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

人口再生产——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的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依据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文名

人口再生产

外文名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性质

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

属性

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生产类型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有很多共同之处。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加上战乱频繁,人口死亡率高,而且变化较大。人口出生率稳定在高水平,经常出现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农业社会需要多生产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人口也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过渡型

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而且降幅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节育措施的出现,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使得同期的出生率大大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人口增长迅速。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例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现代型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下降,趋于低水平并且逐步稳定,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零增长,有时还出现负增长现象。总体上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欧洲的德国。

标准类型

国际人口组织研究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演变历程,发现芬兰人口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动情况,堪称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代表性例子。

前工业化时期,芬兰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例如1782—1790年,出生率平均高达3.8%,死亡率也高达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增长速度缓慢。

工业化开始后,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1830年期间,死亡率下降到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结果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4%,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死亡率继续降低,人口出生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10—1915年期间,人口死亡率已降到1.7%,出生率也降到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增长速度放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是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降到了很低水平,1970—1976年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1.0%和0.3%,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典型的“现代型”。

地区分布

从世界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崎岖的人口死亡率虽然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特点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并不同步,各自具有一些特点。

发达国家或地区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0.2%的低水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之间。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度型”的典型。非洲国家2005年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8%和2.4%,其中一些国家的出生率接近或超过5%,自然增长率接近或超过3.5%。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达2%以上,自然增长率超过2%。某些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正在或者已经进入“现代型”,例如韩国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等。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转变速度较快,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人口再生产率

一代妇女所生的女儿数同这代妇女人数之比。又称人口繁殖率。它表示平均一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女孩数。有粗再生产率(又称总再生产率)和净再生产率之分。粗再生产率表示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女孩数,没有考虑这些女孩在到达母亲生育她们的年龄时的死亡因素。净再生产率是扣除女孩在到达母亲生育她们的年龄时的死亡数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能接替生育的女孩数。人口再生产率是假定一代人计算的。所谓假定一代人是把一年内各种年龄指标看作是一批人一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相应指标。

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年龄组生育率(1岁组或5岁组),然后将各年龄组生育率合计,得出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说明假定一代人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包括男孩和女孩。将总和生育率乘以出生中女婴比例 (一般取0.485)就得出粗再生产率。净再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各年龄组生育的女孩数乘以女孩活到母亲生育自己的年龄时的生存率,扣除死亡人数后即得净再生产率。(见表)人口再生产率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出下列指标

总和生育率=0.52882×5=2.644

粗再生产率=2.644×0.485=1.282

净再生产率=0.48836×5×0.485=1.184

198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2.644,意味着按1981年条件,平均一个妇女一生将生育 2.644个孩子。粗再生产率为1.282,表示下一代育龄妇女将比母亲这一代增加28%。净再生产率为1.184,表示扣除死亡后到达母亲生育自己年龄时女儿人数将增18%。净再生产率表示两代妇女的比例关系,如果等于1,说明接替生育职能的女儿一代的人数等于母亲一代,人口再生产处于增减相抵的静止状态。如果大于1,意味着女儿一代人数比母亲一代人数增加,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将趋于扩大。如果小于1,说明女儿一代人数比母亲一代人数减少,人口再生产规模将趋于缩小。计算人口再生产率对研究和预测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有重要意义。

平均世代间隔  指母亲一代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或者说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平均间隔年龄。计算方法是各年龄组扣除死亡数后的生育率(或生育人数)用母亲年龄组中值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结果即是平均世代间隔。如前例,1981年中国人口平均世代间隔为 平均世代间隔说明人口增长率固定时母亲一代与女儿一代平均间隔长度。一般说,早婚和早育的地方,平均世代间隔时间短;反之,则平均世代间隔时间长。平均世代间隔一般在28年左右。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指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平均间隔年限内平均年增长率。人口生育率的上升或下降因受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还不能立刻反映在实际的自然增长率上来。为了消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反映真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就需要计算人口内在的(或真正的)自然增长率。计算方法是将母亲和女儿两代之间的增长率(即净再生产率 R0用平均世代间隔( T)开方,求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人口内在。在前例中,净再生产率为1.18,平均世代间隔为27.92年,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这表明女儿一代每年以6.06‰的速度增长。

人口再生产率、平均世代间隔和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都是建立在稳定人口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指标是在到达稳定人口状态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