鲂鱼,中文名叫海鲂、日本海鲂。属海鲂目,海鲂科,海鲂属。俗称月亮鱼、月亮鲳、{竞鱼、镜鲳、马头鲳。鲂鱼产于我国南海、东海与黄海,日本、大西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有分布。鲂鱼是鲤科鳊属的一种动物,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

中文名

鲂鱼

鳊属

分布区域

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

亚科

鲌亚科

鲤科

动物界

鲤形目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辐鳍鱼亚纲

亚目

鲤亚目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形态特征

鲂鱼体扁平,椭圆形,侧扁而高;口大斜向上,下颚突出;体侧中部上方有一黑斑;背鳍棘较细长,棘间鳍膜延长成线状,沿背鳍及臀条的基部各具1行棘状骨板,头似马面。肉白色。近底层鱼类。体型较大,大者长达50厘米以上,生息在100米~800米水深的大陆架斜坡及海沟周围泥沙质地带。冬至春季产卵。 

鳊鱼体高,侧扁,头小,呈菱形,头后背部急剧隆起。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

体形略显方形,它的身体扁平,尤以汉河为多。头小颈短,脊背隆起,腹部宽阔,鳞细,色青白,腹内有脂肪,味道最为肥美。 

三角鲂,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体呈菱形,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头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颌等长,其上盖有坚硬的角质,易脱落。眼侧位,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经级的距离为近。下咽齿3行。鳃耙16-22。侧一鳃54-60。背鳍3,7,起点位于腹鳍基部稍后方,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胸鳍可达腹鳍的基部,腹鳍仅伸至肛门。臀鳍3,24-32,基部长,无硬刺,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鳍深分叉,下叶较上叶稍长。鳔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体呈青灰色,头背面及体背部较深,侧面为灰色,常有浅绿色泽。腹面银灰各鳍呈现灰色。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鲂鱼鳊鱼
外观

分布区域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黑龙江
食性杂食性植食性
鲤科鲤科
鲤形目鲤形目

栖息环境

生态环境

属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的敞水区,杂食性,而以植物为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其次是淡水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鱼主要食物是工苔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绵、丝状绿藻、马来眼子菜、菹草和聚草。个别的也摄食水生昆虫、螺蚬类、虾和小鱼。3冬龄性成熟,5-6月份产卵。冬季不大活动,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

在天然水域中,鲂鱼多见于湖泊,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为中、下层鱼类、冬季喜在深水处越冬。其食性为草食性鱼类,鱼种及成鱼以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为食,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性较广。在水草较丰茂的条件下,鲂鱼生长较快,一般1冬龄体重可达200克,2冬龄能长到50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它具有性情温顺,易起捕,适应性强,疾病少等优点。

资源分布

除西北等高原地区外,我国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食疗价值

鲤科动物三角鲂的肉。鲂鱼又称鳊鱼、平胸鳊,法罗鱼。分布于我国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梁子湖等湖泊中。获得后,去鳃、鳞、内脏,洗净鲜用。性味甘微温。

分类

鲂鱼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最为常见,尤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南非的沿岸海域。鲂鱼体型较长,通常呈红色或粉红色,长着小而硬的鳞片,巨大的刺状鱼鳍看上去就像是鸟的翅膀。鲂鱼长相奇特、丑陋,有一双大大的斜眼,头部也很大,并覆盖着带骨的片状物。鲂鱼的片状鱼肉呈粉红色,味道很鲜美。鲂鱼有几个不同的种类,包括灰鲂、红鲂以及鲂鳞等。 

灰鲂体长可达50厘米,脊背呈灰色并隐隐有些泛红,覆盖着无数的白色小斑点。鲂鱼的栖息地从冰岛和挪威沿岸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灰鲂肉质紧实,味道鲜美。 

红鲂的体长通常在30厘米左右,顾名思义,鱼的身体呈红色。这种鱼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最为常见。由于所含鱼肉较少,因此红鲂常被用来做汤。 

鲂鳞可长至7.5厘米,体重可达395克。鲂鳞生活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肉质精瘦紧实、味道鲜美。

分布范围

除西北等高原地区外,我国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生长繁殖

鱼苗繁殖

鲂鱼

鳊鱼2~3龄可达性成熟,繁殖季节比鲤、鲫鱼稍迟,比家鱼稍早。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温在20~29℃的时节为产卵期。在湖泊中,于水生植物繁盛的场所产卵,受精卵具粘性,附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池塘培育的鳊鱼亲鱼,在繁殖季节,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条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产卵。所以每年开春后,就要将雌雄亲鱼分开培育,届时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产鱼苗。人工繁殖鱼苗,可采取自然产卵或人工催产方法。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好在池塘中经过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从天然水体中捕起选择。鳊鱼的雌雄鉴别比较容易,从鱼种阶段开始,雌鱼胸鳍的第一根鳍条薄而平直,雄鱼的厚则呈“波浪”形弯曲。性成熟后,雄鱼胸鳍的前数根鳍条的背面,尾柄的背、腹侧缘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较小,轻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软。繁殖时可选择成熟好的亲鱼,按计划配组并入产卵池,或先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让其自然产卵授精。由于鳊鱼鱼卵为粘性,可使卵附着在人工设置的等鱼巢上,然后在静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将受精卵脱粘,再进行流水式人工孵化。其繁殖过程和操作方法基本与鲤鱼相同。

武昌鱼近亲繁殖有灭绝危险。武昌鱼人工繁育的推广,在食物、栖息地甚至产卵场上与野生群体形成竞争,导致野生武昌鱼数量减少;另外,人工放养的鱼苗主要由淤泥湖和梁子湖等少数野生个体繁衍而来,并长期近亲繁殖,可能直接导致现有武昌鱼种群遗传多样性贫乏。他们由此认为,我省武昌鱼大多是近亲,使该物种极易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苗种培育

鳊鱼鱼苗细小娇嫩,操作时要细致小心。鱼苗下塘时,水质不宜太肥,出塘计数时不宜过于密集拥挤。鱼苗养成春片鱼种,常采用分级饲养法。

鱼苗孵出2~3天后,才逐渐脱离鱼巢自由活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因此当鱼苗下池后,要每天适量施肥。脱粘孵化的鱼苗,亩放12~15万尾为宜。当鱼苗开口摄食时,最好先喂1~2次熟蛋黄,再喂几天黄豆浆,以后依水质肥瘦和鱼苗生长情况而决定施肥量。经15~20天饲养,鱼苗可长到2~3厘米,这时再分池饲养。

第二次分池疏养,亩放4~5万尾火片鱼种,培育以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为主,同时可隔日投喂豆饼浆,还要加喂些瓢莎、小浮萍等植物饲料。经一个月左右时间,可养成4~5厘米规格的夏花,成活率可达80%左右。由夏花养成冬片鱼种,即第三级饲养。其方法与培育草鱼基本相同。池水的透明度一般保持在3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00~7000尾,再搭配养10~20%的鲢、鳙和青鱼夏花。也可以在主养鲢、鳙鱼种池内搭配放养10~20%的团头鲂。下塘初期,喂瓢莎、小浮萍和豆饼浆等,以后喂紫背浮萍、轮叶黑藻或切碎的新鲜旱草等。入冬时,一般可长到12~15厘米,成活率可达90%以上。第二年养成鱼。[1]

成鱼饲养

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或混养,有在水草较丰茂的湖库水面粗养,有利用网箱进行集约式养殖。主养鳊鱼,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亩可放冬片鱼种600~800尾,配养鲢、鳙鱼种200~300尾,饲养一年团头鲂个体可达500克左右。它的生长速度在三龄以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鳊鱼的食性和草鱼相似,所以能经济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同时也能摄食人工饲料,促进成鱼的生长。武汉市试验池塘主养鳊鱼,效果很好,其方法为:亩放尾重40克的鳊鱼越冬鱼种1220尾,配养尾重50克的白鲢鱼种200尾,尾重60克花鲢鱼种30尾,还适当放些高背鲫鱼种,使用“正大”083号饲料,饵料素数为1.8,投喂时用手撒均匀。平时注意水质管理,防止水质变坏和泛塘,昼夜池水中溶氧不低于2毫克/升。年终获得每亩500千克的产量,其中鳊鱼350千克,平均尾重为0.35千克。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鲂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22千卡
蛋白质19.6g
脂肪4.2g
胆固醇55mg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