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良夫,西周时期周朝的卿士,芮国国君。姬姓,字良夫。相传《诗经·大雅·桑柔》为其著作,《左传·文公元年》秦伯所引良夫之诗,即是《桑柔》第十三章。

中文名

芮良夫

性别

所处时代

西周

别名

良夫

职业

芮国国君

出生地

大荔县

国籍

芮国

身份

西周时期周朝的卿士

人物简介

西周时人。厉王大臣。芮,畿内姬姓诸侯,在今陕西大荔东南。名良夫。厉王重用荣夷公,实行专利,他曾劝谏。见《国语—周语上》与《逸周书—芮良夫》。

周厉王向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芮良夫极力谏阻。认为荣夷公好利,用他,周朝会败落。厉王却专任荣夷公掌管政事。3年后,国人暴动,周厉王出奔。

相关历史

西周大夫芮良夫

芮良夫,是西周周厉王当政时期的大臣。

(一)

周厉王继承王位之后,非常贪图财利,重用擅长敛财的宠臣荣夷公。

大夫芮良夫看到周厉王重用荣夷公,劝谏周厉王说:“我们的国家将要衰微了吧?那荣夷公喜欢专擅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财利,是各种事物生长出来的,是天地所有的,而有人想专擅它,祸患就多了。天地生成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么能一个人专擅呢?一人专擅财利,必然招致天怒人怨,而又不知防备大祸患。他像这样引导大王您,您还能长治久安吗?您作为君王,本应开发财利,公平地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民众和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得到应该得到的,还要每天警惕,怕招来怨恨。所以,《颂》诗说:‘文德盖世的后稷,能够与天神相配,你使民众自立生存,没有谁不以你为标准。’《大雅》上的诗篇也说:‘普遍地赐福民众,成就了周朝天下。’这不正是普遍地分配财物而戒惧祸患吗?所以能够成就周朝,一直到现在。如今,君王您学着专擅财利,这可以吗?普通人专擅财利,人们还称他为盗贼,一个君王这样做,归附他的人就少了。荣夷公如果被重用,周朝是一定要衰败的。”周厉王根本就不把芮良夫的劝谏放在心上,还是一如既往地重用荣夷公主理国事。

后来,果然就像芮良夫预料的那样,贪婪暴虐的周厉王胡作非为,国家政治混乱不堪,人民敢怒而不敢言。过了一段时间,愤怒的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侥幸逃出国都,逃到彘地。

周厉王逃亡期间,大臣召穆公和周定公代替国王处理国家政务,史称“共和”。又过了一段时间,逃亡的周厉王死在彘地。

芮良夫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他看到周厉王重用荣夷公,就知道国家的政治必将出现重大问题。

芮良夫对荣夷公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他知道荣夷公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贪欲无艺,喜欢独占财物。

芮良夫认为:天下的财富要由天下人来分享,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天下的财富被一个人独占,这个人必将成为天下人的公敌。

芮良夫认为:作为国王,应当为天下人谋福利。只有国民生活富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王只想着占有国民的财富,国民就必将生活困窘,国民没有了生路,国家就必定难以安宁。

周厉王有芮良夫这样的良臣而不用,有芮良夫这样的良言而不听,最终遭致祸乱,客死他乡,实在是可悲可叹。

(二)

周厉王在大殿中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他现在很不差钱,所以宴会很奢靡。

他多喝了几杯,头有点晕。他转回头去找他的宠臣荣夷公,可是面前站立的却是一个他最不愿见到的人:大夫芮良夫。

芮良夫问道:陛下,宴会之钱从何而来?

周厉王狠狠地皱了下眉,他知道,芮良夫只是借机开了个头,问题不会这么简单。

可是,周厉王只有忍。他虽然贪婪残暴,却很清楚贤臣是国之栋梁,他纵使不用不听,也不会去杀戮。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硬着头皮受下。

周厉王懒洋洋地答道:爱卿此问实为多余,自然出之于国库。

芮良夫继续道:国库之钱又从何而来?

周厉王一笑道:当然是取之于民。

芮良夫又道:是尽取还是节取?

周厉王脸色一寒,没有说话。

芮良夫大声道:陛下重用荣夷公,实为亡国之兆。

周厉王额头立刻青筋暴起。要是一般人这样和他说话,早就拖出去“咔嚓”了。

周厉王冷冷一笑道:爱卿此话怎讲?

芮良夫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生万物也并非仅仅为陛下取用,其用以养育万民万生。今荣夷公一拢为公,百姓被剥削殆尽,请问他们此后将以何为生?

周厉王顿时语塞。

芮良夫继续道:陛下若真为充盈国库,则应因人取财,而不是杀鸡取卵。将山川林地还之于民,督促其生产,以此坐享其成,岂不百倍胜于残暴专利?

周厉王想了很久,方支吾道:爱卿所言之法与荣夷公岂非异曲同工?现国人只要略出税金,山川河林不亦可随意取用?

芮良夫冷笑道:现国民连求温饱都无可能,何来余钱交纳税金?陛下不觉得此乃舍本求末之术吗?

周厉王咂吧下嘴,只好讪讪道:爱卿稍等,待朕找来荣夷公,你可与其当面对质。

说完,一溜烟而去。他当然不是去找荣夷公,而是偷偷跑回了家。

参考文献

《史记·周本纪》: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逸周书·芮良夫解第六十三》

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谋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无远不服,无道,左右臣妾乃违。民归于德,德则民戴,否则民雠。兹言允效与前不远。商纣不道,夏桀之虐肆无有家。呜呼,惟尔天子嗣文武业,惟尔执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顾道,王不若,专利作威,佐乱进祸,民将弗堪。治乱信乎,其行惟王,暨而执政小子攸闻。古人求多闻以监戒,不闻是惟弗知。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后,惟其雠。后作类,后弗类,民不知后,惟其怨。民至亿兆,后一而已,寡不敌众,后其危哉。

“呜呼!□□□如之。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谀为事,不勤德以备难。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乱而。以予小臣良夫,观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远,罔有代德。时为王之患,其惟国人。呜呼!惟尔执政朋友小子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往愆,以保尔居。尔乃聩祸翫灾,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惟祸发于人之攸忽,于人之攸轻,□不存焉。变之攸伏。尔执政小子不图善,偷生苟安,爵以贿成,贤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并得厥求,唯曰哀哉。

“我闻曰,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惟尔小子,饰言事王,黡蕃有徒。王貌受之,终弗获用,面相诬蒙,及尔颠覆。尔自谓有余,予谓尔弗足。敬思以德,备乃祸难。难至而悔,悔将安及,无曰予为惟尔之祸也。”

译文

周厉王失去道义,芮伯陈述他的警诫,史臣就此作《芮良夫》一文。

芮伯这样说:“我小臣良夫叩头谨告天子:作为百姓的父母,只要尽到他的职责,远方人没有不服从的。’如果不讲道义,身边的臣妾也会背离。百姓归向恩德。有德百姓会拥戴,无德百姓就仇恨。这句话真实地验证在此前不远:商纣王不改夏王桀的残暴,因此才有我们周朝以及国家。

“啊呀!你天子继承了文王、武王的基业,而你的执政大臣如同王夷王的大臣,行事昏昏又无所顾及,导引君王于不顺。独占其利作威作福,帮助作乱,引起灾祸,百姓将不堪忍受。国家的安定或混乱确实在于你们的行为,这是君王和你的执政大臣所听到过的。古人希望多多听取作为鉴戒,不听就不会知道。你虽然听了,你也知道了,可是不改变你的想法,也就难了,国君除去百姓的祸害,就不是百姓的祸害。如果祸害百姓,就不是君王,而是他们的仇人。君王当行善事。君王不行善,百姓就不认他为君王,只是怨恨他。百姓多到十万、百万,君王一人而已。寡不敌众,君王就危险了。

“啊呀!野禽能够被人驯服,家畜见人反而奔逃,这并不是禽、畜的本性,实际上在于人。老百姓也是这样。现今你的执政大臣只以贪利奉承对待君王,不尽心于道德以预防灾难。致使在下的百姓都生怨恨,财力枯竭,手足无措,不堪奉上,岂不作乱吗?凭我小臣良夫所见,天下有封土的国君,他的道德不广大,不可能代代相传。这正是君王的忧患,它来自君王的大臣。

“啊呀,你们这些执政的朋党小人,只有洗净心灵,端正品行,能深思过去的错误,才可保住你们的地位。你们如果忽视灾祸,充耳不闻,坚持错误不改,我不知君王如何才能安全,何况你们这些小子?灾祸从人们忽略的地方发生,过错从人们轻视的地方引出。心不在那里,那里就有变故潜伏。你们这些执政小子不希望出大难而已,只求苟且偷生,官爵以贿赂而成。使得贤智之士闭口不言以逃避祸事,让小人摇唇鼓舌获取利益。虽然两种人都得到他们的希求,也只能说可悲啊。

“我听说:‘以言辞取用人,人就会修饰他的言辞。以行动取用人,人们就会竭尽他的行动。修饰言辞没有用处,尽力办事必有成果。’正是你们这些小子,修饰言辞侍奉君王。实际上你们的门徒还很多。君王看来是接受了你们的意见,而最终不会取得效用。你们公开相互欺蒙,甚至反复折腾。你们自以为还有馀力,我认为你们力量不足。认真想想你们的德行,防备你们的灾难。灾难到了才后悔,后悔怎么来得及?不要说我的话不实在,那是你们自己的灾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