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族(Tsou;Cou)在早期的文献里称为“曹族”,为中国台湾的少数民族的一支,日本人称之为“阿里山番”(指世居阿里山的邹族),但该族人认为此译名与他们的族语原意有误,而于1999年要求正名为“邹族”。邹族分布于南投县、嘉义县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六千多人。该族分为三个语言群:阿里山群(邹语)、四社群(沙河鲁阿语)和简仔雾群(卡那布语)。其中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少年指的就是阿里山邹族。

中文名

邹族

日本人称之

为“阿里山番

基本信息

邹族

邹族又可分为南邹与北邹,南邹指的是南方的”卡那卡那富”与”沙阿鲁阿“族,北邹又称”阿里山邹”,有”特富野”、”达邦”、”伊姆诸”与”鲁富都”社,而四社中的伊姆诸社与鲁富都社都于本世纪初因恶疾、部落首长绝嗣而废社。阿里山邹族目前有八个村落,来吉、里佳、乐野附属于特富野社。新美、茶山、山美附属于达邦社。

其生产方式以山地耕作为基本,兼以狩猎、捕鱼及饲养家畜为辅。狩猎曾一度为主要生产,至今狩猎在祭仪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限与保护野生动物观念的兴起、森林公园的设立、猎物的减少等因素,已少有以打猎为生。农作物以小米、早稻、李、梅、桃、生姜、甘薯为主,其中以竹笋为生产大宗。较特殊的作物有香菇、板栗、棕榈、油桐、山茶、爱玉子等,嗜好品有粟酒、薯酒、竹筒饭与烟草。邹族人生活比较简朴,或者说比较艰苦,但非常重视祭典和人人能歌善舞却是一大特色。

地理分布

分为阿里山邹亚族(又分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亚族、沙阿鲁阿亚族。

邹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其次为高雄县三民乡,另外还零星分布于高雄县桃园乡、南投县信义乡境内。

历史沿革

阿里山丛书《亲近邹族》认为:阿里山的邹族最早于三千至四千年前已抵达台湾岛活动,邹族人相信所有的人类都是由邹的天神(hamo)所创造,早在传说中的大洪水之前,邹族人已活跃在嘉南平原一带,后因生活习惯及适应狩猎环境,乃逐渐移入深山。卫惠林、余锦泉、林衡立的《台湾省通志稿卷八同胄志,曹族篇》认为达邦与特富野两大社,在荷人1650年的《台湾土民户口表》上出现Tapangh和Tivora等地名。王嵩山的《阿里山邹族的历史与政治》认为,虽然“种族所属与社会文化内涵,尚末能被认识,但至少我们已可确切知道370年前这两地已建立部落。”

潘英在《台湾高山族的历史源流》中把台湾高山族各族的发源地传说分成三类:一类是高山发源说:有泰雅族、布农族、邹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雅美族等;一类是海外源地说:有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排湾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平埔族等族;一类是平地或海滨发源说:有布农族、邹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平埔族等族。认为高山族九族仅阿美族、赛夏族二族没有高山发源说,仅邹族、鲁凯族二族没有海外发源说。

社会组织

邹族人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大社(hosa) :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氏族(aemana) :由几个联合家族组成。可能有血缘关系,也可能没有血缘关系,同一氏族之间禁止通婚。

联合家族(ongo-no-emo) :由几个单一姓氏的家族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渔区、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称粟祭屋)。

单一姓氏家族(emo) :例如特富野社的安家是本家,由安家分出武家与洋家。而郑家与田家又是安家的养子,因此安、武、郑、洋、田等五家为同一氏族,不得通婚。达邦社的庄家与温家、杜家与杨家共同一个小米祭屋,属于联合家族,亦不能通婚,猎区、渔区可共同使用。由联合家族推派的长老共同主持长老会议是邹族部落的最高决策单位。头目依长老会议的指示分派工作,赋予每一个联合家族责任与义务。

邹族没有阶级制度,却有几个特殊地位的人物

头目(peogsi) :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袭。

征帅(eozomu) :争战、猎首的指挥官,有可能是头目,如果战事频繁,会有好几个征帅。

勇士(maotana) :在战场上有特殊功勋的族人。

邹族现在传统的价值观与社会制度已被行政体系的运作所取代,只有在传统祭典时,头目、征帅家族的地位才会被凸显出来,没有了战争,所谓的征帅、勇士已不复存在,倒是家族长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摇,年经人对长辈的尊崇不仅表现在文化上,也表现于日常生活当中。

政治制度

邹族

阿里山邹族的政治领域以部落(hosa)为基本单位,界分出对内及对外的人际与群际之关系,运用种种谋略及政治知识与能力,形成决策、造就行动与达致结果。邹族社会由头目、军事领袖和巫师所控制。在社会结构上明显的结构特色为“许多附属单位围绕一个主要中心。部落内的政治组织有部落领袖、祭司、军事领袖、刑官、部落长老会议及氏族的首长几种权威形态。

这些形态有明确的阶层性的社会结构,明显地呈现在氏族与世系群的亲属结构、大社与小社的部落组织结构、世袭的当权世系群与其他世系的上下关系、宗教信仰上的神统结构,以及初步的小社会对大社与分支对宗家的纳贡的经济结构之上。并且认为在不同的权威形态之中,邹族已有行政权力、决策权力、军事权力、宗教祭祀权力的分化现象。

邹人的大社(大部落)与小社(小部落)都由若干父系氏族组成。小社归大社统辖。各社之组织由领袖氏族为首,诸氏族长老组成部落长老会议,以一位世袭领袖(其所在氏族即为领袖氏族)为部落首长,即长老会议与男性部落民大会有召集人或主席。其下有4位辅佐者:一名世袭的部落司祭,一名因战功晋升的军事首长,一名刑官,一名外交官。他们都是经济部落首长提名,由部落会议任命的。部落首长还有权指派几名氏族长老移住各小社担任小社领袖。

经济

邹族达邦社小米祭

在传统中,邹族为一父系社会,行山田烧垦,以小米和甘薯等为主食,而以兽肉、鱼肉为辅。土地为部落或氏族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除了简单工具之外,生产均依赖人力。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自用,除了自己生产所得与共享性的分配所得之外,馈赠及物物交易是得到非自产必须品的另一种方式。邹族之基本社会单位与经济单位为世系群,部落组织分大社和小社,整个社会由头目、军事领袖和巫师所控制。传统

的邹族社会在结构上呈现出一个主要中心,周围环境数个旁支,中心与旁支彼此有明显的高低阶序关系的特征。这种结构原则,不但在传统的山田烧垦和渔猎的经济过程中得到支持,同时更透过父系氏族的亲属联结、男子会所与年龄组织的运作,以及对部落首长所代表的整体部落价值的输诚效忠,而得到其整合和延续。

而现在由于禁止狩猎的法令限制,迫使邹人口外流,由于阿里山区为高山茶及山葵的种植区,许多邹族的朋友开始在保留地上种植山葵并跟平地的茶农学习种茶的技术,这两项高经济作物使得一些年轻人回流至部落。除了茶叶与山葵,桂竹笋、竹高笋、高丽菜也是经济作物之一。另外,也有族人研究花卉的种植,尤其是高单价的香水百合更是新兴的精致农业,受到族人的青睐。近几年阿里山邹族也开始喜欢上了种植咖啡,其烘焙的咖啡也受到很多咖啡人士的喜欢。

节日祭典

阿里山邹族舞蹈

邹族重要祭典有小米祭(即丰年祭)、马雅斯比祭、粟收获祭、年终大祭、成年礼等,主要为祭战神。而是否举办及何时举办;均由长老和头目聚会决定。丰年祭每年八月十五或二月十五起举行3天,视收获情形,一年举行1次或2次;依传统习俗规定,必须在会所举行。会所平时为青年训练与部落守卫中心。凡成年的未婚青年都要住宿会所。阿里山达邦会所为一座木造房屋,房前有一棵大榕树,被视为神树。祭仪包括象征性的敌首祭、家族团结祭、路祭及建祭,统称为丰年祭。参,与者皆盛装出席,以戴花入场,砍树枝除罪恶为序幕,展开一连串虔 诚的仪式,最后以最吸引人的轮舞作为结束。歌舞时无性别种族之 分,只要有兴趣者,皆可下场狂欢,将整个丰年祭带入最高潮。

马雅斯比祭一般在外出取得重大成果凯旋归来、男子会所兴建或修建会所或大丰收时举办。演变迄今已成为丰富的综合性祭典,内容包括迎神祭、男婴初登会所礼、成年礼、送神礼、妇女引火祭、家祭、歌舞祭等。祭仪必备的祭品有圣火、山猪、米酒、木槲兰(邹族神花)、赤榕树(神树)、树皮签条、糯米饭、茅草等。参与人员则必须盛装,包括皮帽、禽尾羽、腰刀、枪、矛、皮套、山猪牙环、头饰等,氏族长老则另戴臂铃。最吸引人的歌舞祭一般要进行2-3天,有时也邀请游客加入同乐,但因游客往往破坏祭典的神圣性,曾经拒绝参观,不过顾耳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开放参观的时候较多。祭典均有特富野和达邦两大社轮流举办。地点在邹族圣所库巴(男子会所)或称为公廨的会所,妇女和游客不准进入,因为库巴是政治、文化及信仰中心。库巴的茅草屋顶种有木懈兰,柱子蛀蚀后另加新柱,旧柱仍保留,以示传承不息。内有火器、圣物神柜和装敌人首级的敌首笼。库巴前的圣树是战神来去的天梯。

生命祭仪

出生

邹族是父系社会,重视男性。妇女怀孕后,照常工作,但不能参加祭仪工作,不能接触武器与猎具、不捕鱼、不杀昆虫。

成年仪礼

邹族成年礼是在军神敌首祭终了后,要升入青年级的少年则排列在会所入口,然后走上会所,由老人持杖击打臀后,并大声教诲,然后至各氏族家绕一周后到首领家门口,由首领手持大酒杯,各人逐次饮酒少许后归家,更换青年应穿戴的冠服后,再入会所广场参加舞蹈。

婚姻

邹族传统婚礼

邹族婚姻为男娶女嫁,但成婚后女婿需至岳家服役一段时期。服役期间一到六年不等,若两家皆有子女则行交换婚。

正式婚礼较为简单,男女两家事先酿酒制糕,男女双方与父母相互饮酒后,携新娘回家,之后即举行酒会,全氏族人共餐共饮来庆贺。

葬礼

邹族死亡分善死及恶死两种。善终者在弥留状态时,须从床上移至房子中央的月桃席上并易盛装。待其气绝后,行曲肢葬。由同族男子挖掘坟墓,将尸体用布包裹后埋葬,穴上盖石板,掩土踏实,行屋内葬。

传统歌舞歌谣

邹族的传统歌舞经十几年来有系统的整编,已经有丰硕的成果。阿里山乡每一个高山族村都组织有歌舞团。歌舞团曾应邀参与了各种活动场合演出,也曾到大陆及外国演出,颇受好评。以高山族子弟占多数的香林国中也有专门培训教习,是邹族文化的精华,惟因年轻人多往都市谋生,歌舞队的成员龄偏高。这其中最重要的创作是歌谣,他们独钟于瀑布的声音,族人前往学歌的瀑布有发安、彩红、神秘和里佳瀑布。

邹族的古歌谣旋律起伏形式和多音性质,确像飞瀑和山林形成的特殊共鸣,令人荡气回肠。以马雅斯比祭中最特殊的迎神曲和送神曲,所用的几乎都为延长的母音,有人猜测这是邹族的古语言,至今仍保留有原始特色。且原始歌谣多以词、乐;舞合一的方式呈现,如果不是边唱边舞就唱不出来。歌舞队应邀演出可以得到些许车马费,但不足以养家糊口。平常仍要投入农耕,或从事竹编手工艺等。

服饰

服饰

邹族以狩猎为生,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装扮。男子盛装的打扮为红色的长袖上衣、胸衣与遮阴布加上山羌皮帽。女子以头巾缠发,黑裙、蓝色长袖上衣、刺绣精美图案的胸衣为主。目前头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为帽子形式的简便头饰。皮革之揉皮和制革,以藤编的置物篮或背负猎物用的网袋为主。皮帽

邹族人在兽皮上使用非常广泛,可从服饰看出其独特工艺的表现而兽皮取材多半来自山羌、山羊、鹿皮缝制成皮衣、背心、披肩、鞋子及男子盛装时的绑腿。甚至族人也将兽皮制成皮帽,帽顶上预留小洞绑帝雉尾羽。

皮帽象征的意义:一、代表成年的族人 二、责任与意志。

熊皮帽饰带

邹族男子盛装参加祭仪戴上皮帽,还要在帽外系上熊皮制的饰带,不但看起来色泽光艳,而且略带刚毅之气。据部落老人说:熊皮饰带代表着族人男子狩猎时的勇猛。

建筑

邹族住家大部分为单室,也就是只有一到二个房间。房屋的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是木头的,屋顶是曲线的半椭圆球形。男子从七、八岁到结婚前都在集会所接受各种训练。

邹族的男子集会所是典型的茅草盖顶干栏式建筑。地板以竹排横架,会所内最多仅可容十人横卧,二十人坐,是很有特色的建筑。邹族之谷仓为架空式小屋,有时亦利用田间休憩小屋搭床,做为放置粮食之处。

神话传说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每个民间故事都有某些传统,如思考的方式,生活的趣味,或是对事物的一些看法等等。民间故事也反映了民族的一些习俗、信仰、或是社会情况。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

邹族

分。邹族神话主要有创世神话、洪水神话、太阳神话及矮人传说,其中,矮人传说较为普遍。创世神话

邹族的创世神话中由Hamo创造人类和其他事物。巨人神话是创世神话的常见形式。巨人是许多民族神话中常有的人物,有些民族以为先有巨人,然后才有神祗,即巨人是最早的一代,不少民族神话中创世者即巨人,如盘古、或苗族始祖等等。台湾大概只有邹族神话中所述的创世者nivenu是身躯巨大的巨人,他的一脚踏在特富野村,另一个脚踏在达邦后山上。

洪水神话

王嵩山在《阿里山邹族的历史与政治》认为,洪水的故事表现人群分类、族群分野的原初形态、解释信仰与各种冲突之起源、人际与群际关系的特殊状况,神话与传说在权力继承及其合法化中铺陈基础。

太阳神话

邹族的太阳神话是属于太阳引起灾祸被消灭型即射日型。如邹人的一支:沙洛瓦方言的四社部落,传说由于古时候太

阳过热,人们种在地里的青芋不长大。有两个男人用麻丝捻成绳子,绑在自己家屋里的柱子上,爬绳子上天去射太

阳。太阳流出了血,血很烫。其中一个男人跳入水里,结果被太阳热量烧滚的血水烫死。另一个人躲进黑暗的岩窟一年,生活得十分辛苦。后来人跟野兽们商量,用牲礼祭拜太阳。可是蚯蚓躲进地下,鱼群浸在水里,不愿送牲礼。

只有人跟野兽们,备送牲礼祭拜,才跟太阳讲和。

邹族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数目为1个。通过和大陆地区各民族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数目比较,台湾高山族神话中关于太阳数量的说法,要较中国大陆地区简单和统一得多。

矮人传说

邹族矮人传说之一:古时矮人住在黑暗中。如果有人在分兽肉而不够的话,那就是矮人拿走的。邹族矮人传说之二:黄昏时有一个小孩不停地哭。他妈妈就对他说,“小孩不停地哭就把他丢在外头,让矮人带走!”她真的把他放在外头,真的把他留在那儿。刚好矮人把小孩带走,到黑暗中去了。有人听到小孩被带走的哭声。

邹族矮人传说之三:有个女人住在Iskiana。她爬上Lauea树去摘树枝,并把摘下的树枝丢在地上。矮人就将那些树枝接了去。她知道矮人会捉她。她不停地喊叫。可是没人听得见,没有任何人听得见。女人没法子,只好下来。她下来了,矮人捉住她。她滚来滚去。女人从矮人的双腿中爬过去。矮人放屁,那时他(忍不住)笑出来,也松手了。他一松手,她就跑了。他继续追她,但并没追上。他就把剑行向她。在邹族(北邹)有关矮人的传说中,邹族人普遍地存

在畏惧矮人的心里,都把矮人当作最可怕的敌人。例如,大人吓唬爱哭的小孩会被矮人带走。

历史故事

巴尼是邹族“卡那卡那富人”传说中的大力士。在日本人还没有占领台湾之前,卡那卡那富人与大埔乡的平埔族人,因为土地的问题,经常争吵不休,仇恨甚深。

二族人为了要明确的划分土地界限,平息纷争,就约定以比武的方式来解决;按约定的规则:地点订在大埔乡(现今大埔桥附近)。

双方各推派一名勇士,以迭石板决定胜负,胜者即有作主发言及划分土地的权力。于是两族人按规定的时间赴约进行比赛,第一块石板先由平埔族人顺利的迭到了指定的石块上,接着巴尼也不负众望的把第二块石板迭到了第一块石板上,第三块石板轮到由平埔族人迭到第二块石板上,那知石板又大又重,平埔族人因力量不足而无法成功。

就在这个时候,巴尼向前一步,马步一蹲,两手一抬,并大叫一声:喝!很轻松的就把第三块巨石迭到第二块石板上了。

因此,卡那卡那富人便做了如下的规定:以累堆的石块为界限,达那欧兹(现称为青山段)及裱糊山以东至玛雅峻(今日的三民乡)为卡那卡那富人的耕地狩猎区,平埔族人不可越雷池一步;大埔台地(原为卡那卡那富人耕地)租给平埔族人耕种,附带条件是每逢节庆或高山族到大埔狩猎或路过时,平埔族人须准备丰盛酒菜或礼物接待。这附带条件还沿用到台湾光复后的50年代!由于巴尼替卡那卡那富人争了一口气,也使卡那卡那富人与平埔族人的纷争自此平息,两族人从此得以安居乐业。

名人

汤兰花

汤兰花,1951年生于阿里山来吉村邹族,高山族的名字是:优路那那.丹妮芙。高山族大都有歌唱天赋,汤兰花的母亲也有一副好歌喉,每天哼哼唱唱,汤兰花从小跟在母亲身旁哼唱,母亲成了她的歌唱老师。在20世纪70年代,曾在台湾演艺圈红极一时。在《一代佳人》成名后,汤兰花又主演了《蓝与黑》 、《唐明皇外传》等作品,再创演艺事业高峰。

高一生

高一生(1908年-1954年),阿里山(今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人,族名Uyongu.Yatauyungana。自幼天资聪颖,在阿里山的达邦蕃童教育所就学五年后转入嘉义市区的小学,父亲因讨伐布农族有功而担任警职,后因意外殉职。之后被台南州警部大冢久义所收养,并取日本名矢多一生。1924年保送台南师范,受普通科4年及演习科2年教育,在学时并已展露音乐与文学天份;于1927年6月协助经由日本来台的俄国语言学家聂甫斯基,从事一个多月(1927年7月及8月初)的田野邹语调查,1930年毕业。毕业后回到部落担任教师与警察职务,并带领族人发展农业,栽种竹子等经济作物。同时也创作多首歌曲,曾带族人至台湾总督府公开演出“鹿狩り(打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