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1915年5月6日—1985年10月10日),生于威斯康辛,开始他的舞台演员生涯,之后开始了他的电台生涯,创作了他令人难忘的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在电影中,他在《公民凯恩》和《辉煌的安伯森》等作品中留下了他不可磨灭的艺术印记。是美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1985年10月10日,因心脏病死于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代表作有《公民凯恩》《第三人》《历劫佳人》等。

中文名

奥逊·威尔斯

外文名

Orson Welles

别名

O.W. Jeeves

性别

出生日期

1915-05-06

去世日期

1985-10-10

身高

187 cm

星座

金牛座

民族

美利坚民族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威斯康辛州

职业

演员

代表作品

公民凯恩

主要成就

第39届金球奖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早年经历

广播电台工作

奥森·威尔斯是一个富裕之家的次子,他父亲Richard Head Welles是有所成就的发明家,母亲BeatriceIves是钢琴师。威尔斯在这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长大,十八个月的时候,就有心理学家宣称这是个天才,母亲教他读莎士比亚作品,从小又练习绘画、钢琴和小提琴。他还从父亲的公司里学会了魔术杂耍的本领。威尔斯6岁那年,父母离婚,他随母亲迁往芝加哥,1924年,母亲去世。威尔斯的父亲后来成为一个酒鬼,带着他周游列国,所到之地包括中国的上海。父亲于1930年去世,那年威尔斯15岁,他对父亲始终怀有一份愧疚感,认为自己无视他的存在,背叛了他,这一直伴随着他一生。之后,Maurice Bernstein成为威尔斯的监护人。

中学时代的威尔斯受到校长Roger Hill的器重和影响,是在那段时期,他开始创作、执导舞台剧。不过威尔斯叛逆的个性使他拒绝了监护人送他入大学深造的计划,他带着父亲留下的小笔遗产,只身前往爱尔兰,立志想做流浪画家。在爱尔兰他结识了一个女子,他们曾商量给将来的孩子取名“Rosebud”,不过这段恋情很快无疾而终。威尔斯去往都柏林,1931年,威尔斯进入在柏林GateTheatre剧团担任舞台剧演员。后转赴西班牙,这次想做一个惊悚小说作家,可却阴差阳错成了斗牛士。

演艺经历

演艺初期

奥逊·威尔斯[美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1934,自编自导短片《时代之心》。1938年,自编自导喜剧短片《约翰逊的信》。

1941年9月5日,自编自导剧情片《公民凯恩》在美国上映。

1943年2月12日,自编自导剧情片《长夜漫漫路迢迢》在美国上映。

1946年5月25日,自编自导犯罪片《陌生人》在美国上映。

1947年12月24日,自编自导剧情片《上海小姐》在法国上映。

1948年10月1日,自编自导剧情片《麦克白》美国上映。

1949年8月19日,自编自导剧情片《黑魔王》美国上映

1952年5月10日,自编自导剧情片《奥赛罗》法国上映

1955年,自编自导剧情片《排演白鲸记》。

1955年8月11日,自编自导剧情犯罪片《阿卡汀先生》在英国上映。

1958年,自编自导剧情片《吉娜的画像》。

1958年4月23日,自编自导犯罪剧情片《历劫佳人》在美国上映。

1960年1月22日,执导剧情片《大卫和歌利亚》意大利上映。

1967年6月2日,执导剧情片《一去不返》芬兰上映。

1962年12月21日,自编自导剧情片《审判》法国上映。

1965年12月22日,自编自导剧情片《午夜钟声》在西班牙上映。

1968年5月24日,自编自导剧情片《不朽的故事》法国上映。

1969年3月4日,执导犯罪喜剧片《南方之星》法国上映。

1969年,自编自导剧情片《威尼斯商人》。

1970年,自编自导的剧情短片《黄金蜜月》瑞士上映;同年,自编自导剧情片《深水》。

1971年,自编自导剧情片《伦敦》。

1972年,自编自导剧情片《唐·吉坷德》西班牙上映。

1978年7月10日,拍摄纪录片《Filming 'Othello'》西德上映。

结束了欧洲游历,威尔斯回到美国,他很快就真的打入了百老汇,他甚至参加了Katherine Cornell公司的全国巡演,他的快速窜红吸引了制作人约翰·豪斯曼的注意。

1934年,威尔斯又涉足了广播剧,结识了一大帮后来水星剧团(Mercury Theater)的伙伴。这一年,威尔斯与社交名媛、女演员Virginia Nicholson结婚,后育有一女。也在这年,威尔斯和妻子一起拍了部8分钟的短片The Hearts of Age。

1936年,作为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联邦剧场计划让一些失业已久的剧场工作者找到了工作,威尔斯受雇于约翰·豪斯曼,最早的一出戏是个扶助黑人的计划,威尔斯面对几乎全套的黑人阵容,于是排了一出《麦克白》。这出戏大获成功并进行了全国巡回上演。这个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美国黑人舞台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岁的威尔斯被戏剧圈内捧为天才。《麦克白》的大获成功之后,威尔斯陆续排演了《浮士德》和讽刺剧Horse Eats Hat。

1937年,威尔斯导演了另一出非常成功的戏,Marc Blitzstein的工人题材戏The Cradle Will Rock,出于对左派势力的担忧,政府百般阻挠这部戏的上演,但威尔斯和豪斯曼克服重重困难,再一次获得轰动。

1937年的夏天,22岁的威尔斯和35岁的约翰·豪斯曼在纽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水星剧团。他们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些杰出的人才,包括阿涅丝·穆尔黑德、约瑟夫·科顿、乔治·库勒里斯、Ray Collins、Frank Readick、Everett Sloane、Eustace Wyatt、Erskine Sanford、伯纳德·赫曼等,其中许多人,后来为威尔斯工作多年,成为他可靠的班底。

水星剧团的第一部戏是莎士比亚作品《裘力斯·凯撒》,威尔斯加入了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讽刺和影射,上演后大获成功。同时,威尔斯在电台也十分活跃,起先是广播剧演员,后来陆续担任制作人和导演。他在CBS的广播剧中扮演过哈姆雷特。他的广播剧作品还有《悲惨世界》。

1938年,根据H.G.威尔斯的原作演出广播剧《宇宙的战争》。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那部自《世界大战:火星人进攻地球》的著名广播剧。1938年10月30日晚8点,广播员以新闻记者的方式,使用戏剧纪录片的手法,模仿现场报道的口吻向听众播报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杀人类,国民警卫队统统被火星人部队歼灭,总统已经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

好莱坞时期

奥逊·威尔斯

广播剧《世界大战》为威尔斯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雷电华(RKO)给了他一纸无比优厚的合约,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终剪辑权。

威尔斯打算改编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作为开端,他甚至设计好了主人公的主观视点贯穿整个冒险之旅,但在预算做出来后,雷电华公司开始冷静下来,拒绝了威尔斯这个必然耗资巨大的要求。然后威尔斯提议拍Nicholas Blake的反法西斯小说The Smiler with the Knife,同样没有通过,据威尔斯说,是因为公司高层对他选定的女一号露西尔·鲍尔没有信心。

由于一直无法找到能令各方满意的题材,威尔斯很担心雷电华会对他信心动摇,他抓紧时间,和编剧曼凯维支(此前为威尔斯写过广播剧The Campbell Playhouse)酝酿出一个故事,开始命名为《约翰·Q》,后来改叫《美国人》,雷电华的老板乔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凯恩》。

曼凯维支的创意来自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他的情妇玛丽恩·戴维斯和赫斯特是好朋友,当然主角也有部分Robert McCormick和Joseph Pulitzer的影子。威尔斯的主意是从多个人的角度,来分别展现主角的不同侧面,他驱使曼凯维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下剧本,豪斯曼在剧本完成过程中也有一定功劳。威尔斯在曼凯维支剧本基础上至少加了三场戏,又大改一通,主角凯恩的童年部分是来自威尔斯的自身经历。在奥斯卡奖上,尽管《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不过最终仅揽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1944年,威尔斯执导了一出新的广播剧。1945年,和克劳黛·考尔白出演悲情片Tomorrow Is Forever。尽管不愿有人请他做导演,但他作为一个优秀演员的名声却在好莱坞得到了认可。期间,除了继续广播剧的工作,他还为《纽约邮报》撰写谈政治与好莱坞的专栏。

威尔斯在二战结束后执导了一部有关追捕纳粹战犯的黑色惊悚片《陌生人》(The Stranger)。按照他的原意,是让老搭档阿涅丝·穆尔黑德出演FBI特工的角色,而制片方断然拒绝,他们找来华纳兄弟公司专演黑帮片的老牌奸角爱德华·罗宾逊取而代之。

奥逊·威尔斯

1944年《千真万确》(于拉丁美洲,彩色片,未完成);《简爱》。1946年出演电影《陌生人》。

1947年威尔斯为哥伦比亚公司拍摄《上海小姐》并担任该片的编剧。这部电影由威尔斯和他当时的妻子丽塔·海华丝联合主演。威尔斯剪短海华丝的头发并漂成白色,这引起各方很大的争论。《上海小姐》总算拍成,而哈里·科恩又担心这部片子会毁掉他的明星,决定将其暂时冷藏,最后推迟发行一年。

1948年,威尔斯终于说服Republic Pictures让他执导低成本电影《麦克白》,并担任该片的编剧。这次他应制片厂要求剪掉了20分钟,但票房依然失败。

欧洲时期

1947年,灰心失意的威尔斯离开美国,表面的说法是他为了选择自由,但根据后来确凿无疑的证据显示,在赫斯特阵营的长年鼓噪渲染下,FBI相信他是共产主义者,于是对他展开调查,威尔斯已被列入好莱坞的黑名单,这或许是他离开美国的主要原因。

到意大利拍摄《奥塞罗》,相比前作,首先此片由威尔斯的水星公司独家制作,无疑导演将自主权牢牢抓在手里;另外,《奥塞罗》拍摄周期足足达到三年,显然是呕心沥血之作。这一时期,威尔斯的电影生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了不受大制片厂的制约,他不停地接拍其它导演的影片,赚取片酬以供拍摄自己的电影。此后三十年,都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处境。在《奥塞罗》拍摄期间,他演了四部电影,最杰出的是卡罗尔·里德执导的《第三人》(1949年)被英国电影学院评为英国影史百大佳片第一。威尔斯在片中亮相不多,但极为惊艳,尤其是那段亲自编写的关于博尔吉亚家族与布谷鸟钟的台词脍炙人口。

奥逊·威尔斯

《奥塞罗》明显比《麦克白》更加成功,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受欢迎,获得 最高奖,但直到1955年才在美国上映。在之后的电影生涯里,威尔斯未停止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筹划改编他最喜爱的小说《唐吉诃德》,直到七十年代才动工拍摄,但一直没有真正完成。

1950年,威尔斯在英国找工作,在《第三人》催生的Harry Lime广播剧大获成功后,他陆续制作了几个系列的广播剧。

1953年威尔斯短暂回到美国主持CBS的电视节目,期间国税局专员对他进行寸步不离的监视,威尔斯在节目结束后再赴英国。

下一次导演的机会于1955年来到,影片Mr.Arkadin的制片人是威尔斯在政治上的导师Louis Dolivet。此片拍摄的足迹遍及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这部影片后来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年,威尔斯为BBC电视台导演了两套电视剧集。

重回好莱坞

奥逊·威尔斯

1956年,威尔斯回到好莱坞,主持了一些电视和广播节目。这次他在美国呆了三年。在威尔斯重回美国的三年间,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历劫佳人》。

1957年,威尔斯刚好为环球公司拍好一部名为《影中人》的惊悚片,他重写了剧本中关于自己角色的场景,令公司大感满意,决定与他继续合作,但谁也不会认为他还适合坐到导演的椅子上,因为此前一次次惨重的票房失败早已给好莱坞留下了恶劣的印象。同年摄制电视片《堂吉诃德》。

新片暂定名为《邪恶勋章》,男一号是大明星查尔顿·赫斯顿,令赫斯顿愉快地接下这个角色的原因是出于一个误会,他以为威尔斯会执导这部新片,孰料并非如此,于是他建议,干脆让威尔斯来导演算了。此时环球公司高层中赏识威尔斯的人起了作用,威尔斯顺利得到了这个机会。

1958年担任电影《邪恶的接触》的编剧。《历劫佳人》之后,威尔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出演了几部影片,有The Long,Hot Summer(1958)、Compulsion(1959年),他显然对回到好莱坞的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决意重回欧洲。

再赴欧洲

回到欧洲后,威尔斯断断续续在继续《唐吉诃德》的拍摄工作。1959年,他在意大利和香港演了两部电影。

1960年,他在法国和南斯拉夫又演了两部电影,同时他回到当初呆过的都柏林GateTheatre,排了一出舞台剧。这部舞台剧将莎士比亚的五部历史剧融为一体,为的是将焦点对准本来的配角,现在的主角——福斯塔夫,这并不是威尔斯第一次想这么做。1939年,威尔斯已经写好了《五个国王》的剧本,将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冶为一炉。但当时失败了,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搁置,成了他的心结。此次重新命名为《午夜钟声》在爱尔兰登台上演。

同时,他终于完成了《唐吉诃德》的前期拍摄,但后期却一做几十年,到他去世也没有真正完成。1992年,西班牙导演JessFranco根据威尔斯留下的部分底片剪出了一个版本上映,并没得到好评。

1961年,威尔斯为意大利电视台导演了一部电视剧。1962年,威尔斯改编了卡夫卡的《审判》,此片辗转拍摄于欧洲各国,由安东尼·珀金斯主演。那段时期,他认识了女演员OjaKodar。1965年,威尔斯终于把《午夜钟声》搬上银幕,他亲自饰演的福斯塔夫极为成功。当年50岁的他,尚未中年发福,须得将衣服垫厚并化老妆才能接近福斯塔夫的形象。二十多年后,威尔斯无须任何乔装便活脱脱一个福斯塔夫。

1966年,威尔斯为法国电视台导演了电视片TheImmortalStory,后来在法国的电影院也上映过,颇受欢迎。时隔四年,威尔斯与OjaKodar重逢,两人在生活上和电影上就再也没有分开。

威尔斯并非没有遇到令事业起死回生的机会,科波拉和派拉蒙在替《教父》中的维托选角时,也曾考虑过威尔斯。他的年龄、体态、嗓音、演技无疑是上上之选,但科波拉经过反复权衡之后,仍选择了马龙·白兰度,结果起死回生的人就成了白兰度。

生活照

几年后,威尔斯又获邀为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中的黑武士配音,这次,却是他主动拒绝了。还有次机会,科波拉筹拍《现代启示录》,本来库尔兹上校角色非他莫属。科波拉起初属意威尔斯饰演库尔兹上校,但最后又一次选定曾合作过的马龙·白 兰度,令威尔斯再度与黑暗魔王的角色失之交臂。

在威尔斯潦倒的晚年里,新好莱坞的后起之秀们仍对前辈给予极高尊重。他在迈克·尼科尔斯《第22条军规》(Catch·22)中出演准将,并结识了新锐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为忘年之交,博格丹诺维奇此后更成为威尔斯的代言人。威尔斯终身未写自传,但他和彼得·博格丹诺维奇曾进行长时间的对谈,后来出版的《我是奥森·威尔斯》(ThisisOrsonWelles)是了解威尔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1966年:《福斯塔夫》(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改编)

1968年:《一个永垂不朽的故事》(主要演员:让·莫罗,奥逊·威尔斯等)。

1968年:《航行推算》(未完成)。

1969年威尔斯授权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一座电影院——奥逊·威尔斯电影院,直到1986年。

晚年时期

奥逊·威尔斯

因为一直收到美国电视台和制片厂的邀约,加上欧洲的小报不放过他和OjaKodar的私人关系,威尔斯毅然放弃了《唐吉诃德》的剪辑,于1970年回到美国。

他不再为大制片厂工作,只是参与一些小投资的电影和电视拍摄,他还发现自己成了脱口秀的红人,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经历集中在完成TheOtherSideoftheWind的摄制,一共花了六年,但最终也未完成。许多曾帮助过他的前辈、晚辈一起出现,在其中,影片讲述年老失势的导演拍片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不过是威尔斯自身经历的再现。为这部影片,威尔斯自己掏了1百万美元,又从一家巴黎的伊朗公司筹到1百万美元,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当时伊朗国王的妻弟MedhiBoushehri,在拍摄过程中,一个西班牙投资人卷走了约25万美元并消失。伊朗公司答应补上资金缺口,但也因此得到了影片80%的版权,他们最终拒绝威尔斯剪辑影片。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爆发了革命,国王下台,影片的拷贝落入新政府手中,这部电影从此离开了威尔斯。1971年,他导演了一个较短的版本的MobyDick,最后没有完成。同年,AMPAS授予他荣誉奖。威尔斯假装不在洛杉矶,请JohnHuston代领。

1973年,威尔斯完成FforFake。1975年,刚成立几年的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他在典礼上放映了两段即将完成的TheOtherSideoftheWind。

1979年,威尔斯拍了关于摄制Othello一片的谈话纪录片FilmingOthello。这是为西德的电视台拍的,后来也在影院上映过。

晚年的威尔斯除了在电视节目中露面外,他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拍手中写好的大量剧本。此外,他也在洛杉矶的几所电影学校讲课。

1985年10月10日,威尔斯死于心脏病。虽然他生前曾表示不愿火化,但在妻女的主持下,遗体还是被火化,骨灰最终埋葬在西班牙一位朋友家中的枯井里。

人物评价

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后来完全靠自己演戏挣的钱来拍片,但是他随心所欲,情绪好就拍,情绪坏就歇,一部影片往往一拖再拖,害得其他演员只好撤走,所以他影片中的女主角经常在影片中途神秘消失,令观众感到既费解又恐怖。而他在惹恼那些青睐他的电影公司投资人时也是天赋异禀,有人说,威尔斯一旦对这个电影失去兴趣,他就会索性一走了之,留下投资人在那干瞪眼。(演员西蒙·卡洛评)

奥逊·威尔斯是20世纪美国的文艺复兴人士,是只存在于圣杯之中的艺术家。(影评家安德烈·巴赞评)

奥逊·威尔斯是我遇见过的最接近上帝的人。(导演罗伯特·怀斯评)

奥逊·威尔斯是一位天才,还是一位大师级的魔术师。[3](《中国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