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颈鹤(拉丁学名:Sarus Crane)是大型涉禽,共分化为3个亚种。后趾小而高位,不能与前三趾对握,因此不能栖息在树上;全身羽毛大致呈浅灰色,成鸟颈部裸露红色的皮肤。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白色而修长的内侧飞羽垂直地覆盖着尾部。嘴灰绿而脚粉红。栖息于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泽湿地及森林边缘。以稻谷及水生植物的根、块茎为食,也取食鱼类和蛙类。7-12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以水生植物茎、叶筑成。每窝产卵2枚,绿色或粉红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点。雌鸟孵卵,雄鸟守卫,孵卵期30天,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云南盈江和西双版纳等地。

中文名

赤颈鹤

体重

约7.3千克

外文名

Sarus Crane

鹤属

赤颈鹤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体征

体形比丹顶鹤略大,但小于白鹤,体长为140-152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

鹤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分布区域

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尼泊尔、东南亚、澳洲昆士兰、中国云南地区

拉丁学名

Antigone antigone

体长

约1.5米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易危

亚种

4亚种个亚种

性情

性胆小而机警

动物界

鹤形目

动物界

赤颈鹤属

赤颈鹤

外形特征

赤颈鹤

赤颈鹤是鹤类中体形较大的,体形比丹顶鹤略大,但小于白鹤,体长为140—152厘米,体重12千克左右。主要的特点是头、喉部和颈上部裸露无羽,皮肤为粗糙颗粒状,颜色为鲜红色,此红色在繁殖期间更显。头顶平滑,呈灰绿色;嘴的基部有一个灰白色的羽斑。眼先有少许黑色的刚毛,颈的基部有时有一个白色的颈环紧邻裸露的上颈部。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淡灰色的尾羽上,其余体羽均为灰色。虹膜橙色,嘴灰色或绿角色,跗蹠和趾肉红色或粉红色。

栖息环境

赤颈鹤为留鸟,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湖边浅滩,以及林缘灌丛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地带。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亦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性胆小而机警。主要以鱼、蛙、虾、蜥蜴、谷粒和水生植物为食,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在水边和原野觅食,尤以清晨和傍晚觅食活动最为频繁。

叫声:响亮而持久的喇叭声,通常成对地日夜于地面或飞行时鸣叫。叫时颈伸直,嘴朝向天空。

分布范围

赤颈鹤分布图

分布于澳大利亚、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

地区灭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

旅鸟:孟加拉国。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一8月,营巢于有稀疏树木或灌丛的开阔平原草地和沼泽地上。巢由枯枝和草构成,每窝产卵2枚,偶见1枚,卵为乳白色,被有褐色斑点。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 名

1.赤颈鹤指名亚种Grus antigone antigone
2.赤颈鹤印支亚种Grus antigone sharpii
3.赤颈鹤澳大利亚亚种Grus antigone gilliae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列为易危,因为它被怀疑遭受了数量的快速下降,这种预计还将继续。湿地生境,猎捕和污染物的影响程度及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都导致该物种下减的结果。

栖息地破坏:自1960年以后,将适宜该种营巢的沼泽湿地开垦为农田,靠近田坝区的低山地带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木和作物,使其丧失了栖息地。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致使该种数量下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 2021年2月1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赤颈鹤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