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巴老李是山东地区的民间英雄传说故事,讲述了黑龙出世并与白龙搏斗的故事,初见于袁枚《子不语》,该传说记载了龙山、龙节、龙尾村由来,在山东日照地区广为流传。

中文名

秃尾巴老李

出处

袁枚《子不语》

作品体裁

文言小说

流传地区

山东日照

作者

袁枚

作品出处

子不语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简介

相传,莒县寨里河北李家村有一对夫妇在田里耕作,突遇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二人躲避不及,被淋得全身透湿。没几日,妇人觉出自己怀孕了。生产之时(多说是在五月十三日),农夫寻稳婆回到家里,见妇人已死,床前一摊血,在房梁上盘着一条青蛇。农夫大骇,挥锄一劈,断蛇尾。那蛇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农夫将妻子埋葬,一连三天大雾不止,人闻坟地不时有呜咽之声。于是有老人说:“农妇生下的不是蛇,是一条青龙。它感生育之恩,为娘守坟三天。”后有人梦见此青龙被众仙称之为“秃尾巴老李”。

后来秃尾巴老李被玉帝派到黑龙江(此江由其得名)。当时镇守黑龙江的是一条白龙,在江内同秃尾巴老李大战。当地百姓已知秃尾巴老李的品德,并憎恨白龙的不务正业。所以在大战时,有白浪滚来,大家纷纷往江里扔石灰,当黑浪滚来时,纷纷往江里扔馒头。黑龙最终战胜了白龙,并在黑龙江一直待了下去。秃尾巴老李特别想念山东人,只要得知哪条船上有山东人,它便会一路护航,使其平稳渡过。直到现在,有船要渡黑龙江,必先问一声:“有山东人吗?”如果回答说有,艄公便起锚开船,即便有风浪船也会稳稳地渡过:如果没人应答,艄公就要等一会儿,直到有山东人。

后来秃尾巴老李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变成了一座山,蜿蜒起伏,很像一条长龙。后人都叫这座山为龙山。

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这里的人们将农历正月二十五、四月二十五、七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五定为龙节。每到这些天,人们都会去敬龙山。

李家村即为山东日照市莒县寨里河镇龙尾村。其村1000多人,无一杂姓,全部姓李。每年二月二,在其村相传秃尾巴老李母亲埋葬处,大雾缭绕。村里还有“海眼”,“龙头”等景观。该村东面及北面还有“”雌山和“雄山”。村里外姓人到此,均不能长久居住下去。

作者简介

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  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秃尾巴老李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