止。动态特性的阴入力性向上转折点是聚合能性最强点,动态特性的阳起特性向下转折点是膨胀能性最强点。

聚合能性的动态特性就是刚动,即聚合收缩成实体发展过程;膨胀能性的动态特性是柔动,即膨胀散开成虚体的发展过程。单元体刚性最盛期是聚合能性终止期,即为静态的阴阳力性平衡点;柔性最盛期是膨胀能性终止期,即亦是静态的阴阳力性平衡点。单元体自身体内部力性都是阳性时期,即潜阳特性期和阳起特性期,称之为大的发展,即阳性使单元体自身膨胀壮大,但刚性还处于有形的强盛期;单元体自身体内部力性都是阴性时期,即潜阴期和阴入期,称之为小的发展,即阴性使单元体自身收缩聚小,单元体体性逐渐发展为无形的柔盛期。大和小都是针对单元体的形体无形与有形之间的变化而言。

总之,静态期的单元体刚性是实体有形的最强点和聚合能性的终止点,但不是单元体体型最大期,聚合能性的最强点和阳起特性转折点是单元体体型最大期,但不是刚性最强点;静态期的柔性是虚体无形的强盛点和膨胀能性的终止点,但不是单元体体型最小期,聚合能性最强点和阴入特性转折点是单元体体型最小期,但不是柔性最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