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为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大刀进行曲》入选10首歌曲之一。

中文名

大刀进行曲

别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作曲者

麦新

发行时间

1937年7月

副标题

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

作曲地点

上海

所属类别

抗日救亡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

歌曲简介

大刀进行曲歌词第二句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第七句原来是“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开头"大刀"两字原为一拍一音,群众却唱成切分音,麦新认为这样"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立即以切分音定稿。全曲采用自由体乐段结构,首尾呼应。再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音调更高昂,气势更豪壮,之后发出的"杀"声,如炸雷一般,增强了歌曲强烈的战斗气氛。

创作背景

1933年3月,宋哲元率领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鬼子横尸遍野,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二十九军的胜利和大刀队的英雄事迹顿时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歌曲歌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词谱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歌曲鉴赏

歌曲采用明朗的大调,表现了华夏民族不屈不挠且敢于血战到底的可贵精神。歌曲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喊出了中国人民对的无比日本帝国主义愤慨和英勇斗争精神。歌词不到10句,可谓短小精悍。曲调非常简洁、流畅、口语化,节奏铿锵有力,易学易唱。[1]

这首《大刀进行曲》没有过分地追求歌词的文学性,而以近乎口号式的呐喊,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句作为首句,其居高临下的意味,勇猛之气、杀伐之声使敌人不寒而栗;作为尾句则显得干脆利落,不仅与首句相呼应,而且给人一挥而就、如同切瓜砍菜的快感。“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和“把他消灭”两句被重复,作为一种强调的处理,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前者似乎是一个警句,向全国军民发出战斗的号召,后者则表达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歌词中“冲啊!”和“杀”的呼喊,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使这首军歌的战斗精神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大刀进行曲》的旋律也不无精彩之处。例如,歌曲开始处的同音反复和“大刀向”三字上的逆分节奏,从容不迫,果断有力,如同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震撼人心,也像是挥舞的大刀,锋利无比,寒光闪闪。

战歌谱成

血战日寇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

大刀进行曲喜峰口长城在建筑上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该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长城主体相通。喜峰口呈“凹”字形。周围群山巍峨,河水萦洄,两峰对峙,一峪中开,苍凉雄劲的长城起伏在山脊,盘旋在谷底,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每相隔1000米左右,便耸立着一座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国民革命军29军的侦察员对此曾这样描述:“喜峰口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长城依势蜿蜒,华北赖以屏障,诚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保卫长城,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29军军长宋哲元,师长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旅长赵登禹等一批爱国将领率部奉命承担迁西至遵化一线150余公里长城各口阵地的防御任务。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长城抗战时,29军的装备很差,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虽然武器落后,但全军将士均有尚武精神。士兵人手一件标志性武器——青龙大刀!人人练就了了一套娴熟的中国传统刀法功夫。寒光闪耀、削铁如泥的青龙大刀,在长城抗战中夜袭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服部旅团攻占喜峰口,当天刚接防的29军37师109旅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喜峰口。面对日军猛烈的火力反扑,中国官兵只能凭着仅有的劣势装备依托长城顽强抗击。3月10日至11日,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战士们高呼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手起刀落处,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们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击日军。何基沣激励官兵道:“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是受人民养育之军人,当以死报国!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于是,便从大刀队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左翼大刀队经走马哨,出潘家口至兰旗地、蔡子峪一带,袭击后杖子、喜峰口以北的日军步兵和骑兵宿营地;右翼大刀队出铁门关,经炮岭、闯王台至白台子、刺峪一带,袭击日军炮兵阵地。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骄狂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29军会来偷袭,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队的勇士们怀着报国雪耻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官兵正做着美梦,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有个年仅19岁的战士名叫陈永,他一人就砍死鬼子13人。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

连夜写歌

喜峰口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当时担任“上海歌咏界战  时服务团”领导者之一的作曲家麦新(1914年—1947年),热血奔涌、心潮澎湃,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它的副题为:“献给29军大刀队”。《大刀进行曲》最初是为了鼓舞“29军的弟兄们”坚持抗战,后来,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29军的弟兄们”便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进行曲》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在喜峰口战斗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歼敌五千,一战成名,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喜峰口之战对骄横狂妄的日寇给予了沉重打击,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从此,29军大刀队名震天下,成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

社会影响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成千上万青壮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走向抗日前线。上海沦陷后,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走向街头发起募捐,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在台儿庄,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这首歌不仅伴随了 8 年抗日战争,而且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它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名曲一起,形成了最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大刀进行曲》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当时,世界反法西斯阵线 42 个国家曾在巴黎举行反法西斯大会,音乐家任光指挥旅欧华侨在会上演唱《大刀进行曲》、《牺牲到最后关头》(麦新词、孟波曲)等救亡歌曲,激越澎湃的旋律引起各国代表的强烈共鸣。他们说:“中国的现代歌声蕴藏着中国的无限希望,也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2]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大刀进行曲》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词曲作者

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别名默心、铁克。原籍为常熟,生于上海。幼年曾受音乐熏陶,1925年父殁,靠母作工、缝洗为生。1929年辍学,转业为美亚保险公司练习生、职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成为上海“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组织者之一;1936年,参加“词曲作者联谊会”,始作歌曲。抗战爆发,创作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传遍全国。民国27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调中国东北,1946年任中共热河省开鲁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次年6月6日,在下乡工作途中遭土匪袭击,壮烈牺牲。

其他作品有《南泥湾开荒》、《红五月歌》(贺绿汀词〉,《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孟波曲),《保卫马德里》(吕骥曲)、《只怕不抵抗》(冼星海曲)等,并撰《关于创作儿童歌曲》、《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