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海鲇,Ariussinensis(Lacépède,1803),为海鲇科海鲇属的一种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俗名黄松、城鱼、骨鱼、骨仔。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等地。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泥质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中文名

中华海鲇

别名

黄松

分布区域

南海和东海等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海鲶属

中华海鲇

拉丁学名

Arius sinensis

亚纲

辐鳍亚纲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界

亚目

鲇亚目

亚科

海鲇亚科

海鲇科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鲇形目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Ⅰ-6—7;臀鳍条i-15—17;胸鳍条Ⅰ-9—10;腹鳍条i-5。鳃耙14—18。游离脊椎骨43—45。

体长为体高的3.9—4.6倍,为头长的3.3—3.9倍,为尾柄长的7.3—7.8倍,为前背长的2.6—2.8倍。头长为吻长的2.7—3.0倍,为眼径的6.5—7.2倍,为眼间距的1.8—2.1倍,为头宽的1.4—1.6倍,为口宽的2.2—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

1.7—2.1倍。

体延长,前端粗圆,后部侧扁。头较宽且纵扁。上枕骨散有小颗粒状棘突,在中间形成一隆起嵴,其后伸及脊鳍基部,前方形成一窄薄向前伸至两眼中间。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两颌和唇发达,于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颌稍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细绒毛状齿,形成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离。腭骨齿颗粒状,左右侧各一群,呈长三角形齿丛。眼较小,纵椭圆形,侧上位,略高。眼间隔宽,微凸。前后鼻孔相距很远,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具发达的瓣膜。颌须1对,末端后伸可达胸鳍基部;颏须2对,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鳃耙发达。

背鳍具1根骨质硬刺,前缘锯齿弱,几呈颗粒状,后缘锯齿发达;第一根鳍条特别延长,起点在胸鳍基后端垂直上方之后,距吻端小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后端。胸鳍下侧位,硬刺短于背鳍硬刺,形状相似,鳍条后伸不及腹鳍基。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远。尾鳍深分叉,上叶长于下叶。

活体背部黑褐色,体侧褐色,腹部色浅。各鳍灰黑色。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中华海鲇
外观

分布区域南海和东海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国外见于俄罗斯海滨省、日本本州及朝鲜
海鲇科鲶科
鲇形目鲶形目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常进入港湾和河口。

下级分类

编号:6680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目名:鲇形目
中文科名:海鲇科
拉丁科名:Ariidae
中文属名:海鲇属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