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鹭(拉丁学名:Ardea alba)是一种大中型涉禽,颈部呈S型,成鸟的夏羽全身乳白色;鸟喙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时不超过;蓑羽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渐小,羽支纤细分散;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虹膜淡黄色。[1]

大白鹭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大白鹭主要吃小鱼,但也吃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它在海洋、咸水和淡水湿地的腹深或更浅的水中单独或成群捕猎。它在寻找猎物时涉水,或者只是站着不动等待猎物靠近。[2]

大白鹭生活在淡水、咸水和海洋湿地。在繁殖季节,它们与其他水鸟一起生活在乔木或灌木丛中,殖民地位于湖泊、池塘、沼泽、河口、蓄水池和岛屿上。[2]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8]

中文名

大白鹭

别名

白鹭鸶

体重

雄性约840~1100克、雌性约625~1025克

苍鹭属

亚纲

今鸟亚纲

拼音

dà bái lù

动物界

鹭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鹈形目

大白鹭

拉丁学名

Ardea alb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分布区域

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亚种

4亚种

体长

约90厘米

形态特征

大白鹭形态

大白鹭走路时脖子伸展,翅膀紧贴身体。在飞行中,它优雅而轻盈,脖子向后靠在肩膀上,腿拖在后面。[2]大白鹭是一种大中型鹭类。颈、脚甚长,两性相似,全身洁白。繁殖期间肩背部着生有三列长而直,羽枝呈分散状的蓑羽,一直向后延伸到尾端,有的甚至超过尾部30-40mm。蓑羽羽干呈象牙白色,基部较强硬,到羽端渐次变小,羽支纤细分散,且较稀疏。[3]

大白鹭飞行缓慢但有力,每秒仅两次翼拍,它们的巡航速度约为每小时25英里。[4]

大白鹭的嘴

雄性体重840-1100克,雌性625-1025克;雄性体长897-981毫米,雌性820-855毫米;雄性嘴峰95-118毫米,雌性96-104毫米;雄性翅348-379毫米,雌性330-350毫米;雄性尾115-162毫米,雌性122-138毫米;雄性跗蹠145-170毫米,雌性135-140毫米。[9]

大白鹭的眼睛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大白鹭黄嘴白鹭白鹤中白鹭
外观

体长约90厘米约46~65厘米约130厘米约620~700毫米
体重雄性约840~1100克、雌性约625~1025克约320~650克约10千克-
分布区域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西沙群岛、台湾,日本与菲律宾等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湖北省、辽宁省等地非洲、印度、孟加拉国、缅甸、马来半岛、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中国等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滨、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多在开阔的水边和附近草地上活动。气候主要为温带气候。[5]

大白鹭栖息环境

大白鹭使用类似的栖息地作为迁徙中途停留地和越冬地。他们在沼泽、沼泽、溪流、河流、池塘、湖泊、蓄水池、泻湖、滩涂、运河、沟渠、养鱼池、被淹的农田,有时甚至是高地栖息地捕猎。[2]

生活习性

迁徙

大白鹭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和冬候鸟。通常3月末到4月中旬迁到北部繁殖地,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迁徙时常成小群或成家族群,呈斜线或呈一定角度迁徙。[3]

集群

常成单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有时在繁殖期间亦见有多达300多只的大群,偶尔亦见和其他鹭混群。白天活动,行动极为谨慎小心,遇人即飞走。[3]

行为

大白鹭刚飞行时两翅扇动较笨拙,脚悬垂于下,达到一定高度后,飞行则极为灵活,两脚亦向后伸直,远远超出于尾后,头缩到背上,颈向下突出成囊状,两翅鼓动缓慢。站立时头亦缩于肩部,呈驼背状。步行时亦常缩着脖,缓慢地一步一步地前进。[3]

喂雏

雄性选择展示区域,然后在此处建造巢穴。巢穴本身离地面高达 100 英尺,通常在水面上,通常在灌木或乔木的顶部或附近,如红杉、柽柳、活橡树、东部红杉、玉树冬青、桃金娘、红树林、澳大利亚松、钮扣木、巴西胡椒、黑柳或女贞。大白鹭偶尔会在地面或人工平台上筑巢。[2]

大白鹭在每个繁殖季节都会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对,但不知道这种配对是否会持续多年。在繁殖季节的早期,成虫会在背上长出长长的羽毛,它们会在求偶展示时长出。雄性表演大部分表演,包括整理翅膀、低头、握住和摇动喙中的树枝以及伸展脖子。[2]

食性

以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边走边啄食。[3]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亚美尼亚、阿鲁巴、澳洲、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不丹、玻利维亚、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汶莱、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智利、中国、圣诞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岛、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中国澳门、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语区)、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英属印度洋领地、吉布提、赤道几内亚、斐济、芬兰、爱尔兰、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新喀里多尼亚、挪威、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西班牙、瑞典、英国

中国

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北部呼伦池、黑龙江流域和新疆西部与中部,迁徙和越冬期间见于甘肃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陕西和青海及西藏,偶见于东北辽宁、河北、四川和湖北;普通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东南部吉林、辽宁、河北、福建和云南东南部蒙自;迁徙和越冬期间见于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江西、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6][6]

繁殖方式

生长阶段详情图片
成长期孵化4个月后有些小鸟破壳而出,6个月后白色的羽毛渐渐长出来,张大了2圈,8个月鸟蛋终于长成美丽的白鹭。雏鸟的羽色为白色,喙表现为乌黑发亮,皮肤颜色也较白色型黑。[12]雏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有统治力的雏鸟有时会刺死最小的兄弟姐妹。小鸡还会威胁和攻击入侵者。[2]

雏鸟

成熟期营巢于高大的树上或芦苇丛中,多集群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同时有数对到数十对营巢,亦与苍鹭在一起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6枚,多为4枚。[6]

成年大白鹭

繁殖期大白鹭每年繁殖期为4~7月。在配对之前,雄性用长棍子和树枝搭建一个巢平台,然后这对成员的两个成员可能会合作完成巢穴,尽管雄性有时会自己完成。巢宽达3英尺,深达1英尺。它内衬柔软的植物材料,干燥后形成杯状结构。他们通常不会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巢穴。[2]

大白鹭繁殖交配

妊娠期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25~2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大约经过1个月的巢期生活后即可飞翔和离巢。[6]小鸟破壳后,亲鸟如果发现小鸟身体羸弱,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踢出巢外任其死亡。而剩下的健康宝宝们则需要在亲鸟的共同照顾下,度过一个月左右的“巢期”生活,直到小鸟离巢飞翔在属于自己的天际之下。[11]

大白鹭产卵

亚种分布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大白鹭指名亚种Casmerodius albus albusLinnaeus, 1758
大白鹭美洲亚种Casmerodius albus egrettaGmelin, JF, 1789
大白鹭非洲亚种Casmerodius albus melanorhynchosWagler, 1827
大白鹭普通亚种Casmerodius albus alba modestusGray, JE, 1831[13]

保护等级

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6]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8]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4项)。[7]

种群状况

大白鹭在中国南北大地都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特别是普通亚种,分布广、数量较丰富,60年代还能见到300多只一群的大白鹭在辽宁营巢,但现却很难见到这样壮观的场面了。其原因主要是森林砍伐、环境破坏致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变得相当稀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2771只,其中包括香港585只和台湾987只,实际在大陆仅见到699只。1992年3003只,其中香港628只,台湾1638只,数量有所回升。在整个亚洲的情况据1992年的调查为西亚9665只,南亚11467只,东亚3038只,东南亚2379只,总计26549只。 

根据北美育种鸟类调查,从1966年到2014年,大白鹭的大部分种群数量都在增加,尽管加拿大种群数量似乎有所下降。北美水鸟保护计划估计该大陆有超过180,000只繁殖鸟类,并在 Continental Concern Score 中对它们的评分至少为5分(满分20分)。[2]

在2014年,大白鹭未列入鸟类观察名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超过95%的大白鹭因其羽毛而被杀死。大约在1910年左右,羽毛狩猎在很大程度上被禁止,大白鹭种群迅速开始恢复。自1930年代以来,大白鹭不得不应对主要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以及来自农田或污水处理的受污染径流等威胁。然而,他们的数量似乎稳定。与其他白鹭和苍鹭相比,大白鹭似乎并不担心局部范围内的栖息地丧失,即使是在大沼泽地等极端变化的景观中。由于大白鹭是大型、移动性很强的鸟类,具有灵活的栖息地偏好,环境变化可能会对它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尚待研究。[2]

人工饲养

大白鹭可成对饲养,也可成群饲养。在一些动物园的水禽湖中,大白鹭与其它水禽混群饲养较为普遍,一般用铁丝或塑料网笼饲养,每对繁殖鸟的活动空间应为100-150立方米,否则不利于繁殖。笼中应有一株较大的枯树木,活树木更好,在离地面1.5米处应设置栖杠,以便于鸟栖息,食水用具宜大、坚固,但不需太深,通常40厘米左右为宜。人工笼养大白鹭的饲料以鱼、虾、贝类及一些两栖类的小动物和水生昆虫等肉食性动物为主,笼养的大白鹭除动物性饲料外,还应当喂些无机盐,如骨粉、牡蛎粉及少量的矿物质、维生素添加剂等。喂食时要注意卫生,一是鱼、虾、贝等动物性饲料要洗净;二是每天的残食要清除干净,特别是夏季,每次投喂量要少。这种鸟食量较小,夏季宜多增加饲料投放次数,减少每次投放量。以不饿为原则。 

大白鹭容易繁殖、饲养,在动物园内的繁殖记录是:5月初发情、交配和营巢,5月中、下旬产蛋,每窝3-5枚,孵化期28天左右。雏鸟出壳后,需要靠亲鸟可进行人工代育雏。繁殖期内,要保持环境安静,尽量避免惊吓。动物园笼养的繁殖鸟,应与观赏鸟分开饲养,努力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笼养大白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冠羽、肩羽、胸羽都可以做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