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战略是对国防建设和运用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取决于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最终体现国家利益。国防战略的优劣直接关系国防建设的发展,乃至战争胜负、国家存亡、民族兴衰。

中文名

国防战略

提出者

彭德怀

所属国家

中国

地位

优劣直接关系国防建设的发展,乃至战争胜负、国家存亡、民族兴衰。

主要内容

攻势防御

取决于

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

最终体现

国家利益

简介

实现国防目标的总体构想

内容

我国的国防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彭德怀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作的《关于保卫祖国和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1977年叶剑英代表中央军委所作的《抓纲治军、准备打仗》的报告中,重申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根据形势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许多事情都不好办。”1980年在军委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邓小平再次提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用‘积极防御’四个字。”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精辟的阐述,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邓小平根据新的现实环境下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发展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精神。他在1978年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在1980年的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更加明确地指出:“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揭示了积极防御的本质。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斗争实践中,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始终贯穿着自卫战争、后发制人;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靠人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立足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以及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决定我们仍然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实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辩证统一,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军事战略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中国国防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新中国来说,国家的根本利益就在于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就在于实现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新中国的国家大战略就是国家的这一根本利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50年来,新中国的国防战略以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原则,坚持从国家大战略的高度来运筹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行动。因此,新中国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行动,始终立足于维护我国周边和平与世界和平,赢得和慑止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这一立足点出发,新中国的国防战略坚持了以下重要原则:(1)服务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对外基本政策。(2)着眼于创造相对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3)推动国际战略格局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判断,是确立中国国防战略的一个基本依据。依据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所作出的认识和判断,我国曾几次进行战略调整。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据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将迎来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形势,开始大规模裁减军队,并提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诸军兵种兼有的现代化军队的奋斗目标。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我军建设由战时向平时的转变受到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我军从调整体制编制、改革军事制度、改善武器装备、加强正规化训练等方面入手,全面展开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60年代后,鉴于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趋于紧张,国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侵略威胁、战争挑衅和军事压力,我国对战争危险做出了严峻估计,全面加强战备工作。随之,军队建设也逐步转到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队工作的重心也转移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上来,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际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决定军队建设从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即充分利用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为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好长期准备。这是我军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对我军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略调整,是一种关乎全局的指导方针的调整。新中国国防战略50年走过的历程表明,适时地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对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而违背客观实际情况的战略调整,则会对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问题,是对战争危险的判断问题。科学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恰当判断战争危险,是实施正确战略调整的必要前提条件。在未来的国防建设中,我们仍然应该把握这一关键,以赢得克敌制胜的战略制高点。

依据

人民战争思想的战略指导与有效制敌的“杀手锏”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党、我军赖以战胜国内外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仅规定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基本军事路线,而且规定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基本战略战术原则。中国的国防战略始终是以人民战争思想为依据的。1958年,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如果竟敢发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那时我们就将实现全民皆兵,民兵就将配合人民解放军,并且随时补充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侵略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他还说:“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我们不会去侵略人家。敌人要打进来,中国的‘三结合’就会叫敌人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江泽民也强调指出:“要保卫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应始终坚持人民战争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这些阐述,申明了中国国防战略所奉行的总体性原则:用人民战争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用人民战争震慑企图对我发动战争的侵略者。

50年来,人民战争思想不仅在赢得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根本指导作用,而且在国防建设中也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在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大力建设能够有效开展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体制,不断加强民兵和预备役建设。经过50年努力,新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强大的民兵和预备役力量。这是新中国赢得和遏制战争的强大因素,也是新中国的真正优势之所在。面对有着人民战争深厚基础和随时准备实行人民战争的人民共和国,任何敌人都不能不有所顾忌。这就是说,人民战争不仅是我们赢得反侵略战争的强有力的手段,也是我们遏制侵略战争的强有力手段。

新中国的军事战略指导从来都把争取胜利的立足点,放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全体官兵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依靠现有装备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上面,从来都不相信一两件新式武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我们也深知武器装备的优势是赢得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因素。在核时代掌握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核武器对于保障国家主权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对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威慑的必要手段,也是在军事力量不对称形势下寻求和确立力量“对称点”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15年后,中国人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尔后又很快研制成功了中远程导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实践证明,掌握了核导弹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新中国慑止战争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个经验时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全面赶超发达国家还有待时日,但是,为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有一批能有效制敌的“杀手锏”。否则,像中国这样一个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社会主义大国,就很难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安全。

坚持自卫立场后发制人把握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向全球伸手。但同时,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损害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惧怕任何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战争。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军事战略指导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发制人。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的作战是自卫性质的,是在敌人向我打“第一枪”后的还击作战。当然,战略上的防御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战役战斗上也是防御的。我们的自卫还击作战,是防御与进攻相统一,威慑与制胜相统一。这一原则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方面要掌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而且更在政治方面保证了我们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赢得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历史

历史已经证明,新中国是认真贯彻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发制人这一原则的。例如,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争,就是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一场战争。新中国把这个推翻了殖民主义统治、积极倡导不结盟政策的印巴次大陆国家视为友好国家,致力于发展中印友好关系。但是,印度却对我领土怀有觊觎之心。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它便出兵占领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和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大片中国领土,同时占领中印边界中段和西段大片有争议地区。1959年印度尼赫鲁政府在积极支持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的同时,公然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并挑起边界武装冲突。中国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印度的无理要求,但还是努力维护中印友好关系。印度却把中国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于1962年10月公然下令向中国发动全线进攻。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不得不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曾说:印度整了我们3年。从1959年开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有4个年头了,我们才还手。在这4个年头的时间里,中国在军事战略指导上始终服从国家捍卫主权和安全的政治需要,始终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和忍让,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样做,当然不能感化被扩张野心冲昏了头脑的印度当局,但却使国际社会看清了我诚心诚意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维护和平的立场,和印度肆意扩大事态、破坏边境安宁的真面貌,从而使我在政治上、道义上占据了完全的主动,争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今天,拥有强大国防的中国已不再是昔日任人欺凌和宰割的中国,帝国主义者可以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再复返。21世纪的曙光正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人类即将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可以预言,在新世纪里,人类将为自己创造更加辉煌和美好的未来。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会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继续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包括战争在内的种种灾难,军事力量依然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因素,正确的国防战略依然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中国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的敌视,会受到它们政治与军事兼施的遏制与威胁。因此,中国在为实现强国理想而继续奋斗的道路上,还必须对侵略战争保持高度的警惕,还必须巩固我们的国防,做好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充分准备。(转自海南医学院武装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