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邻国”是蒙古国在冷战后提出的外交理念。在地理上,蒙古国是内陆小国,只有两个巨大邻国中国和俄罗斯,故希望希望和“第三邻国”广结善缘以为制衡。而在其安全构想中,“第三邻国”一般指西方国家或国际组织。某些国家和组织也试图利用此概念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中文名

第三邻国

外文名

Third Neighbor

性质

蒙古国外交理念

提出时间

20世纪90年代

涵义

援蒙国家和国家组织

理念涵义

“第三邻国”是蒙古国提出的外交理念。蒙古国是内陆国,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作为夹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一个小国,蒙古选择了接受“多样化的外来援助”。[1]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制定了《对外政策构想》,形成“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和“多支点”的对外战略,即“第三邻国”战略。

这个涵义起初被认为是中、俄、美,即“第三邻国”是美国;但之后这个涵义变成了“西方国家”。所谓西方国家,涵义就变大了,如美国、西欧国家;后来认为这个提法还不是很准确,于是又把“第三邻国”界定为援蒙国家,因此日韩印等亚洲国家开始进入“第三邻国”行列。[1]

蒙古将一些国际组织和地区安全组织也看作“第三邻国”,如欧盟、北约、欧安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

提出背景

苏联解体后,蒙古从1989年代末开始实行民主制政治转型,就在那个时候,蒙古领导人提出了“第三邻国”的说法。1990年代初期,蒙古先是主要发展对中俄两大邻国的外交关系。后来通过不断思考和研究,他们找到了“第三邻国”这一概念。[1]

2009年是中蒙建交60周年,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Sukhbaatar Batbold,时任蒙古国外交部长)访问中国,他在中国社科院作演讲时,形象地表述了蒙古人特有的“三个基石”理念:一口锅支在地上,两块石头是撑不起来的,必须要有第三个支点。多支点中摆在第一位的是两大邻国——中国、俄罗斯,蒙古在中俄与“第三邻国”之间保持均衡的外交方针。[1]

外交回顾

在蒙古“第三邻国”中,美国、日本和印度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国家,欧盟、北约和欧安组织是比较重要的国际组织。冷战后,蒙古积极开展与它们的外交。

在蒙古的“第三邻国”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国家。冷战时期由于美苏对峙,作为苏联卫星国的蒙古直到1987年才与美国建交。冷战后,蒙美关系迅速升温。1996 年,蒙古和美国先后签署了《蒙美军事领域交流与互访协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协定》两个协定,赋予双方派遣部队进入对方国家的权利。2000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洛科姆、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布莱尔先后访蒙,开始建立双边安全磋商机制。2004年7月,蒙古总统巴嘎班迪访问美国,与美国确立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5年9月,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访问美国,表达了加强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的强烈愿望。11月,美国总统布什对蒙古进行访问,两国一致表示将深化全面伙伴关系。2007年10月,恩赫巴亚尔再次访问美国。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虽然一直没有访问过蒙古,但两国的关系一直向前发展。2011年 6月,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问美国,双方重申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在美国的推动下,蒙古还从2011年7月开始担任“全球民主联盟”轮值国主席。

在蒙古的“第三邻国”中,日本的重要性仅次于美国。1972年,蒙古与日本建交。苏东剧变后,蒙古与日本的关系迅速升温。1989 年日本外相宇野宗佑访蒙和1990年蒙古部长会议主席索德诺姆访日,开启了蒙古与日本的高层互访。1991 年8 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应邀访问蒙古,这是日本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蒙古。1997年2月,蒙古总理访问日本时,双方确定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 年5 月蒙古总统巴嘎班迪访问日本和1999 年7 月日本首相小渊惠三访问蒙古时,两国都再次重申要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0年恩赫巴亚尔当选蒙古总理和2006年恩赫包勒德当选蒙古总理后,首次出访的都是日本。2006年8 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蒙古。2007 年2 月,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访问日本,并与日本签署了《两国关系未来十年发展纲要》。2010 年11 月,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日,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印度也是蒙古“第三邻国”的重要国家之一。蒙古与印度于1955 年建交。冷战结束后,蒙印关系有了新发展。1994 年,两国签署《蒙印友好关系与合作条约》。但在2000年之前,蒙古与印度的来往有限。进入21世纪后,两国关系密切起来。2001 年,蒙古总统巴嘎班迪访问印度,与印度签署《蒙印联合宣言》、《国防合作协议》等多项重要文件。2004 年1月,蒙古总理恩赫巴亚尔访印,两国一致同意深化和加强军事交流合作。恩赫巴亚尔还表示,蒙古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6年5月和2007年7月,印度国防部长拉久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普拉丹相继访问蒙古。恩赫巴亚尔总统在会见普拉丹时表示,印度对于蒙古在国际上日益独立地位的加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古视印度为重要伙伴和“第三邻国”。 2009 年,额勒贝格道尔吉当选蒙古总统后,首次出访的国家就是印度。2011年7月和9月,印度总统帕蒂尔和陆军总司令辛格先后访问蒙古。

欧盟、北约和欧安组织等国际组织也是蒙古重要的“第三邻国”。在与欧盟的关系方面。1989年,蒙古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蒙古与欧盟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蒙古正在争取与欧盟签署合作伙伴协议。在与北约的关系方面。20世纪90年代蒙古就要求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自2003年以来,蒙古已先后派遣1300名士兵参加北约领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2010年11月,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参加了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北约峰会。2012年3月,蒙古与北约正式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双方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突破。5月,北约峰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蒙古首次以北约“全球伙伴关系”框架内的“和平伙伴关系国地位”参会。在与欧安组织的关系方面。蒙古于2004年成为欧安组织的亚洲伙伴国。2011年10月,蒙古正式向欧安组织提出加入申请,希望欧安组织成为其“第三邻国”。

政策实施

单边关系

2010年,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通过了新国家安全构想,强调蒙古在平衡与中、俄两大邻国的同时,将强化“第三邻国”的外交政策。蒙古活跃的对外交往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包括其对美、日、德、韩、加、澳、印度等“第三邻国”的积极外交;另一方面也包括其重视发展多边外交关系,如联合国、欧盟、北约、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1]

尽管蒙古在21世纪头个十年开始与“第三邻国”密集外交,但中俄仍被认为是蒙古最重要的对外关系。蒙古国在对外关系中仍然这么表述:我们重点发展与俄、中两大邻国的外交关系,重视发展与“第三邻国”的关系。这种排序,也说明了蒙古的政策取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21世纪初十年来,中蒙两国一直保持频繁交往,每年都有多次的高层接触,中蒙关系走得很近。蒙古人说,与中俄两国为邻是上帝给的,想搬都搬不走。

蒙古国和美国总统会谈

不过,蒙美关系被不断强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蒙古一直 被美国视为亚洲民主国家的典范。在美国的推动下,蒙古从2011年7月开始担任“全球民主联盟”轮值国主席,这预示着蒙古不仅要继续在本国推进其民主化进程,还承担起在全球推行民主的责任。蒙美关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美国所看重的,是蒙美的军事关系。这一关系从“9.11”后美国的反恐战争开始被不断加强,标志是2003年蒙美首次在蒙古国举行联合反恐演习。而俄罗斯对这种军事渗透深表不安,也加强了与蒙古国的军事合作。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蒙古国特殊的地缘战略,未来美、俄在蒙古的军事竞争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而蒙古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军事援助。[1]多边关系

“第三邻国”政策在2010年实现了重大突破。当年3月29日,北约正式宣布蒙古国为第45个向阿富汗派兵的国家。

2012年11月21日,蒙古正式加入欧安组织,成为该组织第57个成员国。

蒙古常驻日内瓦代表表示,由于欧安组织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同时把保障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权、自由等作为基本目标,因此蒙古希望该组织成为其“第三邻国”,目的是寻求在国际多边组织机制下保障国家安全的途径。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主导下的欧安组织和北约一样,积极拉拢蒙古的最主要原因是看重蒙古位于中俄之间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蒙古也是连接中亚和东北亚的重要国家,遏制中国的意图不言而喻。

政策影响

靠近北约

在“第三邻国”外交理念的主导下,美国等西方力量很快渗透进蒙古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便加大了对蒙古国的援助。美国不但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建立了国际维和训练中心,并从2003年开始与蒙古国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演。

蒙古国对于“第三邻国”战略寄予了厚望。除了在冷战后不到十年的短暂时间外,蒙古国扮演的中俄间缓冲国角色一直非常重要。但进入2l世纪后,美国及北约在亚欧大陆上的不断扩张,使得蒙古国具有了全新的地缘政治意义。

接近西方,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利益。一旦蒙古国成为西方阵营中的一员,其弱小的经济将会得到大量输血。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一旦蒙古国成为北约最东端的桥头堡,其在地缘政治的性质上会发生根本变化,其国内的军事力量将会得到全新的装备。

推行优势

蒙古的“第三邻国”外交之所以开展得比较顺利,关键在于得到了这些“邻国”的积极响应;而这些“邻国”之所以积极响应,是因为它们看好了蒙古的特殊价值。这为蒙古推行“第三邻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蒙古的特殊价值在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蒙古的地理位置对于美国、北约、日本、印度等国都具有战略意义。其一,对美国的意义。一方面,蒙古位于中俄两国之间,与中俄两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如果美国控制蒙古,就等于是在中俄之间打进一个楔子。利用蒙古的战略位置,美国可以形成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有利态势;美国还可以利用蒙古有利的位置,监听中俄两国重要情报。另一方面,蒙古处于中亚和东北亚之间,美国在中亚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有自己的军事基地,一旦控制蒙古,就在其中亚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枢纽,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并对中俄两国和上合组织构成更有力的抑制。其二,对北约的意义。冷战之后,北约不断东扩,不但把原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一些东欧国家扩进去,还把原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扩进去,但这些都限于俄罗斯的西线。如果北约和蒙古建立一种比较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蒙古,就能在南线构筑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达到更好地抑制俄罗斯的目的。其三,对日本和印度的意义。日本在内心深处把中俄两国都视为对手,因此想通过发展与蒙古的密切关系来抵制中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其借重蒙古主要是为了牵制中国,在中国周边再增加一个共同制约中国的伙伴,并利用蒙古凹陷中国之中的特殊位置对中国的腹地重要区域进行情报监听。

其次,蒙古的特殊价值在于其富含矿产资源尤其是铀矿。国际原子能机构曾指出,蒙古的铀矿储量可能超过150万吨,开发后将成为世界第三大铀供应国。美国、日本、印度都是核电大国而且美印都是核武器国家,蒙古的铀矿对它们来说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从蒙古获取铀矿资源也是它们积极发展与蒙古关系的重要原因。以印度为例,2009年9月蒙古总统访问印度时与印度签订的协议中,一项重要的协议就是民用核协议,蒙古向贫铀的印度提供铀矿。

再次,蒙古对美国具有意识形态宣传上的特殊价值。美国极力向外输出所谓西方式民主,而蒙古是前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国家中唯一实行西方式民主的国家,因此,美国想把蒙古打造成亚洲地区前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西式民主的样板,而对它的邻国或邻近国家进行干扰和诱变。2012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蒙古时就声称,蒙古的进步有力“破除了民主是一种西方价值观的神话”。

未来发展

蒙古“第三邻国”外交的越位加深了蒙古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但却对中俄两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而损害了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中俄两国不会坐视自身的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但出于维护其与蒙古关系大局的考虑,中俄会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蒙古“第三邻国”外交的越位。但如果蒙古的“第三邻国”外交在越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超过了中俄两国的容忍度,中俄两国势必要采取某些应对措施。毕竟蒙古被包围在中俄之间,没有其他对外的通道,如果两国禁止蒙古经由自己的领土和“第三邻国”进行交往,蒙古就会陷入极大的困境。

蒙古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它的“第三邻国”外交虽然有所越位,但还是在一定限度内。比如,蒙古允许美国军队进入其本土,每年都和美国在其本土上举行联合军演,甚至还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监听中俄情报,但并没有提出或准许美国在蒙古驻军。再比如,蒙古深知加入北约的利害,因此只与北约建立密切的关系并没有申请要加入北约。2011年蒙古出台的新《对外政策构想》还明确规定,对外政策首要任务是发展同俄、中两大邻国友好关系。蒙古高层对中俄两国的访问也比较频繁。2008年蒙古大呼拉尔主席登贝尔勒访问中国,2009 年蒙古总理巴雅尔访问中国,2011年蒙古总理巴特包勒德访问中国, 2010年和2012年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两次来中国访问。蒙古总理巴亚尔在2008年和2009年三次访问俄罗斯,2010年蒙古总理巴特包勒德访问俄罗斯,2011年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问俄罗斯。

综上所述,蒙古出于对中俄两国的戒心而使其“第三邻国”外交有所越位,但被夹在中俄之间的客观现实又决定了其越位不会太远。这样,蒙古的外交支点还能维持大致的平衡,在国际局势未发生大规模变化的情况下,其“第三邻国”外交可继续维持。

各方评价

美国学者

2010年,美国战略专家罗佐弗撰文称,“蒙古国是五角大楼安插在中俄之间的特洛伊木马”。他表示,世界上仅有朝鲜、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三个国家同时与中俄接壤,而蒙古国是唯一完全被中俄包围的国家,北约硬是从中俄的包围中“挤出一个军事伙伴”。文章称,蒙古国在2004年成为上合组织观察员,但此后一直没有努力成为正式成员国。相反,蒙古国却不断扩大与美军的合作。

俄罗斯媒体

俄罗斯《独立报》2010年报道称,如果美国真与蒙古国达成建设军事基地协议,美国将可以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及中国实施有效侦察。但是,“第三邻国”战略并不能完全实现蒙古国的理想蓝图。毕竟,中俄两国控制着其所有的陆空交通。有分析称,若蒙古国走得过远,中俄两国对其“关门”,其再好的伙伴或朋友,都将只能望空兴叹。

中国学者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专家陈山认为,“第三邻国”政策是蒙古在调整对外战略时,追求其自身独立,努力摆脱冷战时期依赖受制于别国的被动局面,最大限度提高本国对外关系的主导地位的表现。[1]

陈山认为,“第三邻国”包含两点:首先是与蒙古有共同的价值观,其次是能够对蒙古及其周边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国际组织或政治势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