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子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淡灰色,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硬刺。叶卵形或倒卵形,顶端锐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幼时两面有毛,老时仅背面沿主脉上有细毛。花排列成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聚花果近球形,红色。花期6月,果然期9—10月。

中文名

柘子树

荨麻目

别名

柘树

拉丁学名

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Bu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金缕梅亚纲

外文名

Tricuspid Cudrania

桑科

构属

柘子树

分布区域

河北南部、华东、中南、西南等省

生长环境

生于较荫蔽湿润的地方则叶形较大质较嫩;生于干燥瘠薄之地叶形较小先端常3裂

花期

6月

果期

9-10月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长5-20毫米;冬芽赤褐色。叶卵形或菱状卵形,偶为三裂,长5-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无毛或被柔毛,侧脉4-6对;叶柄长1-2厘米,被微柔毛。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具短总花梗;雄花序直径0.5厘米,雄花有苞片2枚,附着于花被片上,花被片4,肉质,先端肥厚,内卷,内面有黄色腺体2个,雄蕊4,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在花芽时直立,退化雌蕊锥形;雌花序直径1-1.5厘米,花被片与雄花同数,花被片先端盾形,内卷,内面下部有2黄色腺体,子房埋于花被片下部。聚花果近球形,直径约2.5厘米,肉质,成熟时桔红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柘子树

生长环境

喜光亦耐荫。耐寒,喜钙土树种,耐干旱瘠薄,多生于山脊的石缝中,适生性很强。生于较荫蔽湿润的地方,则叶形较大,质较嫩;生于干燥瘠薄之地,叶形较小,先端常3裂。根系发达,生长较慢。

分布范围

产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北达陕西、河北)。生于海拔500-1500(-2200)米,阳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缘。朝鲜也有。日本有栽培。

主要价值

柘树用途广泛,叶秀果丽,可用于公园,街头绿地绿化,也可作庭院绿阴树和园地刺篱。木材可用于制作名贵家具,茎皮可用于造纸,根皮可入药,果实可食用或酿酒。柘树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根系发达,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恶劣土地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先锋树种。

柘木利用价值最高,是一种珍贵木材树种。材质坚硬,密度大,耐磨损、耐腐蚀,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其边材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是制作家具和工艺品的珍贵材料。

药用价值

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食用和酿酒。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可见它的用途不次于桑。

园林用途

柘树叶秀果丽,适应性强,可在公园的边角、背阴处、街头绿地作庭荫树或刺篱。繁殖容易、经济用途广泛,是风景区绿化荒滩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

由于种种原因,山东省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工栽培的用材树种主要是杨树,黑松、刺槐等速生树种,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房屋建筑、纸浆造纸和人造板用材等的需要。对于珍贵用材树种,基本上未有人工栽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话水平及鉴赏能力的提高,社会对珍贵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适时发展柘树种植,在经济上可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珍贵木材的需求,在生态上可以保持水土,改善恶劣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因此,适当发展柘树种植,既可抵御干早春薄土地自然条件限制,又可加大荒山植被覆盖,提供珍贵木材,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又可减少石漠化山地,固土护堰,减少水土流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材用兼持薄山地改良先锋绿化树种。[1]

栽培技术

用播种、扦插或分蘖法繁殖。移植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适应性强,易成活不必带土球。栽培管理简便除定植时需浇透水外,一般不需再浇水、施肥。少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