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城隍庙,又称邑庙。位于县城小东门外通济街北,为纪念故唐溧水县令白季康而建。

中文名

溧水城隍庙

地理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保护级别

县级

历史概况

溧水城隍庙,又称邑庙。位于县城小东门外通济街北,为纪念故唐溧水县令白季康而建。白季康任官十五载,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以宝历二年(826年)卒于官,邑民思之。

清光绪《溧水县志》有关城隍庙的记载

于开成二年(837年)始建,历经唐,宋,元,明,数代,在清同治年间毁于太平军于清军战火之中,后于光绪年间重建。

重建后的城隍庙占地1万多平方米,长200米,宽约50余米。有房间99间,庙田90多亩。溧水城隍庙后来成为茅山乾元观的下院,属道教全真派龙门分支阎祖派,下辖小茅山的三茅宫、东庐山的九宵阳盛宫以及亭山的太平庵,皆属全真派。

该庙于日军轰炸溧水时,惨遭浩劫。解放后加上信教者减少。逐渐荒废,并在其地盖工厂,办小学。使这一县城规模恢弘的建筑,彻底的于上世纪70年代,消失殆尽。

建筑规模

据明代《重修溧水县城隍庙记》一文记载:“溧水县城隍庙在县治北,肇建于唐,历代间有修饰……嘉靖己酉,度新饰旧,越岁落成。正殿五楹,殿左右为画廊,绘神出入之状,后为寝舍,如正殿数。东曰‘降福’,西曰‘祈子’,各三楹。殿前东西廊二十有四,分善恶司以寓劝惩。门三重,其二为徽恩阁,宋元祐所起者,高数丈,雄伟精巧甲于江左。阁后石池一,池有桥,旧题曰‘宝庆桥’。外创石坊一,以表庙号……”清光绪溧水县志又记载:“咸丰之年,城陷(此庙)被毁。”至清末该庙重建。

城隍庙的大体布局:庙的正大门墙高三丈左右,上嵌有水磨砖浮雕“华林福地”巨匾,大门两侧有东西厢门,两厢门上分别挂有“赏善”、“罚恶”字样的金色篆书匾额。由正门向北进

清光绪《溧水县志》城隍庙全图

庙,是全庙的第一进,东西横排五间,后面有东西两厢。首进后面建有“浩敕亭”,重檐、歇山顶,戗角起翘,上有“浩敕亭”横匾一块。“浩敕”是帝王对臣子的浩封,也叫敕封,城隍庙的建造,经皇帝封过,“浩敕亭”则是存放有关赐碑的地方。由“浩敕亭”向北,即是被俗称为“三层楼”的“徽恩阁”。阁顶四角翘起,每角上系有铜铃一只,形如古钟,内挂铜块,风吹声响,清脆悦耳。徽恩阁下层高三丈多,一排五间,中无隔物,二楼东西墙绘有春夏秋冬四帧巨幅山水壁画,三楼因年久失修,很少有人上去观瞻。徽恩阁往北有一泓面积约八百平米的碧水,名曰“涵碧池”,又名“放生池”。池的中间架有石板小桥,宽约两米,叫“宝庆桥”。池内常年有水,许多善男信女常买来乌龟、甲鱼到此“放生”,以示善心。一迈过宝庆桥,即是“万年台”,这座造型宏伟的戏台台口向北,对着正显殿,因其设计巧妙,观众无论站在“肃仪门”还是瑶池上,或正殿内,都能清楚地看到台上的表演。万年台北是“肃仪门”。“肃仪门”其实是五间瓦屋,南北无墙,屋内空敞,这里专供观众看戏。东西均有拱门,东通厕所,西通庙巷。距“肃仪门”四十米是瑶池,瑶池中间设有一座高约一米五的生铁铁鼎,鼎内常年烟火缭绕。过瑶池便是城隍庙的正殿——“正显殿”,这是全庙最宏伟的建筑,占地面积近六百米。殿内建有木结构城隍神龛,神龛全用优质木料套榫,不用一根铁钉。龛内有泥塑贴金城隍坐身一座,高约二丈五尺。神龛两旁,塑有四尊高约两米的文臣武将。神龛与大殿的北墙之间有通道,可从后门通向“五凤楼”。“五凤楼”分两层,楼下为粮库,楼上有花板床、梳妆台、写字桌、太师椅等城隍老爷和城隍奶奶的生活用品及塑像。最后面是具有“八面亭”之称的“怀白亭”,这里是城区的最高点。[1]

文物价值

溧水城隍庙不但在建筑、道教等领域留给了后人无比珍贵的财产,它同时也无形地推动了当地商业、文化的发展。“单说庙宇中那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联和一块块极具参考价值的碑刻,便是溧水区域内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此外,由于城隍庙的兴起,也带动了庙前通济街商业活动的繁华,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通济街一直成为了溧水县城的商业中心,这一格局至今都没有改变。”由于溧水城隍庙历史悠久,关于它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溧水广泛流传,而且内容丰富,再加上与之相关的许多民间文艺活动,以及与城隍庙有关的古代诗文,这完全可视作为溧水一笔丰厚的非遗产物。

重建愿景

随着溧水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该县天生桥、无想寺、傅家边、大金山等一大批旅游景点经逐步打造,业已受到当地市民以及周边群众的青睐,蓬勃发展的溧水旅游业正在为溧水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重建溧水城隍庙,它将给溧水旅游业带来哪些作用呢?

纵观溧水目前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乡镇,而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却没有一个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游客。如果城隍庙能够重建,它势必会成为全县的旅游中心,而由此给其它旅游景点所起的辐射作用将不可估量。城隍庙除将在旅游方面产生巨大作用外,与之配套的商业、文化等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益,在这方面,上海城隍庙和邻县的高淳老街已经做出了榜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