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一所集空军后勤与装备指挥、技术、管理于一体,覆盖军事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高等军事院校,肩负培养能打胜仗高素质新型空军后勤与装备保障人才的重要任务。

1954年10月,空军勤务学院在山西太原组建成立,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先后数易其名,经过了初建、重建、调整前进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2003年12月更名为徐州空军学院,2012年4月更名为空军勤务学院,定位为学历教育院校,主要承担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以及生长干部和现职干部的任职培训,是全军培训规模较大的院校之一。

学院办学环境宜人,校园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汉”文化发源地——江苏省徐州市市区,北依九里山古战场,南临陇海铁路和黄河故道,占地1300余亩,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素有徐州市“北花园”之称。[1]

中文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

所属地区

江苏省徐州市

别名

空军后勤学院

创立时间

1954年10月

机构类别

公立大学

机构类型

军事

机构属性

2110工程

外文名

Air Force Logistics University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院系设置
校训

使命、本领、荣誉

主管部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铜沛西阁街85号

院校代码

91031

历史沿革

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方勤务学校在山西省太原市建立。

1958年5月,迁至徐州市。

1960年8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校。

1969年11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1977年11月,恢复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校。

1986年6月9日,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进入高等军事教育行列。

1992年8月,划归总后勤部建制领导,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管理技术学院。

1993年6月,重新划归空军建制领导,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院。

2004年5月25日,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空军学院,并定位为学历教育院校。

2011年,更名为空军勤务学院,并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院专业设置涵盖除医疗卫生以外空军后勤系统所有专业和装备系统的航空器材、航空四站和航空弹药专业,形成了以军事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为支撑,结构合理,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航空兵后勤组织指挥、航空军需、航空兵军交运输、航空油料、机场工程、航空器材、航空四站、航空弹药等专业特色鲜明,为空军后勤和装备保障系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兵后勤组织指挥
航空军需
航空兵军交运输
航空油料
展开表格

学院的建设发展,始终凝结着上级首长的关心和厚爱。1994年4月,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亲临学院视察,勉励学院要"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全面落实基层建设纲要,把空军后勤学院办好"。军委、总部和空军首长也先后到学院视察,对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

2007年12月,在总部、空军、空后党委、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空军勤务学院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为学院长远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空军勤务学院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把新时期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质量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师资队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多专业、多层次"和"指、管、技融合"教学需要的教员队伍。

教授、副教授180余人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0余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
全军优秀教师13人
空军级专家6人
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48人
展开表格学科体系

学院是全军教学优秀单位、全军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首批试点院校,1989年开展研究生教育,现拥有4个学术学位授权学科和3个专业学位授权学科,其中,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研究生,拥有3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学院设有空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空军后勤建设理论研究中心、空军院校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和空军后勤新装备培训基地。

学术学位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个会计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2个军事后勤、军事装备
人才培养

空军勤务学院吸收了大批地方优秀青年来院学习,毕业后,按照专业和培养目标,在全军或空军范围内统一分配,已经成为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成长的加油站。空军后勤和装备系统的航材、四站、军械各类专业干部90%以上毕业于该学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基层模范指导员李洪杰,有"全国自强模范"、一等功臣杨梓云,有中央军委命名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指导员陶宏,有"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一等功臣谢博闻等一批英模人物。一大批毕业学员已成长为军师级以上领导干部,为空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办学特色

2005年4月和2007年9月,先后两次由数十个国家组成的驻华武官团来学院参观访问,对学院特色办学,人才建设和科研学术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5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积淀形成了"战场牵引课堂"的办学理念、"使命、本领、荣誉"的院训和"敬业、奉献"、"砺志、精武"的教风学风。紧紧围绕高素质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培养,在历史传承中培育特色、发展特色、强化特色,逐步形成了理论教学,教育疏导,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工程;紧贴保障实际,紧贴装备发展,紧贴实战要求"三个紧贴"的教学改革工程;以及系统培养向应急培训延伸,基地教学向巡回教学延伸,自主培养向联合培训延伸的空军航空兵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特色和"以新装牵引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研互动机制,丰富了办学特色内涵,深化了特色办学实践。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院先后获国家级、军队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科技成果奖7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85项;获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奖256项。

学术资源

为确保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学院投入巨资,建设了空军多机种飞行保障模拟训练场、空军后勤装备训练中心、网训中心等实验、实习场所108个,轻武器射击训练场、战术训练场、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等训练场地13个,现代化教室100多个。建有主干速率千兆的园区网,信息资源总量达到15TB,图书馆面积9407平方米,藏书40余万册。各类生活设施功能先进、配套完善。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战场牵引课堂

院训:使命、本领、荣誉

教风:敬业、奉献

学风:砺志、精武

校园环境

校内环境

空军勤务学院坐落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江苏省徐州市,这是一个有着6000年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依齐鲁。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纵横交错,堪称枢纽。两汉韵风,决战淮海,蜚声中外。半个世纪以来,空军勤务学院肩负着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如同一条生命不息的大动脉,先后把7万余名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空军现代化建设中来,成为培养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的摇篮。

学院占地面积1315亩,分新、老教学区和生活区,总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教学区满目是景,处处入画,建有彰显学院办学特色的飞机广场、反映我军光辉历程和学院各专业特色的百米浮雕、反映学院办学宗旨的文化长廊和标志性雕塑、反映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代表的英模人物灯箱,形成了"文化中心区"、"教学训练区"、"读书休闲区"和"绿色园艺区"等功能各异的文化特色区域,营造了浓厚的军校育人氛围,激发了广大官兵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透出了学院发展建设的盎然生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

获得荣誉

学院是全军教学优秀单位、全军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首批试点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