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牛椋鸟(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进食时发出吱吱声。喜欢开阔而干燥的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多见于热带开阔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中文名

红嘴椋鸟

别名

葡萄胸椋鸟、寒雀

外文名

Vinous-breasted Starling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椋鸟科

动物界

雀形目

脊索动物门

鸟纲

八哥属

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

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同义学名

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亚纲

扇尾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Jerdon, 1862

保护级别

无危

形态特征

红嘴牛椋鸟是体型略大的椋鸟,体长25厘米左右。羽色近灰色。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嘴基黑色;脚褐黄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于河谷耕作区。

生活习性

结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食多在地面找食蚯蚓及其他小型动物。夜群栖。飞行迅速,整群飞行。鸣声低微而单调。当一只受惊起飞,其他则纷纷响应,整群而起。

食性以昆虫为主。鸟胃中有蝗虫、叶甲、金龟子等害虫。

分布范围

原产地: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

引进:新加坡。

游荡:马来西亚。

繁殖方式

繁殖期间成对活动。营巢在树洞、水泥柱上的空洞和人工巢箱中。巢以杂草、残羽等所成,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m。每窝产卵3-5枚,卵淡蓝色。卵重5.5-5.8g,4枚卵平均大小为27.3(26.2-28.5)mm×22.9(22.4-23.4)mm。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才及年代

1红嘴椋鸟指名亚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缅甸和中国南方(云南西南端)。
2红嘴椋鸟中南半岛亚种Sturnus burmannicusleucocephalus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