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梵文 Abhisamayālamkāra nāma prajnāpāramitopadeśa śāstra,全名为《现观庄严名曰智慧到彼岸教授论》,是慈氏(弥勒)菩萨五论之一,又名《现证庄严论》。本论是阐释所有《般若经》的密意,在阐释时将《般若经》每会均分作八大段解释,可以说是《般若经》的总科目。

中文名

现观庄严论

作者

印度弥勒菩萨

外文名

Abhisamayālamkāra-?āstra

别名

《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

类别

佛教经典

地位

慈氏(弥勒)菩萨五论之一

简述

全论共有八品,阐述八事。八事是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八事可合为三种,前三事是境,次四事加行是因或行,最后一事法身及事业是果。八事展开成为七十义,还包括了《般若经》中所说的一百零八法。其特色如下:

一、所有《般若经》的纲要:论中并未偏于哪部《般若经》而作阐释,而是开显了所有二转《般若经》的密意。大中略三品《般若经》都可与本论对应,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以经论对照讲解,如宗喀巴大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等。

二、法义深广:《般若经》中从色法至一切智智间的染净诸法无不包含,所以内容广大;又一一指示诸法的究竟本性是实相般若,以及诸佛菩萨所修所住的甚深般若智慧,所以极为甚深。换言之,从广大来讲八品、七十义、一百零八法或境行果完备宣说,从深而言,唯是各别自证智之行境。

三、开辟般若现观次第: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是从甚深见上抉择般若的意趣,对于如何现观的方法并未直接涉及,而本论以修行阶位为纲要,引导行人实践修行现观般若。

四、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总教授:《广论》是一部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树、无著二大菩萨的道轨,引导众生趣往一切种智之地,圆满具足上中下三类士夫修行所有次第的无上宝典。而广论的总教授即是本论,宗喀巴大师云:“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证庄严》所有教授。”

五明佛学院法师著

释义

梵名 Abhisamayālamkāra-śāstra。印度弥勒菩萨(梵 Maitreyanātha)造。全称《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论》。又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为大乘弥勒学之代表作。系略摄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相当于汉译大品般若经等)之纲要。主要内容为叙述三智及八事七十义,即言自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过程。以梵文记载,共八品二七二颂。

其中八品为:(一)一切相智性品,系依发心、教授、决择支、行依持、所缘、所期、所作、资粮、成辨等,证入佛果之次第,而说明佛之一切相智性。(二)道智性品,即阐明道智之所依、二乘菩萨及佛境界之差别、声闻缘觉之道、菩萨之见道修道等。(三)一切智性品,即示声闻独觉之取相、佛母之远近、有所得及无所得之所对治能对治、菩萨加行、所观之见道等。(四)一切相现等觉品,系阐述顺解脱分之善根生起、胜加行诸行相、顺决择分之过程等,示摄一切之相与道,修第三的一切智性之一切相现等觉。(五)顶现观品,说四善根自性之表相、增进、确实,及心安住、能、所执之二种分别、所对治能对治、无间三摩地等,以示由胜进道殊胜边际所证之顶现观。(六)次第现观品,系明六波罗蜜多、六随念,及一切法无性自性觉等十三品性之次第现观并其因。(七)一刹那现观品,示说由一切法非异无漏之一刹那相等之四差别相,一刹那现起所证之法。(八)法身品,系分别法身、自性身、受用身及化身。八品中,于初三品令遍知一切智性,次四品为令于一切智性得自在而说加行,终品阐说由加行可达到佛果。标题“现观”,即分明觉悟之义,意谓证得觉悟之过程,与“道”(梵 mārga)为同义语。

有关此论撰作之由来,据狮子贤(梵 Haribhadra)《八千颂般若释论》载,般若波罗蜜多经重说之处颇多,或虽无重说,但意义甚深难辨,无著因苦于了解经义,故弥勒菩萨为无著解释般若经而造此论。本论之内题有“圣弥勒尊造”之语,遂被认作弥勒所作。此论今由法尊法师译出并注解。但此论在印度及西藏古来就被重视,依据此论而注释二万五千颂般若及八千颂般若之著作甚多,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收有二十一种。(印度哲学研究第一、荻原云来文集、东北帝国大学西藏大藏经总目录、C. Bendall:Catalogue of the Buddhist Sanscrit Manuscript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ambridge;E. Obermiller: History of Buddhism by Bu-ston)p4732

FROM:【佛光大辞典】

作用

《现观庄严论》,弥勒造。在大乘唯识宗推崇的弥勒五部论书中,《现观庄严论》就是其中的头一种。弥勒的论著均由无著传述而流传,但这一部似乎流行比较迟,所以以翻译介绍弥勒、无著学说著称的玄奘法师,就没有提到它。

《现观庄严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论著。它用《优波提舍》(论议)的体裁,将经文逐段的大意,写成提纲,归纳在各种句义之内,并不拘于字句的解释。《大般若经》内容很复杂,玄奘法师的译本有十六会即十六个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开头的五部分。《现观庄严论》所解释的相当于第二分,即《二万五千颂般若》。这一分前后流传的本子也略有变化,论中写出的纲要和晚出的本子最吻合。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里就有一段传说,提到世亲的门人圣解脱军先感觉论文和经文不相应,后来在波罗奈斯见到南印普陀洛传来的《二万颂八品般若经》,才解决了这一疑问,原来论文次第是和那部经符合的(见《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德格版第六十八页)。现存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梵本也就是这一种本子,所以写本常在前面附有《现观庄严论》颂文,而本文的段落也依论中的句义条目区分,并在逐段末尾注了出来。

传播

《现观庄严论》各位弟子及传播影响

《现观庄严论》在印度流行之后就受到学人的重视。最初有世亲弟子圣解脱军替它作注解,接着他的弟子大德解脱军也作了注解,这两人生在四世纪中到五世纪初,而活动于中印度一带。后来到了八、九世纪时,东印度波罗王朝达磨波罗王(在位年代约770~810),特别推重《般若经》,他的王师狮子贤尤以精通《般若经》和《现观庄严论》著称。他著有解释此论的四种书,其中的《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释》(也称为《发明义理疏》)和《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疏现观庄严明义》两种最为重要。其后注解《现观庄严论》的大都以二者为据,而从此到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衰落为止,四百年间,此论一向宏传很盛。传译到中国西藏地区的注疏,连解脱军和狮子贤所作的在内,现存有二十一种之多,都收在藏文丹珠尔之内。作者如宝生寂、智生慧都是十一世纪初之人,为当时著名学府超岩寺的守门大师,又如无畏护也是十一世纪时人,曾先后做过金刚座寺、超岩寺和那烂陀寺的主座。这几位都是一代大师,兼通显密的学说,而都替《现观庄严论》作了注解,可见此论对佛教学说发生影响之大。总之,此论在印度佛学晚期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无疑的。

本论传入藏地也很早,传说在前宏期约九世纪之初,译师吉祥积就已翻译过了,藏文丹珠尔内还存有他所译的狮子贤《小注》和觉吉祥智所作《集颂难语释》,到了后宏期,大译师宝贤(958~1055)译出了狮子贤的《大注》。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翱译师(1059~1109)重译的《现观庄严论》颂文和校改旧译的大小二注。这一类校改本已成为我国蒙、藏地区通用本。他并还为《现观庄严论》作了注解,是为藏族学者这类注疏的创始。其弟子慧燃和再传的菩提智,相继于卫藏地区宏扬本论,并著有注解数种,为后来注家的典据。如菩提智弟子慧精进和童戒以及他们的弟子愿戒都作注疏。愿戒疏文详细解释解脱军和狮子贤二家之作,影响尤广,至此《现观庄严论》乃成西藏佛教各派所必须学习之要典,而各派学者亦各有注疏(上述翱译师和其后学都属于迦当派,故此派对此论尤为重视,发生的影响也很深远)。

至十四、五世纪时,西藏格鲁派创始者宗喀巴 (1357~1419) 也特别重视《现观庄严论》,著了注解《详解善说金鬘疏》,为藏族学者著述中最详尽明白的作品,他的重要门人如嘉曹杰、克主杰、僧成等各有注疏,后来学者著述不绝,至十七、八世纪妙音笑金刚(1648~1742)之时,已近百种之多。他就见过这些注疏,并易作注解《宝灯论》(一称八品论和七十义论),这些书在蒙、藏地区声誉甚高,影响也大。因为格鲁派寺院的学制,《现观庄严论》规定为五种学科中般若科的必读书,而有名的注疏也就成为参考所不可少的了。

《现观庄严论》的梵本已于1929年经谢尔巴茨基和奥贝米勒校订合藏文译本印行,又1954年,校刊附梵藏索引本。汉文译本有法尊译连同略释的印本(1938),太虚大师为之作序。

FROM:【《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