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米什瓦拉(Timisoara),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县首府。西部平原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城跨贝加河两岸。人口30.65 万 (2012 年)。原为古罗马居民点,十三世纪时为要塞,曾称泰梅什堡。交通枢纽。有机械(电机、电子仪器、农机)、纺织、制鞋、化学和食品等工业。有大学、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研究机构以及历史博物馆等。还有十五世纪城堡、十八世纪市政厅和大教堂等古建筑。

中文名

蒂米什瓦拉

外文名

Timisoara

所属地区

罗马

人口

30.65 万 (2012 年)

行政类别

城市

地点

罗马尼亚西部

基本介绍

蒂米什瓦拉

罗马尼亚西部城市,巴纳特地区的历史首都,现蒂米什县县城,市区面积129.2平方公里,人口30.65 万 (2012 年)。滨贝加运河。附近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和罗马时代就有人居住。当地最早於1212年被载录在案,称为罗马兵营泰梅什(Temesiensis)堡,14世纪泰米什瓦拉成为沼泽地中部的一个要塞。13世纪时该镇遭鞑靼人劫掠。后要塞重建,曾一度是匈牙利查理一世(1309年~1342年)的驻跸之地。1552年土耳其人占据该镇。1716年被奥地利人夺取。1718年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人们称该城和该地区为泰梅什堡的巴纳特(Banat of Temesvar),归维也纳统治,并有非马札尔人来此定居,大多为士瓦本日耳曼人。1848年该城抵抗匈牙利革命派的围攻,历时107天。1919年塞尔维亚占领之,根据《特里阿农条约》 1920年划归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15日~17日,蒂米什瓦拉爆发反政府的示威游行,点燃了革命之火。由于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残酷地镇压示威游行,致使军队投向起义的一方,数日后,齐奥塞斯库被推翻。除前南斯拉夫外,是东欧剧变中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变。因此,蒂米什瓦拉亦被称为罗马尼亚89革命的摇篮。

蒂米什瓦拉是一个文化中心。设有数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蒂米什瓦拉大学(1948年建校)。还设有国家剧院、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爱乐交响乐团和图书馆。沿贝加运河有几座公园,运河流经市中心,可通航。主要建筑物有宏伟的天主教堂(建于1736年~1773年)、塞尔维亚大教堂(建于1748年,1791年修复)和设在一座修复的14世纪王宫里的地区博物馆。

蒂米什瓦拉也是一个商业中心,有发达的工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造业生产电动机、电器设备、纺织品、农业机械和农具、化学制品、塑胶制品、靴鞋及食品。人口317651(2002年)。

其人口以罗马尼亚人为主,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马扎尔人、德国人、塞尔维亚人,以及一些巴纳特保加利亚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该城长期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深受奥地利文化影响, 市中心建筑颇具维也纳风情。

蒂米什瓦拉是著名的教育和工业中心,以医药、机械和电子产品著名。它是第一个使用电灯作为街道照明的欧洲城市(1884年),传说市区内跨贝加河的桥梁是居斯塔夫·埃菲尔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