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志》是现代植物分类学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被看作早期的一部欧洲植物志,被王文采称为世界第一部“世界植物志”与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

中文名

植物种志

外文名

Species Plantarum

正文

《植物种志》

初步建立了“双名命名制”,即“二名法”,将以往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对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影响很大。又根据花的雄蕊数目和位置作了人为分类法,将显花植物分为二十三纲,另总括“隐花植物”为一纲,成“林氏二十四纲”,一时广被采用,双名中的第一个词是属名(如llex,意为冬青属),第二个词是种加词(如aquifolium),两个词共同构成植物普遍使用的名称——物种名(如llexaquifolium,即地中海冬青)。同属的其他物种会有不同的种加词(如llexcrenata是钝齿冬青、llexpernyi是猫儿刺、llexserrata是落霜红等)。如植物,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拉丁双名)来命名。第一个名代表“属”(genus)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specificepithet)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speciesname)。在种名的后面,再注上命名者的姓名,一方面表示荣誉归属,一方面表示此人要对这个命名负责。将茶树最初学名定为Theasinensis,L.,后改为CamelliasinensisL   一生收集的植物标本达14000号,根据植物花的雄蕊特征,把植物分成了24个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万以上的种,记载了约140种苔藓植物,使用双命名法为7000种左右的植物命名。因此林奈被称为“植物学之王”。

双命名法

1.双名命名法的提出

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分类学大师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创立的。但是早在1623年法国包兴(C.Bauhin,1560-1624)己使用属名加种加词的双名法学名,但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后来在1690年,来维努斯(Rivinus)也提出双名法的建议,给植物命名,不得多于2个字。林奈接受了这些思想并将其完善化。1753年,林奈的巨著《植物种志》(“Speces Plantarum”)便采用了双名法,后来为全世界的植物学家所采用。

2.双名命名法的优点

此命名法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统一了全世界所有植物的名称,即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名称,在国际上通用,便于科学交流,其次,双名法科学性较强,能反映分类系统关系和相对地变动较小(即使有变动,也有据可查),从而提供了一个亲缘关系的大概,在植物学名中包含有属名,因此知道一个种名就容易查知该种在植物分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3.双名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双名命名法是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因此,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是一个完整学名的写法。例如银杏的种名为Ginkgo biloba L.。

作者简介

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又译为卡尔·冯·林耐、林内,受封贵族前名为卡尔·林耐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鲁斯·林奈乌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1]

影响意义

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以后,生物分类走上按亲缘关系进行自然分类,林耐《自然系统》一书给出的分类体系过时了。但是该书在生物分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否认,至今林耐创造的某些方法仍在应用,而林耐定出的许多种生物的学名也一直被我们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