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者。曾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作为马萨诸塞湾公司成员,1629年领导该组织建立波士顿殖民地。12次被选为总督。帮助建立神权政治结构,反对宗教政策或政府政策自由化。撰有《新英格兰历史:1630~1649》 。

中文名

约翰·温斯罗普

概述

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1588--1649),英属北美时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重要人物,1588年1月22日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爱德华斯顿的格罗顿庄园。1630年春,温思罗普率领大批英国人离开英国移居建立于1628年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此举成为该殖民地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离开英国之前,温思罗普是英格兰萨福克郡格罗顿庄园的庄园主,他还曾担任过王室监护法院的律师(Attorney of the Court of Wards and Liveries)以及管理地方事务的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从1630年组织移民北美到1649年去世,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温思罗普一直活跃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政治舞台上,曾先后12次担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3次担任副总督、4次担任殖民地参事会的参事。1643年,新英格兰联盟成立时,温思罗普是该联盟的首任主席。

弗朗西斯·J·布莱默在其所著《温思罗普: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一书中指出,温思罗普在缔造新英格兰的活动中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与之比肩,其在政治上的敏锐性和不屈不挠的领导作风是早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立的头三年,饥饿、疾病、气候等因素几乎将新生殖民地扼杀在摇篮中,大批移民回流英国或者移居其他地方,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提供经济赞助的英国人也对殖民地的未来丧失了信心。温思罗普领导殖民地度过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艰难的初创时期,使这一在荒野中建立的殖民地摆脱了夭折的命运。除了建立初期所遇到的自然灾难之外,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内部还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诸如殖民地自由民代表和政府官员权力问题之争、沃特敦抗议纳税事件、欣厄姆事件、“猪案”与官员的否决权问题和罗杰·威廉斯事件、安妮·哈钦森事件、罗伯特·蔡尔德事件等,殖民地外部发生的威胁到殖民地生存的费迪南多·戈杰斯和塞缪尔·戈顿在英国控告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事件、与皮阔特印第安人的战争以及1640年的经济萧条,温思罗普以其政治策略和坚强的意志使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摆脱了危机。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初创时期,温思罗普就十分注重维护殖民地特许状赋予殖民地的各项自治权利,同英国教会和国王控制殖民地的各种企图进行抗争,他坚定维护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政治独立。温思罗普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制度建设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政治思想理念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治体制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温思罗普等人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前期建设中的努力,才使得马萨诸塞湾殖民地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温思罗普的开拓工作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前20年的稳定以及其后近半个世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应当指出,温思罗普在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与其在美国史学中所应拥有的地位并不是相称的。无论在其故乡英国,还是在其曾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国,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处于被人遗忘的境地,其业绩竟然长期鲜为人知。直到20世纪末,其英国故乡格罗顿人才对他及其家族的故事有所了解,他家族生活过的宅邸和庄园才被当地政府辟为历史遗迹加以保护。在美国,温思罗普的政绩也长期埋没在历史陈迹之中,并不广为人知。鉴于此,一些英美学者早就呼吁应当重视对他的研究。上溯至19世纪时,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菲斯克就曾指出,从未有过一本详细捕写温思罗普生平和业绩的著作,如果有这样一本著作,人们就会认识到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当代美国学者埃德蒙·S·摩根1997年在《纽约书评》发表文章也称温思罗普为“美利坚第一伟人”。专门研究新英格兰史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J·布莱默在2003年发表论著,称他为“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温思罗普作为美国早期历史人物,其在美国的闻名程度远不及与他同时代的罗杰·威廉斯、安妮·哈钦森和约翰·史密斯。我国学术界对美国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历史的研究本来就比较薄弱,对温思罗普这一英属北美殖民地早期重要人物的研究更是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这一状况与美国史研究的应有要求相比,也是极不相称的。笔者认为,研究美国史的重要领域是美国历史人物研究,特别是美国早期历史人物研究。作为美国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温思罗普,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美利坚文明的开拓者——约翰·温思罗普研究》为题,对约翰·温思罗普进行综合性研究。

约翰·温斯罗普

生平及所处时代

(一)人生两个阶段

一、早年的温思罗普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击败了16世纪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场英西海战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欧洲重心从传统的地中海世界转移到广阔的大西洋海域,从此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地理面貌,从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海战的胜利昭示了英国人时代的到来,从而为英国人在新大陆的殖民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英国人看来,战胜天主教国家西班牙,预告了天佑新教同家英国,上帝之爱的天平从此倾向新教和英国,这一点极大地增强了英吉利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约翰·温思罗普就生于这一年。英国向世界霸主地位迈出的第一步和温思罗普降临人世发生在同一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历史巧合。1588年1月22日,约翰·温思罗普出生于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的爱德华斯顿。萨福克郡位于东盎格鲁的心脏地带,北临诺福克,西接剑桥,南抵埃塞克斯,东滨广袤无垠的大海,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和文化名郡。东盎格鲁以酷爱自由和独立著称于世,以清教文化浸染最深而卓尔不群。这里曾经涌现了英国最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研究神学的学者和艺术家。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东盎格鲁的移民最多。

二、马萨诸塞湾时期的温思罗普

1629年10月20日,温思罗普被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公司的总裁,随后,温思罗普全身心投入到组织领导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口向海外迁徙的运动。1630年春天,他率领移民船队从亚茅斯起航驶向新大陆,是年6月12日,在马萨诸塞的塞勒姆登陆,不久在后来命名为波士顿的肖马特半岛定居下来。由于殖民公司的根本大法,即国王颁发的特许状以及公司总部均随移民迁往美洲新大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实际上就是一个拥有很大自治权力的自治殖民地,控制和管理殖民地的大权掌握在总督、副总督和参事们手里。此外,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人口远多于10年前在新英格兰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也多于后来其他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人口。人口众多使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成为新英格兰最强大的殖民地,所以,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的地位高于、权力大于同时代其他任何一个殖民地的总督。温思罗普在新英格兰共生活了19年,直到1649年去世,虽几番沉浮起落,但一直是活跃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数次力挽狂澜,确保了殖民地的独立、稳定和完整。

从1646年至1649年,温思罗普第三次连续担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总督。1649年3月26日,温思罗普在波士顿去世,享年61岁。

温思罗普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生活的19年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发展的关键时期,殖民地经历了初立基业所遇到的3年困境、初步繁荣、1640年的经济萧条到政治经济逐渐走向独立等几个发展阶段,温思罗普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发展。

(二)时代背景

一、走向衰落的君主专制制度

约翰·温思罗普一生历经英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都铎王朝(1485--1603)晚期和斯图亚特王朝(1603--1688)早期。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分别代表了英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历时118年的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誉为“英国正统社会发展的顶峰”、“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摧毁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挫败天主教徒的阴谋、开始进行的海外扩张、传统文化影响的登峰造极;涌现了卓尔不群的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和马洛、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培根及历史人物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斯图亚特等,这些在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疑佐证了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果说都铎王朝代表了君主专制制度最辉煌、最成熟的时期,那么,斯图亚特王朝却见证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没落和衰亡的时代。斯图亚特王朝经历了持续长达20年的英国内战和革命、英吉利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君主制度的复辟。同都铎王朝相比,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17世纪在英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犹如一颗陨落的星星而黯淡无光。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和专横跋扈导致英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动荡不安的时局、恶劣的经济形势和不利的宗教环境致使大批英国人到海外谋生。从17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数以万计的英国人背井离乡,前往英属殖民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约翰·温思罗普就是在这个时期和大批清教徒离开英国,移居英属北美洲的新英格兰,壮大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二、恶劣的经济形势

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呢绒业发生严重的危机,呢绒业的萧条波及面广,危害面积大,影响到了全国经济、地区经济和生产者个人。都铎时代的英格兰呢绒业在当时英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支柱地位,呢绒业的兴衰关系到当时英国经济的命脉。17世纪20年代初,著名法学家爱德华·科克对英国呢绒业的重要性作过形象的描述。科克认为,“如果把这个王国输出的全部商品分作十份的话,那么羊毛输出就占九份。只要羊毛出口一停顿,那就等于什么都完了。……全部羊毛每托德(英国旧制重量单位,每托德等于28英镑)降价12便士,就意味着英国损失10万英镑。”呢绒贸易的盛衰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正因为呢绒业在英国经济中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所以呢绒业的衰败必然会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萨福克呢绒业的不景气影响了全郡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温思罗普个人。受萨福克呢绒业萧条的影响,主要依靠经营资本主义农业为生的他越来越感到仅凭土地收益难以养家和维持生计,不得不寻找新的赚钱门路。他一度长期离家在伦敦担任监护人法庭的律师,这份职业大大缓解了他的经济困境。但是好景不长,他最终失去这份职业。深切感到时世艰难的他在1629年写道:“这块土地已经厌腻了她的居民,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在这块土地上的身价比不上我们脚下践踏的尘土,比不上牛马……每个市镇都在抱怨穷人太多负担不起。”

三、对清教徒不利的宗教环境

在17世纪的英国,宗教是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1603年开始的新王朝似乎给英格兰的清教徒带来了改革的希望,从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温思罗普对新君主表示出的特别关注可以反映出清教徒对詹姆斯一世所寄予的厚望。在1603年3月到7月的日记中,亚当详细记录下了詹姆斯六世登基的时间、地点、进人英格兰的行程路线、起居饮食、沿途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加冕为英王等事宜。旅途中,国王不慎从马上摔下,他在日记中关切地写道:“国王从马上摔下,胳膊摔伤,非常危险。”亚当·温思罗普等清教徒们以为成长于长老派掌权的苏格兰并自幼接受长老会教育的詹姆斯一世会帮助他们实现纯洁宗教的理想,恢复清教徒的地位。于是,就在詹姆斯六世到英格兰继位的路上,清教徒们迫不及待地向他呈递了一封由25个郡近千名牧师签名的“千人请愿书”。这张请愿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改革英国国教的礼仪,达到纯洁教会的目的。

17世纪20年代,王权和英国国教会联手对清教徒的迫害影响到了约翰·温思罗普的家乡和温思罗普家族。温思罗普家乡萨福克是清教运动最为活跃、受清教文化浸染最深的地方,那里清教徒的宗教活动受到了冲击,不少清教徒处境艰难。博克斯福德(Boxford)举行的例行布道长期以来一直影响和滋养着温思罗普家族的信仰。1621年1月4日,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温思罗普在日记中写道:“在博克斯福德举行的星期四布道演讲被取缔。”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亚当对时局变化感到的不安和不满。为了逃避迫害,当地著名的清教牧师威廉·埃姆斯被迫过着流亡国外的生活。“1629--1640年,有79位牧师移居新英格兰,他们中至少有52位(25位被暂时或永久取缔做牧师的资格)处于被迫害中,当国内形势好转后,他们中有28位返回英国。”

家庭关系及清教背景

(一)家族关系

约翰·温思罗普的祖父亚当·温思罗普、父亲亚当·温思罗普、母亲安妮·温思罗普和伯父威廉·温思罗普等家族成员曾以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对温思罗普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祖父亚当·温思罗普

1498年10月9日,他生于英国重要的纺织业中心萨福克郡的莱文汉姆。他少年丧父,母亲改嫁。亚当·温思罗普(Adam Winthrop)从学徒工做起,不仅在伦敦牢牢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了呢绒业同业行会的领袖人物。1526年9月,亚当被接纳为伦敦富勒斯公司的成员,没过多久宣誓成了公司的自由民并获得伦敦市民的资格。1528年,富勒斯公司同另外一家生产呢绒的公司希尔斯曼公司合并成立了一家实力更强大的公司——呢绒工人公司,这家公司迅速崛起为伦敦市实力雄厚的同业行会公司之一。1531年,亚当自己开始招收学徒;1537年,被推选为公司的董事之一;1546年,被选为公司的主要管理人;1551年,亚当坐上了这家公司的第一把交椅,成了伦敦的显赫人物。亚当主要从事对欧贸易,对外贸易扩大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16世纪的英国公众生活和社交范围狭小,仅局限于教堂周围地区,最远仅是到过附近的村镇集市或郡政府的所在地。温思罗普的祖父亚当已走出国门和英国以外的世界交往,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亚当除了从事对欧贸易外,还经营海上运输业。他至少拥有一艘名叫玛丽花的商船和另外一艘名叫约翰的商船四分之三的股份。16世纪40年代,在他所在的教区,他是排名第三的富人。

二、母亲安妮·温思罗普

约翰·温思罗普的母亲名叫安妮·布朗,其父亨利·布朗曾经担任格罗顿教区的教区长。布朗不仅仅是一位牧师,还是一位富裕商人,在埃塞克斯和萨福克拥有大量的产业,在博科斯福德拥有一家染坊,还拥有一艘船的部分股份。布朗遗赠给女儿安妮·布朗和外孙大量的财产,温思罗普一家在爱德华斯顿的宅邸就是布朗遗赠给女儿的。布朗除了留给子女们大量财富之外,更可贵的是使其后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安妮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学养水平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温思罗普文集》第1卷收录了她写给丈夫亚当的一封信,正文是用英文写成,附言是用娴熟的法文写成,从而证明安妮也精通法文。除了精通母语英文和法文之外,或许她还精通其他语言,这可以从有她签名的几本外文书籍得到旁证。留存至今的安妮与丈夫亚当的信件是她良好教育背景的见证。安妮·布朗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认真地按照清教徒的道德标准去做人做事,同时也按照这种标准要求家庭成员及其亲属。据亚当日记记载,亚当的侄子乔舒亚的妻子安妮到格罗顿做客,温思罗普的母亲因安妮穿着奢华和不去教堂做礼拜而批评她,令安妮愤然离去。这个实例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安妮·布朗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作风。童年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母亲对童年时代的温思罗普性格和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加以证实。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不仅是格罗顿庄园的管家,而且是律师,还曾经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账目审计员。在温思罗普的青少年时代,亚当经常外出,家庭事务就由安妮·布朗一人打理,长期和母亲相处的温思罗普受到了母亲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温思罗普的宗教取向、肖像上透露出的儒雅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母亲的影子。

三、父亲亚当·温思罗普

亚当·温思罗普生于1548年,是家中的幼子,他还有‘两位长兄威廉(William)和约翰(John)。他的第一位妻子艾丽斯·斯蒂尔灭(Alice Still)死于生产,无后嗣。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妮(Anne)为其生育四个明孩子,约翰·温思罗普是他们夫妻唯一的儿子。亚当的两次婚姻既为他带来了财富又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

在伊丽莎白时代,大学是清教运动的中心。乡绅的子弟在大学里接受清教的熏陶,进而成为坚定的清教徒。他们又进一步影响了各自家族成员的宗教立场,这也是乡绅中清教徒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亚当通过在剑桥的几年学习和生活,最终成了一个坚决信奉清教思想的清教徒。16、17世纪的剑桥大学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和清教改革的主战场,麦格达伦学院又是剑桥大学宗教改革氛围最为浓厚的学院之一。剑桥大学这所学术殿堂培养和造就了众多清教思想家,他们在大学讲台上宣讲宗教改革的思想,他们的学生将这些思想传播到英国各地,逐渐改变着英国人的宗教信仰,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亚当。剑桥的生活和学习不但使亚当增长了学识,而且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如果说,在此以前信奉清教是家族的影响,那么在清教改革的摇篮——剑桥大学的数年浸染使他逐渐沉浸于清教学说,他的宗教倾向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温思罗普家族其他成员,儿子约翰·温思罗普的宗教信仰与亚当的影响不无关系。

亚当世界观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他所接触的师长们的影响。大学是青年人世界观形成、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结识朋友的好地方。亚当在剑桥求学时认识了不少思想激进、才华横溢的清教改革斗士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亚当未来人生的导师对亚当自己、儿子约翰·温思罗普乃至家族的影响颇深。亚当曾在札记本中抄录了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基督教教义》一书,据考证,这本书是桑兹用过或是他撰写的。桑兹和纽斯塔布二人与亚当密切来往,经常光顾格罗顿庄园,同亚当进行思想交流,亚当常去听他们的布道,对他们的事业给予支持和关心。目睹亚当和清教改革人士的交往,亲耳倾听他们谈论清教事业的发展必然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约翰·温思罗普产生直接影响。

四、大伯父威廉·温思罗普

温思罗普信仰清教与家族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温思罗普家族中,祖父、父亲、母亲、大伯父威廉·温思罗普(William Winthrop)均是虔诚的清教徒。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思罗普的伯父威廉·温思罗普,他身体力行积极支持清教运动,他对清教改革事业的热情不仅影响了弟弟亚当·温思罗普(Adam Winthrop),而且影响了亚当的儿子。

新英格兰著名的历史学家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是这样描述威廉的:他是玛丽女王时代值得人们纪念的新教护卫者,正是由于他的帮助,著名的殉道者菲尔波特(Philpott)才有幸被载人史册。⑧威廉对清教改革事业的热情与执着无疑影响了弟弟亚当·温思罗普和侄子约翰·温思罗普。清教成为他们不变的信仰,完成清教改革事业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研究温思罗普的学者弗朗西斯·J·布莱默(Francis J.Bremer)高度评价了威廉对温思罗普父子的影响,他认为威廉树立的榜样人生成为引领他们人生航向的灯塔。

五、二伯父约翰·温思罗普

如果说温思罗普的祖父、父亲和伯父威廉·温思罗普是他人生的楷模,那么与他同名的另一伯父约翰·温思罗普为他的人生则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温思罗普的二伯父约翰·温思罗普1547年出生,1613年在爱尔兰去世。他的父亲在1562年立下的遗嘱中指定由他继承格罗顿庄园,如果他去世后没有男嗣,由他的弟弟、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继承格罗顿庄园。父亲去世后,约翰·温思罗普继承了格罗顿庄园,成了庄园的主人。约翰·温思罗普的品行离清教徒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相去甚远,他违背教规和妻子离异并且不给离异的妻子生活费用,使妻子走投无路向大法官提出救济申请。除此之外,他还掠取了教区在教堂庭院内专门为敲钟人准备的一间小屋,教会执事将他告上法庭,在家乡声名狼藉的约翰,后来被迫离开英国移居爱尔。

(二)婚姻生活

温思罗普一生共有过四次婚姻。1605年,17岁的温思罗普与22岁的玛丽·福斯(Mary Forth)结婚。玛丽是约翰·福斯(John Forth)财产的唯一继承人。她的祖父威廉·福斯(William Foah)是萨福克的治安法官,靠出售修道院地产成为一位有多处地产的富裕乡绅。温思罗普与玛丽的婚姻给温思罗普家族带来了财富。据温思罗普父亲的日记记载:1606年9月,福斯就将他的部分田产过户到温思罗普夫妇名下。这对当时无望成为格罗顿庄园主人的温思罗普来说,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1613年,福斯去世,温思罗普夫妇继承了他的家业,得到了埃塞克斯郡大斯坦布利奇的大宗田产。福斯在遗嘱中还给温思罗普的几个子女留下了遗产。与玛丽的结合虽然提升了温思罗普的经济地位,但是却中止了他的大学生活。他婚后的第二年长子小约翰·温思罗普出生;1608年,二子亨利(Henry)出生;1610年,三子福斯(Forth)出生;1612年,女儿玛丽(Mary)出生;1614年和1615年,两个同名的女儿先后出生,但是都不幸夭折。1615年6月26日,年仅32岁的玛丽·福斯去世,留给温思罗普4个年幼的孩子,长子仅有9岁。

温思罗普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丧夫或丧妻后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照顾年幼丧母的孩子,在玛丽去世后不足6个月,温思罗普与托马欣·科洛普顿(Tomasine Clopton)结合。科洛普顿家的社会地位略高于温思罗普家族,这桩婚姻也提升了温思罗普在萨福克郡的社会地位。科洛普顿的父亲威廉·科洛普顿(William Clopton)是离格罗顿庄园不远处卡斯特莱庄园的庄园主,母亲马杰里(Margery)出身于埃塞克斯的名门望族沃尔登格里夫家族(Waldegrave family)。1616年,结婚刚满一年的托马欣不幸死于生产。她虽然和温思罗普生活的时间短暂,但是她和温思罗普的性情相仿、思想相通,加之她对温思罗普前妻所生子女十分关爱,所以她的去世使他十分痛苦。他特意写下了纪念亡妻的长篇日记,记录了她临终的全过程,描述了她的性格并且表达了他失去妻子的悲怆。

温思罗普的第三位妻子名日玛格丽特·廷德尔(Margaret Tyndal),出生于埃塞克斯的一个显要家庭。玛格丽特·廷德尔1618年4月29日与30岁的温思罗普结婚,为温思罗普生育了八个孩子,四个孩子幼年夭折,四个孩子斯蒂芬(Stephen)、亚当(Adam)、迪恩(Deane)和塞缪尔(Samuel)长大成人。

玛格丽特和温思罗普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1630年,温思罗普离开英国移民新英格兰,由于玛格丽特已有身孕无法和丈夫同行,他们夫妻约定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下午5到6点相互思念对方。温思罗普在两地书中不只一次提到他们之间的这一约定。在1630年9月9日的两地书中,温思罗普写道:“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了你,夫妻分隔两地我感到很伤心。我有时事务繁忙常常忘了咱俩的约定,我感到很对不住你,我渴望再次与你相会的那一刻早目到来。”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被温思罗普对妻子的柔情所感动,感叹地写道:“他给‘亲爱的妻子’玛格丽特的信是男子写给女士最深情的信了。约翰·温思罗普在通报妻子各种信息中,夹杂着谈论对上帝的感悟,信的末尾写道‘献上我的表达爱的亲吻’,再见,永远爱你的丈夫约翰·温思罗普。”这些留存至今的信件见证了温思罗普和玛格丽特的爱情。

1647年6月1413,玛格丽特死于一场流行病。当时担任总督的温思罗普在日记中对妻子这样评价:“她是一位具有非凡品德、处世慎重、为人谦和、对上帝充满了爱的人,为此,她受到全英格兰人特别的爱戴和尊敬。”《温思罗普日记》的编辑詹姆斯·萨维奇认为,温思罗普对玛格丽特的评价还不够充分,玛格丽特还是一个“语言简洁、举止高雅的人”。

温思罗普在告别人世的前两年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一位寡妇,名叫玛萨·雷恩丝巴诺·科蒂莫尔。

(三)后代子孙

小约翰·温斯罗普(1606~1676)英国殖民者。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温思罗普之子。1633年被委任为塞布鲁克新殖民地总督。1646年他建立新伦敦,1657~1676年任康涅狄格总督。1664年实现了康涅狄格和纽黑文殖民地的联合。

约翰·温斯罗普三世(1638~1707)英国殖民者,生于马萨诸塞伊普斯威奇。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温思罗普之孙。曾赴英格兰参加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军队。1663年返回美国,参加菲利普王战争(1675~1676)。1698年当选康涅狄格殖民地总督。

著述与著作

“我们将成为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将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并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

[In 1645, while he was deputy-governor of Massachusetts, John Winthrop and his fellow-magistrates had interfered in a local election of a militia officer. When the dispute flared into a war of words, the magistrates bound over some of the dissidents to the next court and summoned others to appear. In this controversy the magistrates were accused of having exceeded their powers, and Winthrop was impeached. After a controversy of almost three months Winthrop was fully acquitted and some of his opponents fined. It was after this test and vindication that Winthrop made his famous "little speech" here quoted.]

I suppose something may be expected from me, upon this charge that is befallen me which moves me to speak now to you; yet I intend not to intermeddle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ourt or with any of the persons concerned therein. Only I bless God that I see an issue of this troublesome business. I also acknowledge the justice of the court, and, for mine own part, I am well satisfied, I was publicly charged, and I am publicly and legally acquitted, which is all I did expect or desire. And though this be sufficient for my justification before men, yet not so before the God, who hath seen so much amiss in my dispensations (and even in this affair) as calls me to be humble. For to be publicly and criminally charged in this court is matter of humiliation (and I desire to make a right use of it), notwithstanding I be thus acquitted. If her father had spit in her face (saith the Lord concerning Miriam), should she not have been ashamed seven days? Shame had lien upon her, whatever the occasion had been. I am unwilling to stay you from your urgent affairs, yet give me leave (upon this special occasion) to speak a little more to this assembly. It may be of some good use, to inform and rectify the judgments of some of the people, and may prevent such distempers as have arisen amongst us. The great questions that have troubled the country are about the authority of the magistrates and the liberty of the people. It is yourselves who have called us to this office, and, being called by you, we have our authority from God, in way of an ordinance, such as hath the image of God eminently stamped upon it, the contempt and violation whereof hath been vindicated with examples of divine vengeance. I entreat you to consider that, when you choose magistrates, you take them from among yourselves, men subject to like passions as you are. Therefore, when you see infirmities in us, you should reflect upon your own, and that would make you bear the more with us, and not be severe censurers of the failings of your magistrates, when you have continual experience of the like infirmities in yourselves and others. We account him a good servant who breaks not his covenant. The covenant between you and us is the oath you have taken of us, which is to this purpose: that we shall govern you and judge your causes by the rules of God's laws and our own, according to our best skill. When you agree with a workman to build you a ship or house, etc., he undertakes as well for his skill as for his faithfulness, for it is his profession, and you pay him for both. But when you call one to be a magistrate, he doth not profess nor undertake to have sufficient skill for that office, nor can you furnish him with gifts, etc., therefore you must run the hazard of his skill and ability. But if he fail in faithfulness, which by his oath he is bound unto, that he must answer for. If it fall out that the case be clear to common apprehension, and the rule clear also, if he transgress here, the error is not in the skill, but in the evil of the will: it must be required of him. But if the case be doubtful, or the rule doubtful, to men of such understanding and parts as your magistrates are, if your magistrates should err here, yourselves must bear it.

For the other point concerning liberty, I observe a great mistake in the country about that. There is a twofold liberty, natural (I mean as our nature is now corrupt) and civil or federal. The first is common to man with beasts and other creatures. By this, man, as he stands in relation to man simply, hath liberty to do what he lists; it is a liberty to evil as well as to good. This liberty is incompatible and inconsistent with authority and cannot endure the least restraint of the most just authority. The exercise and maintaining of this liberty makes men grow more evil and in time to be worse than brute beasts: omnes sumus licentia deteriores. This is that great enemy of truth and peace, that wild beast, which all of the ordinances of God are bent against, to restrain and subdue it. The other kind of liberty I call civil or federal; it may also be termed moral, in reference to the covenant between God and man, in the moral law, and the politic covenants and constitutions amongst men themselves. This liberty is the proper end and object of authority and cannot subsist without it; and it is a liberty to that only which is good, just, and honest. This liberty you are to stand for, with the hazard (not only of your goods, but) of your lives, if need be. Whatsoever crosseth this is not authority but a distemper thereof. This liberty is maintained and exercised in a way of subjection to authority; it is of the same kind of liberty wherewith Christ hath made us free. The women's own choice makes such a man her husband; yet, being so chosen, he is her lord, and she is to be subject to him, yet in a way of liberty, not of bondage; and a true wife accounts her subjection her honor and freedom and would not think her condition safe and free but in her subjection to her husband's authority. Such is the liberty of the church under the authority of Christ, her king and husband; his yoke is so easy and sweet to her as a bride's ornaments; and if through forwardness or wantonness, etc., she shake it off, at any time, she is at no rest in her spirit, until she take it up again; and whether her lord smiles upon her and embraceth her in his arms, or whether he frowns, or rebukes, or smites her, she apprehends the sweetness of his love in all, and is refreshed, supported, and instructed by every such dispensation of his authority over her. On the other side, ye know who they are that complain of this yoke and say, Let us break their bands, etc.; we will not have this man to rule over us. Even so, brethren, it will be between you and your magistrates. If you want to stand for your natural corrupt liberties, and will do what is good in your own eyes, you will not endure the least weight of authority, but will murmur, and oppose, and be always striving to shake off that yoke; but if you will be satisfied to enjoy such civil and lawful liberties, such as Christ allows you, then will you quietly and cheerfully submit unto that authority which is set over you, in all the administrations of it, for your good. Wherein, if we fail at any time, we hope we shall be willing (by God's assistance) to hearken to good advice from any of you, or in any other way of God; so shall your liberties be preserved in upholding the honor and power of authority amongst you.

对温思罗普的评价

首先,温思罗普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十分复杂,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把他说成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但也有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弱点”,还有人把他定位为“神权政治的主要代言人”。但是有几点看法是一致的:其一,他无论在出身还是在教养上,是“一位真正的绅士”;其二,他是一位属于公理会的非分离派的清教徒;其三,他后来成了新英格兰清教徒的领袖。温思罗普究竟属于清教徒的哪一个派别并不十分重要,原因之一是那个时代许多教徒的信仰经常发生着变化;原因之二是在清教运动兴起之际,几乎所有清教徒原来都属于英国新教即国教。在笔者看来第一点最为重要,由于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决定了他在追求其清教理想时割舍不了的“精英”意识,并有条件在进入社会前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

但温思罗普并不仅仅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践家。他在担任王室监护人法院律师期间,曾经就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过多个解决议案;他积极推动了马萨诸塞湾公司总部和特许状向北美殖民地的转移,并为组织移民“大迁徙”写下了《温思罗普移民的个案分析》、《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总体考察》以及动情的《告英国父老乡亲书》;他作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的生涯尽管困难重重,但总能以其宽厚、温和、坚持理念和对殖民地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再从挫折中奋起;他并不拒绝承认失误和失败,但他更愿意为推进其殖民事业不断总结和研究此过程中所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并为此写下一篇又一篇像《反对教会参与审判政府官员》、《论专制政府》以及《论自由》这样的檄文;他最终成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开创时期当选次数最多和履任时间最长的总督,成为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并为殖民地的制度、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温思罗普对马萨诸塞和新英格兰的建设贡献良多,但主要的和集中的一点是提出并实践了在新大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的理想和纲领,而其伟大思想、理论和历史意义又不限于马萨诸塞、新英格兰,而是及于整个美利坚文明并超出美国的范围,因为它是自《圣经》提出建立“山巅之城”以来,世界上唯一将其理想和实践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范例。我们在《合众国宪法》中可以找到它留下的痕迹,至今世界上许多人士为实现其理想仍在苦苦地追寻。其建立“山巅之城”的理想和纲领,见于温思罗普1630年所作的题为《基督教仁爱的典范》的布道演说中。他在其中明确地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将如‘山巅之城”’,因为“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我们”。由于他是在前往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旗舰“阿贝拉号”上,向开拓殖民地的移民们所做的布道演讲,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建立“山巅之城”的思想、理论、组织和方式,既具有纲领性又具有实践性,乃是开创美利坚文明难得的经典之作。

重要的是,温思罗普不仅提出了在殖民地建立“山巅之城”,即“应有的世俗政府形式”和“应有的教会政府形式”的理想和计划,而且抵达新英格兰就立即着手予以实施,甚至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组建了政府、建立了村镇、扩大了统治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法规、领导殖民地走出了建立初期的困境。在建立“应有的世俗政府形式”的同时,还建立了“理想的教会”——公理会会所。总之,在温思罗普履任后的最初四年,为建立理想中的“山巅之城”作了不懈努力,可以说初步奠定了他所说的“应有的世俗政府形式”的基础。

温思罗普对殖民地经济和教育的贡献尤为突出,在他任职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法令。1639年,分别颁布了鼓励和支持造船业生产和免除从事捕鱼业生产和运输的船只各种收费7年的法令;1644年,颁布了给予兴办铁厂的承办人以21年垄断铁生产特权的法令;1647年,授予赫尔(Hull)地区渔民建镇的各项权力;1648年,针对牧场问题颁布了允许养羊者使用村镇共有地的法令;为了殖民地皮革业的发展,1642年、1646年和1647年,均通过了确保皮革制品质量的法令。这些有力的政策措施不但使殖民地摆脱了17世纪40年代发生的经济萧条,而且使殖民地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在他任总督期间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第一个强迫教育法案、第一个公立教育法案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先后问世,英属北美第一所中等学校和第一所大学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立了起来。由于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成为英属北美教育最为发展的地区,并为美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温思罗普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处理和印第安人的关系上,他无视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天然主人的事实,侵占和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还把移民的侵夺行径粉饰成天意所为,充分暴露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心态。在宗教上,他认为对异端邪说的宽容会瓦解清教社会。为了建立一个纯之又纯的“山巅之城”,他不仅排斥那些被他视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甚至颁行了禁止外来移民定居的法令;在政治体制上,温思罗普主张建立“混合贵族制”,这种体制虽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反对直接民主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对社会的认识上,他认可等级社会的观念;在施政中也存在着忽视普通移民权益的现象。他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利益应该让位于集体利益,这与那个时代基督教倡导的原则相一致,一般来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忽视个人的利益与权利还是不妥的。

当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历史人物一时一处的得失,也不应离开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更不应苛求古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应该看他是否推进了历史发展和在哪些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脚步。对温思罗普评价的关键是要考察他是否在推进新英格兰历史进程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温思罗普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生平活动简介

1588年1月22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爱德华斯顿的格罗顿庄园。

1595年7岁,被父亲送到毕业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约翰·查普林(John Chaplin)门下学习。在查普林处学习了数年后,进入文法学校学习,为进入大学作准备。

1602年14岁 12月8日,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录取。

1603年15岁 2月10日,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开始大学生活。

1604年16岁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

1605年17岁 4月16,终止剑桥的学业与21岁的玛丽·福斯(Mary Forth)结婚。结识了为他们的婚礼证婚的牧师伊奇吉尔·卡尔弗维尔(Ezekiel Culverwell)。

1606年18岁 2月2目,动笔写日记《心路历程》。2月12日,长子小约翰·温思罗普(JohnWinthrop,Jr.)、未来康涅狄格总督出生于格罗顿庄园。

1608年20岁 1月,次子亨利·温思罗普(HenryWinthrop)出生。

1609年21岁 9月25日,温思罗普以庄园管家身份在格罗顿大堂第一次主持庄园法庭(Court Baron),审理了雷卡累诉爱德华·罗伯森案件。三子福斯·温思罗普(Forth Winthrop)出生。

1612年24岁 长女玛丽·温思罗普(MaryWinthrop)出生。

1613年25岁 10月25日,进入英国四大出庭律师公会之一的格雷公会(Gray’SInn)研修法律。

1614年26岁 次女安妮·温思罗普(AnneWinthrop)出生,不幸很快夭折。

1627年39岁1628年40岁1629年41岁1630年42岁

1615年27岁 6月26日,妻子玛丽·福斯(MaryFoah)去世,第三个女儿安妮·温思罗普(AnneWinthrop)夭折。12月6日,与第二个妻子托马欣·科洛普顿(TomasineClopton)结婚,是年被任命为萨福克郡的治安法官。

1616年28岁 12月7日,第二任妻子托马欣·科洛普顿(TomasineClop—ton)死于生产。

1618年30岁 4月29日,与第三位妻子玛格丽特·廷德尔(MargaretTyndal结婚。

1619年31岁 成为格罗顿庄园的庄园主。

1620年32岁 儿子亚当·温思罗普(AdamWinthrop)出生。

1623年35岁 儿子迪恩·温思罗普(DeaneWinthrop)出生。

1626年38岁 担任王室监护人法院的律师,为他结识英国当时的政要提供了机会。是年三子福斯进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读书。

1627年39岁 儿子塞缪尔·温思罗普(SamuelWinthrop)出生。

1628年40岁 进入英国四大律师公会之一的内殿律师公会(Inner Temple)。

1629年41岁 3月4日,查理一世给马塞诸萨海湾公司颁发了特许状。温思罗普失去了王室监护人法院律师职业。温思罗普呈送英国议会两个议案:一是提议以法律手段解决酗酒问题。二是提议通过一项向城镇和教区征税的法律以解决维持军队、管理监狱、修桥和管理教会等公共开支所需要的费用。温思罗普以匿名的形式撰文《温思罗普移民原因的个案分析》,以温思罗普作为个案进行分析,论证了他个人移民的原因。夏秋之际,撰写《对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总体考察》(General Observation for the Plantation of New England)的文章,论证了“大迁徙”的意义、必要性、合法性和可行性。8月26日,12位决定移民的人士在剑桥聚会签署了剑桥协议(the Agreement of Cambridge)。10月20日,被选为马萨诸塞湾公司的总裁筹备移居新英格兰。

1630年42岁 3月22日,温思罗普准备启程前往新英格兰殖民地。3月29日,“温思罗普舰队”的移民船队扬帆起航,向美洲驶去,揭开了“温思罗普大迁徙”的序幕。温思罗普写下了《温思罗普日记》(The Journal of john Winthrop)的第一篇。在航行大西洋途中,在旗舰“阿贝拉号”上发表《基督教仁爱的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的布道演讲。4月7日,总督温思罗普、副总督托马斯·杜德利(Thomas Dudley)、理查德·索顿斯托尔(Richard Sahon.stall)爵士、艾萨克·约翰逊(Isaac Johnson)、查尔斯·法因斯(CharlesFines)、乔治·菲利普斯(George Philipps)和威廉·科丁顿(William Coddington)7人在“阿贝拉号”船上签署了《告英国父老乡亲书》(A Humble Request)。6月14日,移民船队抵达新英格兰。温思罗普从前来迎接他的殖民地总督约翰·恩迪克特(John Endicott)手中接过了殖民地总督的大权,开始在殖民地行使总督权力。7月2日,次子亨利在塞勒姆溺毙。8月23日,温思罗普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参事大会,正式开始了殖民地政府的工作。大会做出决议总督为常任治安法官。9月7日和28日,温思罗普主持召开了第二、三次参事大会。11月,三子福斯在英国突然身染重病病故。

1631年43岁 2月11日,温思罗普在日记中记录了殖民地居民因败血病等死亡的情况。2月17日,沃特敦人民抗议向沃特敦征税引起立法权争议,温思罗普前去调解。从1631年,罗杰·威廉斯(RogerWillams)在新英格兰殖民地提出彻底和英国国教分裂,在新英格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温思罗普反对威廉斯提出和英国国教会彻底分离的主张,为此写了《勿需决裂的改革》(On Reformation Without Separation)的短文,论证“不经过决裂”改革腐败的可行性。5月18日,殖民地最高权力机构大议会在波士顿召开,温思罗普被选为总督,全体自由民宣誓忠诚于政府。7月21日,温思罗普同副总督和波士顿教会的长老去沃特敦就罗马教会是否是真正的教会进行辩论。11月2日,温思罗普的妻子玛格丽特·温思罗普(Margaret Winthrop)和长子小约翰·温思罗普和儿媳到达新英格兰,未曾与温思罗普谋面、仅有1岁半的女儿安妮·温思罗普(Anne Winthrop)夭折于旅途中。

1632年44岁 5月8日,大议会做出决议总督和参事每年由大议会选出,其中总督由参事中产生。温思罗普被选为总督,温思罗普的长子小约翰·温思罗普(JohnWinthrop,Jr.)被选为参事。8月,发生了托马斯·杜德利(ThomasDudley)与温思罗普关于总督权限的争论。

1633年45岁 3月,温思罗普的长子小约翰·温思罗普(JohnWinthrop,Jr.)开始在后来称为伊普斯维奇建立定居点。5月29日,在大议会选举中,温思罗普被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

1634年46岁 5月14日,温思罗普在总督选举中落选,仅被选为参事,托马斯·杜德利(ThomasDudley)被选为总督。

1635年47岁 5月6日,在大议会选举中,温思罗普被选为参事,约翰·海因斯(JohnHaynes)被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总督。温思罗普反对一些马萨诸塞湾人移居康涅狄格。

1636年48岁 5月25日,亨利·文(HenryVane)被选举为殖民地总督,温思罗普被选为副总督。在波士顿爆发了被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内战的“唯信仰论争端”,温思罗普与唯信仰论派斗争。11月,温思罗普写了两篇文章反对唯信仰论者。一篇的主题是关于称义问题,另一篇的主题是呼吁马萨诸塞湾教会化解矛盾,这两篇文章的原稿已经遗失。

1637年49岁 5月17日,在大议会选举中,哈钦森派成员总督亨利·文(HenryVane)在总督选举中落选,温思罗普当选为总督。6月,温思罗普撰文《为1637年5月大议会颁布的一项法律的辩护》(A Declaration in Defense of an Order of Court Made in May,1637),就移民权利问题和前任总督亨利·文进行辩论。8月,温思罗普再次撰文《再次为1637年5月大议会颁布的一项法律的辩护》(A Reply in Further Defense of an Order of Court Made in May,1637)与亨利·文进行论战。11月,温思罗普写就了《反对教会参与审判政府官员》(Against the Power of the Church to Sit in Judgment on the Civil Magistracy)的文章。是年他写下了回顾自身宗教思想转变的《一个基督徒的心路历程》(Governor John Winthrop’s Christian Experience)一书,部分原因是回敬正在进行的唯信仰论的争论。

1638年50岁 5月2日,大议会选举中,温思罗普被选为总督。

1639年51岁 5月22日,大议会选举中,温思罗普被选为总督。温思罗普个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1640年52岁 5月13日,温思罗普在总督选举中落选,仅被选为参事。

1641年53岁 6月2日,大议会选举中,温思罗普被选为参事。

1642年54岁 5月18日,温思罗普重新当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10月,发生了著名的否决权争端事件。温思罗普共撰写了3篇文章参与大辩论:1.《关于理查德·谢利曼和罗伯特·凯因诉讼案的详述》(A Breaviate of the Case between Richard Sheareman plt & Capt.Robert Keaine defendant about the Title to a Straye Sowe Supposed to be Brought from Deare Hand about (9) ber1636);2.《致马萨诸塞教会长老的一封信》(John wintrop to the Elders of the Massachusetts Churche);3.《为否决权辩护》(John Winthrop’s Defense of the Negative Voice)。是年向哈佛学院捐赠书籍。

1643年55岁 5月10日,温思罗普再度被选举为总督。5月19目,普利茅斯、马萨诸塞湾、康涅狄格和纽黑文4个殖民地成立了英属殖民地最早的殖民地间的统一组织,通常称为“新英格兰联盟”(TheNewEnglandConfederation)或“新英格兰联合殖民地”(TheUnitedColoniesofNewEngland),温思罗普出任联盟的第一任主席。

1644年56岁 5月20日,选举殖民地总督的大议会上,温思罗普被选为副总督。7月,撰写短文《论专制政府》(Arbitrary Government Describe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Massachusetts Vindicated from Aspersion)。出版了著作《影响新英格兰各教会的唯信仰论者、家庭主义者和自由思想者产生、兴盛和衰亡简史》(a Short Story of the Rise,Reign,and Ruine of the Antinomians)。

1645年57岁 5月14日,温思罗普被选为副总督,托马斯·杜德利(Thomas Dudley)被选为总督。在5月14日举行的大议会上,欣厄姆镇人指控温思罗普在处理欣厄姆镇民兵事件时擅权,侵害了他们的自由权。温思罗普被单独挑选出接受法庭审讯,法庭判决温思罗普执法正确,原告被判罚款,这件事使他的声望大增。在法庭上,温思罗普做了著名的《关于权威和自由的简短演讲》(Little Speech on Authority and Liberty)的演说。

1646年58岁 5月6日,大议会总督选举中重新当选为总督。1646年5月发生了罗伯特·蔡尔德(RobeaChild)抗议请愿事件,温思罗普参与处理请愿事件。

1647年59岁 5月26日,大议会总督选举中当选殖民地总督。6月14日,妻子玛格丽特·廷德尔(MargaretTyndal)去世。

1648年60岁 5月10日,在大议会总督选举中当选殖民地总督。12月,娶玛萨·雷恩丝巴诺·科蒂莫尔(MarthaRainsborowCoty。more)为妻。

1649年61岁 3月26日,在波士顿去世,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