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属(拉丁学名:Ulmus L.),榆科,约4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我国有23种,南北均产之,除产木材外,亦为很好的观赏树或行道树。乔木;芽有多数、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叶2列,互生,有锯齿,羽状脉,基部常偏斜;花小,无花瓣,两性,稀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或花束;萼钟形,宿存,4-9裂;雄蕊与萼片同数;子房1室,无柄或具柄;果为一扁平、圆形或卵形的翅果。

中文名

榆属

亚纲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拉丁学名

Ulmus L.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外文名

yushu

荨麻目Urticales

榆科 Ulmaceae

亚科

榆亚科

榆属

分布区域

北半球的温带

中国植物志

22:335

描述

榆属

乔木,稀灌木;树皮不规则纵裂,粗糙,稀裂成块片或薄片脱落;小枝无刺,有时(常在幼树及萌发枝上)具对生扁平的木栓翅,或具周围膨大而不规则纵裂的木栓层;顶芽早死,枝端萎缩成小距状残存,其下的腋芽代替顶芽,芽鳞覆瓦状,无毛或有毛。叶互生,二列,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羽状脉直或上部分叉,脉端伸入锯齿,上面中脉常凹陷,侧脉微凹或平,下面叶脉隆起,基部多少偏斜,稀近对称,有柄;托叶膜质,早落。花两性,春季先叶开放,稀秋季或冬季开放,常自花芽抽出,在去年生枝(稀当年生枝)的叶腋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短聚伞花序、总状聚伞花序或呈簇生状,或花自混合芽抽出,散生(稀簇生)于新枝基部或近基部的苞片(稀叶)的腋部;花被钟形,稀较长而下部渐窄成管状,或花被上部杯状,下部急缩成管状,4-9浅裂或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裂片等大或不等大,膜质,先端常丝裂,宿存,稀裂片脱落或残存;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而对生,花丝细直,扁平,多少外伸,花药矩圆形,先端微凹,基部近心脏形,中下部着生,外向,2室,纵裂;子房扁平,无柄或有柄,无毛或被毛,1室(稀2室),花柱极短,稀较长而2裂,柱头2, 条形,柱头面被毛,胚珠横生;花梗较花被为短或近等长,稀长达二至数倍,被毛,稀无毛,基部有1枚膜质小苞片,花梗与花被之间有关节;花后数周果即成熟。果为扁平的翅果,圆形、倒卵形、矩圆形或椭圆形,稀梭形,两面及边缘无毛或有毛,或仅果核部分有毛,或两面有疏毛而边缘密生睫毛,或仅边缘有睫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至上部,果翅膜质,稀稍厚,常较果核部分为宽或近等宽,稀较窄,顶端具宿存的柱头及缺口,缺裂(柱头)先端喙状,内缘(柱头面)被毛,稀花柱明显,2裂,柱头细长,基部无子房柄,或具或短或长的子房柄;种子扁或微凸,种皮薄,无胚乳,胚直立,子叶扁平或微凸。

种属分布本

属30余种,产北半球。我国有25种6变种,分布遍及全国,以长江流域以北较多。另引入栽培3种。

生活习性

各种榆树均为喜光树种,根系发达,耐旱力强,不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土壤湿润、深厚、肥沃的立地条件。有些榆树能耐盐硷。

主要用途

各种榆树的木材坚重,硬度适中,力学强度较高,纹理直或斜,结构略粗,有光泽,具花纹,具有韧性强,弯挠性能良好,耐磨损等优点,为上等用材。榆实可食,翅果含油率为20%-40%,以癸酸为主要成分(约占40%-70%),次为辛酸、月桂酸、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是医药和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皮灰褐色,幼时光滑,老干则呈圆片状剥落。冬芽先端不紧贴小枝。叶小、质厚而硬,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短渐尖或钝,基部楔形,不对称,边缘有单锯齿,叶面光滑而有光泽,叶背淡青绿色。花期8-9月,簇生于叶腋。翅果长椭圆形或卵形,先端凹陷,较小,果核位于果翅中间,10月成熟。

园林用途

榔榆新叶嫩绿可人,树皮斑驳可观,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枝叶细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庭园种孤植、丛植,与亭榭、山石配植都很合适。栽作庭荫树、行道树或制作成盆景均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因抗性较强,还可选作厂矿区绿化树种。

繁殖培育

用种子繁殖。10~11月间及时采种,随即播之。或干藏至翌年春播。一般采用宽幅条播,条距25cm,条幅10cm,每亩用种2~2.5kg。1年生苗高30~40cm。用作城市绿化的苗木应培育至2~3m以上才可出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