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EduardLeopoldvon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男,出生于萨克森,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

1847年4月14日普鲁士联合邦议会会议开幕,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1851年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不久后升为大使,任职8年。1857年被任命为驻俄大使。1862年9月23日担任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维护专制主义;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

中文名

奥托·冯·俾斯麦

外文名

Otto von Bismarck

别名

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性别

出生日期

1815-04-01

去世日期

1898-07-30

民族

德意志人

国籍

德国(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

出生地

萨克森

信仰

路德宗

毕业院校

乔治-奥古斯都-哥廷根大学

职位

宰相、外交大臣

主要成就

结束德国分裂、完成德意志统一、复兴德意志

配偶

乔安娜·冯·普特卡默

代表作品

思考与回忆

后任

列奥·冯·卡普里维

任期

1862年-1871年/1871年-1890年

人物生平

早年时代

1815年4月1日午后1时出生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出生后的第二年,他们家迁至波美拉尼亚的克尼普霍夫庄园,这是俾斯麦父亲在此地继承的3个小庄园中的1个。

奥托·冯·俾斯麦照片

1822年在柏林威廉街139号普拉曼学校注册上学。在学校里很快就学会了游泳和击剑,体操训练使他的身体更加结实强健。教育历程

照片

他12岁时进入了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掌握多国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未满17岁时,入读了格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了很多恶习,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虽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

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议员生涯

这一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变了。首先是当上了河堤监督官。2月中旬,易北河的凌汛到了。排山倒海的浮冰从上游堆移下来,若不及时疏导,就有可能在有河坝桥梁的地段壅塞堆集,大块的冰凌和不断累积的水压有可能冲决河坝堤防而吞没易北河两岸的田庄牧场。每年凌汛都有一个月左右。俾斯麦倒是很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很快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借此机会参加了议会选举,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2月联合邦议会一位马格德堡市议员生病,格拉赫兄弟要俾斯麦代表他作为萨克森议员,去参加在柏林举行的联合邦议会会议。

1847年4月14日普鲁士联合邦议会会议开幕,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

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次革命。

政坛发迹

军装

1851年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不久后升为大使,任职8年。

1857年被任命为驻俄大使。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称威廉一世。刚登基不久,威廉一世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当内相,因此并不履行。

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鲁士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

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1862年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俾斯麦就任首相后,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他开始筹划三场王朝战争。

铁血宰相

德国统一之前的欧洲“棋局”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想要解决丹麦。

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荷尔斯泰因划归普鲁士统治,石勒苏益格则归属奥地利。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石勒苏益格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战争的导火线。

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应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

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普奥战争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因此在1866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帝国枢臣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着德国统一。随着俾斯麦加紧统一德国,普法矛盾越来越尖锐。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普鲁士做了些让步,但拿破仑三世得寸进尺。当时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威廉一世以温和的口吻予以拒绝,然后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让俾斯麦对电报内容作必要的改动后发表。俾斯麦认为这是一桩对普鲁士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提供了一个刺激法国宣战的机会。在与军方人士商议后,他当即篡改电报内容,使其带上侮辱法国的口吻,并相信这“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7月13日电文一发表,便引起法国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决定宣战,翌晨,法军接到动员命令。同日晚,普鲁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邦联发出动员令。7月16日南德诸邦也动员起来。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

工作照

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发起进攻。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反攻法国。在色当战役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10月5日威廉一世的大本营迁到距巴黎22公里的凡尔赛,百余年来这里都是法国国王的主要居住地和政府所在地。俾斯麦住在圣克卢大街普罗旺斯路一幢楼里。10月19日威廉一世在陆军广场举行了阅兵式,以纪念莱比锡大败拿破仑一世57周年。11月以来,俾斯麦在考虑,或许统一德国的时候到了。南德四个大邦,包括最好分庭抗礼的巴伐利亚,都有了统一的要求,他们派了代表团来凡尔赛。然而,对法战事正处在相持阶段。欧洲大国有插手干涉的迹象,尤以英国为甚。俾斯麦抓住契机,建议召开伦敦会议。会议使英国获得面子,俄国得到实惠,从而排除了列强对普鲁士割让法兰西的干扰。柏林帝国议会压倒多数通过,并宣布德国统一,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德意志帝国成立典礼中的俾斯麦

他们派出了30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于12月16日抵达凡尔赛宫。两天后的下午,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行政长官署大厅接见代表团。同时递呈的函牍中,禀告议会通过了与南德各邦所签署的条约,以及对宪法的两处修改。议会还批给了政府1亿塔勒。去年,因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反对此项拨款,反对兼并法国领土而被捕入狱。这位主席正是1849年那位国民议会主席,当年他曾代表国民议会推戴威廉四世就德意志皇帝位,而为威廉四世坚拒。俾斯麦给威廉一世起草的答词,满是空洞搪塞的官腔。但也可算得上一次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登基前的公开声明。新的一年在炮轰巴黎外围要塞声中,在筹备德皇登基的紧锣密鼓中到来。威廉一世告诉太子,在第一位普鲁士国王加冕的170周年纪念日那天,即是1月18日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

俾斯麦刚当普鲁士首相时,并无多大名气,而且铁血政策的出笼,还给他带来了小恶名。普奥战后他任北德联邦首相,“铁血宰相”有大名声了;普法战后,帝国宰相、中将、侯爵加身,“铁血宰相”有了赫赫名声,成了欧洲家喻户晓的大伟人。但是这时在国内他的地位已有了隐患。

退出政坛

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即位99日后,腓特烈三世即病故。其孙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

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身后之事

1898年7月30日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年83岁。身后之事,俾斯麦预先都有安排。报纸公布了1890年俾斯麦辞呈的全文。辞呈指斥威廉二世妄改外交政策破坏对俄友谊。俾斯麦去世时,威廉正泛舟夏天的大海上。得知消息他立即从挪威海滨返航基尔,并电告赫伯特移灵柏林举行国葬。8月2日,威廉抵达弗里德里希斯鲁,假模假样地向鲜花和花环丛中的俾斯麦遗体志哀。至于国葬,只好免了。老头早已选好此庄园一片针叶林中的一块空地。威廉碰了一鼻子灰返回柏林。

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迅速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头衔称号

1865年-1871年:高贵的俾斯麦-顺豪森的奥托伯爵。

1871年-1890年:高贵的俾斯麦亲王。

1890年-1898年7月30日:高贵的俾斯麦亲王,劳恩堡公爵。

政治举措

政治方面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军事方面

军事思想

晚年的俾斯麦

战争对俾斯麦来说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因而他的“自制”意识还表现在对待武力的态度上。他是强权政治的信徒,然而,俾斯麦首先不是一个军事狂人;而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让手段完全服从于目标的政治家。普奥战争结束后,在德国涌现了希望通过暴力完成统一的要求,俾斯麦却高度保持理智:“我也认为,仅通过暴力事件来推进德国的统一是可能的。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是造成一场暴力灾难的使命,和选择时机的责任。任意地、仅仅按照主观的理由而决定干预历史的发展,结果总是只能打落不成熟的果实。至于说,德国的统一在目前不是个成熟的果实,在我看来是十分清楚的。”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目的。在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实力基础之上;同时,国家实力的使用要慎重,应当把国家拥有的强大实力与灵活的均势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

王朝战争

为了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发生于1864年,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帝国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动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莱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

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番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外交方面

外交思想

普鲁士与奥地利形势

国家利益至上,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俾斯麦认为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联合在一起的有力纽带。在涉足外交事务之前,俾斯麦就坚信,“一个大国唯一健全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它大大地有别于小国的,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为一个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业去打仗,对一个大国来说是不相称的。”他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总是以本国利益至上,以国家利益为依据来决定其对外行为的,不会为了其他国家而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俾斯麦更是宣布现实政治时代的到来。“以感情为依据的政策是没有交互性的,这种政策只是普鲁士的特点;任何别国政府都把自身的利益当作它们行为的准则,不管它们是如何用合乎法律的或充满感情的推论来竭力掩饰。”因此,俾斯麦“认为对外政策中的理想就是没有偏见,决定问题不要受对于外国及其当政者的反感或好感的影响。俾斯麦的国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胜利进军而兴奋不己的统治集团内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富远见的决定,为后来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拉拢邻邦

俾斯麦把错综复杂的局面简约化,在德丹、普奥和普法战争中,首先通过外交以利益交换拉拢大多数强国,孤立敌人,然后每次都设定与实力匹配的有限军事目标,一击而中,见好就收。在统一德国之后,俾斯麦继续拉拢英、俄和奥地利,集中力量排挤和限制强邻法兰西,并鼓励法国在海外殖民地扩张,转移它在欧陆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德国利益。

三国同盟

柏林会议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

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蒂法诺和约》。但这损害了英、法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

1878年召开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偏袒奥国,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再加上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俄国退出了三国同盟。

1879年俾斯麦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

1882年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

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英德矛盾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羽翼渐渐丰满的德国,迫不及待的加入了殖民扩张的队伍。

1884年德国夺取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和非洲东部的多哥、喀麦隆。

1885年占领了坦噶尼喀(德属东非)。不久,又相继占领了卢旺达、布隆迪。德国企图沿赤道占领东西非洲,这样一来,就与英国的计划(2C计划)发生了冲突。

1890年德英签订条约,双方划分了在东南非的势力范围,德国取得坦噶尼喀,英国获得肯尼亚和乌干达。但条约并未最终制止两国的矛盾。随着俾斯麦的离职,英德矛盾愈演愈烈,成为“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轶事典故

安装电铃

有一次,俾斯麦租了一个地方当办公室。他要求房东在房间里装个电铃,但房东以“没有置办装电铃的义务”为理由拒绝了。当时,俾斯麦没说什么。晚上,俾斯麦的房间忽然传来了枪声。房东以为发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查看。只见俾斯麦在慢条斯理地办公,书桌上摆着尚在冒烟的手枪。

房东胆怯地问:“发生了什么?”俾斯麦淡淡地说:“没什么。我只不过在用枪召令我的部下。”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麦的房间就安上了电铃。

外交才能

他反应机敏,口才一流。他初次担任外交官,并出席了日耳曼同盟会议。德国国王任命他当外交官时,对他有点不放心,说:“你从无外交的经历,竟接此重任,实在很大胆。”俾斯麦机智地回答:“陛下将此重任托付给我,是陛下的胆量大。至于我能否胜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如果我不能胜任,请陛下立刻撤我的职。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

智救好友

俾斯麦与友人到森林里打猎。友人不慎跌入沼泽。俾斯麦听到求救声跑来,故作严肃地说:“我若贸然救你,一定连我也陷入沼泽中,所以我决定不救你了。可是我又不能眼睁睁看你受折磨,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枪干掉你。”话完举枪,友人害怕被杀,拼命挣扎,终于死里逃生。

比喻政敌

卡提利纳是古罗马政治活动家,反对贵族共和国的密谋策划者。俾斯麦在许多场合把他的政治上的反对者说成是卡提利纳分子——唯恐天下不乱的密谋策划者。他在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会上说:“在国内有大批卡提利纳分子,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还有一次,在1878年俾斯麦针对自由派反对派则说得更为粗暴:“要按着撞墙,让他们疼得哇哇叫!”对于不顺耳的言论,他有时斥之为“政治上的井中投毒”(1882年1月的说法);有时又有“报刊——印在纸上的胡扯”(1888年在帝国议会的演说)这样的惊人之言。

俾斯麦还把跟他制造麻烦的人称为“爬行动物”。1869年,俾斯麦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建立了一个他称之为与“爬行动物作斗争的”秘密基金,这个秘密基金就被俾斯麦叫做“反爬行动物基金”(Reptilienfonds)。与当时的许多政府一样,俾斯麦拥有大笔预算外的秘密支配的基金,此后这些秘密基金就被称为“反爬行动物基金”。在政治、外交上,俾斯麦是使用秘密基金贿赂、收买相关人员的高手。在1870年末,为了使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同意普鲁士国王当统一德国的皇帝,俾斯麦从“反爬行动物基金”即秘密基金中给路德维希二世拨出很大一笔钱。收到钱后,巴伐利亚国王在俾斯麦起草的“劝进书”上签了名:请求威廉二世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头衔。

邂逅少荃

俾斯麦与李鸿章

1896年6月13日,进行环球考察的李鸿章乘火车自俄国前往德国,在李鸿章的德国行程中,最引起当时的记者和后人们兴趣的,就是他拜访俾斯麦。在场的各国记者进行了详细记录。有意思的是,在曾经轰动英美的《李鸿章回忆录》中,记载了俾斯麦告诉“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说,法国人可并不将“俾斯麦”一词视为任何恭维语,而且自己也难望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这段对话,十分传神,但《李鸿章回忆录》已确证系由美国记者曼尼克思伪造,因恐其或许引述自当时报道,我还遍查各国报纸,都难以找到其出处,估计很有可能是曼尼克思的个人创作。

俾斯麦这句真假难考的谦语,却真正道出了其与李鸿章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人。梁启超认为李鸿章难以与俾斯麦媲美,“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实优胜劣败之公例然也。虽李之际遇,或不及俾,至其凭借则有过之。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李自诉其所处之难,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难,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败之数亦若是已耳。故持东李西俾之论者,是重诬二人也”。

个人作品

  • 思考与回忆[1]

《思考与回忆》,是俾斯麦1890年去职后倾全力撰写的回忆录,不仅述往忆旧,亦是他的政治遗言。其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一生,其政治思想与外交战略及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复杂多变的历史均于正焉毕现;这不仅是一个“伟大年代的英雄”的人个传记,也是“德意志民族的珍贵遗产”;俾斯麦把此书“献给子孙后代”,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1]

人物评价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除奥地利),1870年击败法国使德意志帝国称霸欧洲大陆。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受“铁血政策”影响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这是俾斯麦不可推卸的责任。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1]

时势造英雄,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德国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冲破封建割据对经济的阻碍,德国的统一提到了历史的议事日程。在当时的情况下,德意志的统一存在着两条道路。一条是“自下而上”,由民众起来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另一条是“自上而下”,通过王朝战争把德意志诸邦统一在普鲁士或者奥地利君主的领导之下。但是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成熟,前一条道路没有走通。德国通过第二条道路走向了统一,这其中俾斯麦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以“铁血宰相”而闻名于世的俾斯麦在历史上争议颇多,有褒有贬,毁誉兼之。而他本人的一生也确是波澜起伏,极其复杂的。他出身于普鲁士乡村容克贵族,早年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爆发时,他曾说:“我是一个容克,我一定要压倒革命。”当他走上政坛,50年代以后,他的思想转变了。他认识到统一德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他正确地估计了形势,把统一大业的领导权抓在普鲁士容克手里,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联合新兴的资产阶级。自此,统一德国成了他奋斗的目标和抱负。他出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议会代表,驻俄、驻法大使,无对无刻不是紧盯这一目标而施展才干。在德国统一的关键时刻,他出任普鲁士首相这一关键职务,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坚决实行“铁血政策”,终于达到目的。俾斯麦顺应时势,全力以赴,表现了他的毅力,反映了他的胆识,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列宁评价他说:“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说他“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这句话可说是精当而形象地概括了俾斯麦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生。[1]

家族成员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辈外祖父路德维希·门肯在腓特烈大帝和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朝中任过高等文官,曾任普鲁士驻瑞典大使、内务大臣。
父母父亲费迪南德
母亲威廉明妮
妻子乔安娜·冯·普特卡默
子女长子赫伯特由其父亲自己“传、帮、带”但并不理想。后来他与一位匈牙利贵族女儿结婚。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