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角鲨,Squalus acanthias (Linnaeus,1758),角鲨科角鲨属的一种鱼类。白斑角鲨又名棘角鲨或萨氏角鲨,是一种很著名的角鲨属成员,分布世界上大部份的浅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温带的水域。它们的特征是在两个背鳍上都有鳍棘,且没有臀鳍。

白斑角鲨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及智利都会用作食物。鱼肉主要销往英格兰、法国、比荷卢三国关税同盟的国家及德国。鳍及尾巴则会作为价值较次等的鱼翅。它们会被作为肥料、肝油及饲料,加上它们的体型,很适合作为实验教学的材料。

中文名

白斑角鲨

别名

棘角鲨

外文名

spiny dogfish,piked dogfish

繁殖

卵胎生,平均每产6-7尾

分类等级

中国特有

角鲨科

动物界

角鲨目

脊索动物门

软骨鱼纲

角鲨属

白斑角鲨

拉丁学名

Squalus acanthias

体长

平均100~124厘米

分布区域

渤海、黄海、东海

保护级别

未获保护

亚纲

板鳃亚纲

亚目

角鲨亚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保护级别

易危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外形特征

白斑角鲨(图1)

体细而延长。头平扁而长,头宽比头高为大,头长约为全长的1/5。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短许多,尾基上方具一凹洼,尾柄下侧自第二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后止有1纵行突起。吻长,背视三角形,两侧向前狭小,前缘钝尖,侧视尖而突出。眼大,长椭圆形,前端圆,后端尖而有一缺刻,无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稍近,眼径比鼻孔宽约大2倍,后缘几与口隅相对。鼻孔中大,几平横,外侧位,侧缘不向外突出,距口端与距吻端约相等(幼体),或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成体);鼻间隔宽大,比鼻孔长约大2.5~3倍;前鼻瓣中部具一简单三角形突出,不分枝,出水孔暴露,后鼻瓣后部具一低平半环形薄膜。口浅弧形,近于横列,口宽等于口前吻长的2/3~4/5(幼体口较狭),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5;口侧具一斜形深沟,唇褶发达,上唇褶宽扁而长,约等于口宽的1/4~2/7,下唇褶较短,在口隅处为上唇褶所盖。齿上下颌同型,单齿头型,侧扁近长方形,边缘光滑,齿头外斜颇剧,里缘几与颌平行,外缘深凹,2至3行在使用;上颌齿稍狭,每侧每行14齿,下颌每侧每行11~12齿,上下颌都无正中齿。喷水孔颇大,肾形,前缘里侧具一皮膜,能关闭,位于眼后眼上缘水平线上,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鳃孔5个,颇小,下侧位,下端稍转入腹面上,前3个距离约相等,最后2个距离较近,最后1个最宽,约与眼径相等,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白斑角鲨雄性平均长度100厘米,雌性124厘米。

白斑角鲨背鳍有鳍棘,没有臀鳍,背部有白点。尾鳍有不同称的突,形成了歪形尾。它们的身体呈灰褐色及反荫蔽。雄性的一对腹鳍变成了输送精子的器官,称为“鳍脚”,于交配时将鳍脚伸入雌性的阴沟中。

白斑角鲨的鳍棘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当被捕捉曷,它会屈曲身体,以棘来割伤捕猎者。棘的底部会分泌轻微的毒素。被刺伤后,强烈的疼痛会持续几个小时。

白斑角鲨(图2)

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距第二背鳍起点比距吻端为近;棘长约等于鳍的前缘长的2/5;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距腹鳍起点垂直线有一大的距离。第二背鳍小于第一背鳍,距腹鳍比距尾基近许多;棘长约等于鳍前缘长的4/5;上角圆钝,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约与其基底长相等。尾鳍宽短,近帚形,稍小于全长的1/5,几与头长相等;尾椎轴低平;上叶颇发达,上翘;下叶前部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与后部宽短,与上叶接连,无缺刻。腹鳍近长方形,位于背鳍间隔之后半部下方,距第二背鳍比距第一背鳍近2倍或2倍以上;后缘斜直或微凹,外角钝圆,里角钝尖突出,未伸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幼体),或伸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成体);鳍脚宽扁,后端钝尖。胸鳍颇宽大,亚三角形,后缘浅凹,外角和里角都圆钝,鳍脚伸越第一背鳍硬棘。盾鳞具3棘突,3纵嵴。

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面白色。胎儿的背面及上侧具2纵行圆形或长形的白斑,每行约10余个;幼小者背面白斑渐消失,上侧的白斑亦减少;成体白斑几消失,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的白斑。胎儿和幼体的背鳍上部暗褐色,基部与后部浅白色,尾鳍上叶端部暗褐色,下叶边缘浅白色,胸鳍前部暗褐色,后部浅白色。成体的各鳍都呈褐色,边缘浅白色。

分布范围

白斑角鲨生活在西大西洋、东大西洋,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以及地中海和黑海,沿海岸线分布。

生活习性

白斑角鲨(图3)

白斑角鲨浅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温带的水域,水深大约50-149米,适宜温度7-15摄氏度。群居,群族达数百至数千条。群族一般会由差不多体型及性别所组成。它们以硬骨鱼、细少的鲨鱼及多种无脊椎动物为食物。它们亦是其他大型鱼类、其他鲨鱼及水中的哺乳动物的猎物。

生长繁殖

白斑角鲨(图4)

白斑角鲨是卵胎生的。卵子在母体内受精。雄性会将鳍脚伸入雌性的输卵管,并沿鳍脚上部份的沟排出精子。在受精后,卵子会由一层薄膜所包围,一般会包裹几颗卵子。它们会在冬季交配,妊娠期长达22至24个月,是脊椎动物中最长的。每胎平均约有6至7条幼鲨,最多及最少分别可达11条及2条。幼鲨长20-33厘米。雄性约于11岁时达至性成熟,长0.8-1米。雌性约于18-21岁性成熟及较雄性稍大,达1-1.24米。白斑角鲨性晚熟,寿命不超过75岁。

种群现状

白斑角鲨(图5)

在国际性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世界自然基金会16日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十大最受贸易活动威胁物种名单,白斑角鲨榜上有名。东北大西洋的白斑角鲨数量减少了95%以上。

营养价值

白斑角鲨,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56克

热量(千卡):118 B1硫胺素(毫克):0.01 CA钙(毫克):41

蛋白质(克):22.2 B2核黄素(毫克):.05 MG镁(毫克):30

脂肪(克):3.2 B5烟酸(毫克):3.1 FE铁(毫克):0.9

碳水化合物(克):0 VC维生素C(毫克):0 MA锰(毫克):0.03

膳食纤维(克):0 VE维生素E(毫克):0.58 ZN锌(毫克):0.73

维生素A(微克):21 胆固醇(毫克):70 CU铜(毫克):0.06

胡罗卜素(微克):1.3 钾(毫克):285 P磷(毫克):212

视黄醇当量(微克):73.3 钠(毫克):102.2 SE硒(微克):57.02

药用

化学成分 见扁头哈那鲨。

药理作用 见扁头哈那鲨。

药材 1.鱼肝油为白斑角鲨的肝脏中提制的一种脂肪油。四季捕鲨,捕后取肝脏,去胆囊,切碎,放锅中通蒸气至82℃(不要超过85℃),使肝细胞破裂,油分逸出,加热水使油分离,然后过滤,除去杂质,用水洗涤,真空干燥,将原油冷却至0℃,析出固体脂肪,加压过滤,将其除去,即为鱼肝油。

2.鲨鱼肉为白斑角鲨的肌肉。四季捕鲨,取肉鲜用。

3.鲨鱼翅为白斑角鲨的鳍,捕后取鳍干制而成。

应用 1.鱼肝油有滋补强壮、明目、壮骨之功。主治夜盲症、干燥性眼炎、佝偻病、软骨症、营养不良、结核病、病后恢复期,并用于幼儿及产妇的滋养剂。用量每次口服2-10毫升。

2.鲨鱼肉有健脾利水之功。适量。

3.鲨鱼翅有补肺气、托疮毒、消痰、健胃之功。用于肺气虚弱、疮毒等。适量。

备注

资料来源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31页。

保护状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出口管制

由于以中餐高级食材“鱼翅”为目标的捕鲨量激增,正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华盛顿公约》缔约国会议上出现了新的提议:针对白斑角鲨、路氏双髻鲨等8种鲨鱼,要求出口国有义务在国际交易时发行许可证。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表示,包括鳐鱼在内的全球鲨类捕捞量已从1940年代的约20万吨猛增至2003年的约90万吨。此后全球捕捞量虽逐渐减少,但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捕捞量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

美国环保团体“Oceana”指出,2008年向全球鱼翅交易中心香港出口的鱼翅中,干货为4314吨,冷冻鱼翅为5636吨。日本出口的冷冻鱼翅和干货的总量约为162吨,据全球第14位。有估算认为一年最大捕鲨量将达到7300万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鱼翅消费量处于上升趋势。

日本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捕杀白斑角鲨。鲨鱼被广泛用于制作生鱼片和鱼糕。水产厅表示,1952年日本的白斑角鲨捕捞量约为6万吨,1993年达到峰值后急速减少,约为600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汇总了有关保护鲨鱼的国际行动计划,要求各国ZF收集捕捞数据并加强资源管理等。不过,还存在许多鲨鱼混杂在其他鱼类中被捕捞的现象。此外丢弃价格低廉的鲨鱼身体而只切割鱼鳍的捕鱼方式依然存在。各国并不十分清楚鲨鱼捕捞的实际情况。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物种续存委员会主席Simon Stuart指出:“和其他鱼类相比,鲨鱼达到繁殖年龄花费的时间较长。一旦个体数量减少,数量恢复所需的时间要比蓝鳍金枪鱼等还要长得多”。他表示,“由于几乎未采取像蓝鳍金枪鱼那样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许多鲨鱼的未来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