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招收女性的实行单性别教育的学校,多为高中或大学。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兴办的女子学校是上海经正女塾。单性别教育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学、大学都是男校或女校。

女校教育理念基于“男、女学习方法有差异,所以需要根据性别将他们分开教育”,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拥有高贵气质的女性。除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文化课外,女校还会开设形体训练、朗诵、诗歌鉴赏、舞蹈、礼仪等提高现代社会女性整体素质的课程。

中文名

女校

外文名

female school

机构属性

中学

类别

公立大学

特点

仅招收女性

学校介绍

众多文化(如宗教原因)都主张单性别教育,而它在世上众多地方得到实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教育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男女在成长阶段的不同点,重新建立了大量男校、女校。

发展历史

9世纪前,单性别教育十分常见。17世纪时,女性被社会允许开始接受教育,但仅限于圣经与针线。到19世纪,学校仍以性别分割学生,男女学生在不同校门进入,在不同范围活动,随着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男女校得到建立。1917年,苏联规定所有学校必须为男女校。据科尼利厄斯·赖尔登(Cornelius Riordan)所写:“到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公立中小学已转为男女校。

而20世纪末,男女校已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最后,到2003年,全球只有几个国家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2%。但仍有国家、地区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10%:比利时、智利、新加坡、英格兰、香港、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与大部分穆斯林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数个领域上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这个发现支持了单性别教育理论,现代社会的公立、私立单性别教育的兴趣再度兴起。

名校列举

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由英国女传教士奥特绥小姐(1797-1868)于1844年投资兴办的宁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兴办的女子学校是上海经正女塾。其他还有务本女塾、贝满女中、江南女子公学、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等。

清末女子学校学生

贝满女中

亦称“贝满中斋”,基督教新教教会学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创办人裨吉励莎(Eliza Jane Bridgman),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灯市口大鹁鸪胡同,1926年搬迁到灯市口同福夹道。1941年被日伪改为北京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恢复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名称。1951年改为五一女中,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现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贝满女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敬业乐群”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将》,它的基本含义是要学生们敬重自己的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前进;又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间,同学们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

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私立文山女子中学

是一所由美国美部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福州创办的私立教会中学。是教会在福州设立的最早的女子学校。1952年8月,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学。标志性建筑“文山楼”于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学校主管称“主理”,由教会指派美籍女传教士担任。经1927年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后,学校移交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管理,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先后为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黄、王2人同为文山校友,3人大学毕业后均曾留美,为文山女中的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私立文山女子中学

真光书院

1872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广州沙基创办的“真光书院”。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圣经》:是乃真光普照乎万事之人人。

初期只有六名学生,学生膳宿费全免,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1909年,校董会任命刘心慈为副校长。同年,真光书院改名为真光学堂,并增设“师范班”。1912年,辛亥革命后,真光学堂又改名为真光学校,同时建立校董会。1948年易名为香港真光中学。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校董会决定学校再度迁往香港,由马仪英负迁校之责。马仪英抵港后,选定九龙塘窝打老道115号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记注册,定名为“九龙真光中学”,由马仪英任校长。广州真光人去楼空,剩下的两校区校舍。真光中学最终改为公立学校,男女皆收。

经正女塾

由梁启超不缠足会发起,经禀南洋大臣刘坤一获准,成立于1898年5月3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位于上海斜桥南桂墅里(今制造局路斜土路附近),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初期经费由经元善、谭嗣同、邝廷式、张骞、赵凤昌、沈敦和、周舜卿、施子英、朱幼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人传教士林乐和等57多人捐资促成。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任总理,沈和卿任提调,负责日常事务,严信厚、郑观应、康广仁、梁启超、陈季同等任校外董事。戊戌变法失败后,经元善遭通缉流亡,该校于1900年秋停办。

务本女塾

上海市第二中学(男女同校)的前身,创始人吴馨,字怀久,上海县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学师范院,三年学成。他目睹当时妇女"习于脂粉华服,金莲三寸,弱不禁风",立志兴办女学。 1902年10月,吴馨将家塾迁至上海小南门内,扩大规模,改名务本女塾。由吴综理、陆仲炳、陈菊生等任专任教员,沈颂平、沈叔逵、沈硕庵、王季贞、陈景韩等任义务教员。该校以培养学生成为贤母良妻为宗旨,注重家政,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故取名“务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学生仅7人,分寻常和高等两科。后由于学校教育质量高,学生人数激增。

1913年,吴将务本女塾捐给上海县,校名改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 1916年,在中学部和讲习所基础上设立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为校长。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现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前身)。高中分普通与师范二种。1937年8月,黄家阙路校舍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炮火夷平。学校改名怀久女子中学,分南北校舍上课,学校设董事会。1942年,日军侵占了上海租界,学校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务本女中复校。名称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学。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处任命左淑东为校长,陈蕙瑛为副校长。195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59年学校经市教卫部批准,为上海重点中学。1967年11月,学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学,开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益智高等女学校

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雁荡山区风景秀丽的顺溪北岸,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当地开明士绅、实业家——“南雁主人”陈少文先生所创办。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中的“适舫”(建筑物名)。该女校是属地平阳县最早的女子学校。该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为学生,免收学费。学校设有语文、算术、唱歌等诸多课程,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系楹联艺术家陈志岁先生所撰书。校名系一代大儒孙诒让题匾。

浙江平阳县“益智高等女学校”(蔡江川摄)

鄂东女子学校

鄂东女子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黄州,东与遗爱湖风景区为邻,南与鄂州市隔长江相望,北依千年古园东坡赤壁,是鄂东地区唯一一所女子特色学校。学校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先进。学校开展中职教育、中小学教育,还设立了“鄂东国学教育中心”和专业性极强的“鄂东艺术培训中心”。

鄂东女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在课本,也在课外。

在课堂上,女校实施小班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35人,这样在教学中,老师会更方便地开展差异化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结合每天晚上的功课辅导及周末的作业辅导,老师们能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学校以国学教育中心为依托,以国学经典名著为载体,坚持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学期,学校在开展每周主题班队活动以外,还陆续开展了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书香满校园”读书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等等。

学校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她们希望孩子能具备健美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艺术气质。

女校

学校免费开设了多个兴趣班:钢琴兴趣班、舞蹈兴趣班、书法兴趣班、绘画兴趣班、古筝兴趣班、武术兴趣班等等。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艺术课程的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提升了她们的气质,为她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1]

珠海女子中学

由珠海恒隆集团投资的民办女子学校,选址于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区中轴线迎宾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初中与高中齐备的完全中学。采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为满足具有良好经济条件并对女孩培养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养具有独立、知性、平和、关爱、美丽特质的,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国际化现代女性。

除文化课外,珠海女子中学还开设思维训练、国学、家政、形体礼仪、美术、第二外语、品德、领袖等重视女性艺术及气质修养的课程。

珠海女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