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为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中文名

肠套叠

外文名

intussusception

症状表现

腹痛、呕吐、便血、腹部包块等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或外科、儿科

显状部位

腹部

原因

多因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所致

多发人群

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

传染性

病因

  • 根据病因肠套叠可以分为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与回盲部生理结构、肠蠕动的节律紊乱有关;继发性肠套叠与肠道疾病、腹部外伤等因素有关。
原发性肠套叠
  • 多见于婴幼儿。
  • 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容易发生肠套叠。
  • 肠蠕动正常节律紊乱时,可引发肠套叠。以下情况易引起肠蠕动节律失调:
    • 添加辅食种类过多,婴儿还不能适应新的食物,可能出现食物过敏、腹泻,易诱发肠套叠。
    • 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上呼吸道和肠胃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而导致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
  • 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 肠道肿瘤、炎症、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等疾病,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诱发肠套叠。
  • 腹部创伤或手术后,可能导致肠壁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

症状

  • 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腹部肿块。
腹痛
  • 突发的剧烈腹痛
  • 持续几分钟
  • 间隔15~30分钟再次发作
  • 患儿可以表现为反复的哭闹不止
便血
  • 果酱样黏液便
腹部肿块
  • 腊肠形
  • 光滑
  • 可活动
  • 有压痛

临床表现

1.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2.典型表现

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

3.成人肠套叠

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是肠息肉和肿瘤)。

检查

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套叠处受阻,阻端钡剂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查体可以初步诊断肠套叠,通过钡剂灌肠X线检查、超声检查及CT等检查可以确诊。
  • 体格检查
    • 医生会通过触摸腹部,判断腹痛部位,有无腹部肿块及肿块位置、大小,初步了解病情。
  • 钡剂灌肠X线检查
    • 钡剂灌肠X线检查对诊断肠套叠有较高的价值。通过观察有无充盈缺损、肠套叠特征样改变,可帮助诊断疾病,确定病变部位。
  • 超声检查
    • 超声检查可以发现病变部位,准确率高而且无损伤,排除肠道其他疾病。
  • CT检查
    • 成人肠套叠可以通过CT获得特异性征象而确诊,同时通过断层影像进一步了解肠套叠原因、病情等。小儿患者在灌肠失败或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病变情况下也可以作CT检查。

诊断

有腹痛、呕吐、便血等表现,体格检查发现腹部肿块。

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钡剂在套叠处受阻,阻端钡剂呈“杯口状”,甚至呈“弹簧”状阴影。

行腹部CT检查,套叠处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靶环征”“彗星尾征”或“肾型征”。

1.急性出血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发病急骤,开始以腹痛为主,多在脐周或遍及全腹,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往往有寒战、发热。多伴腹泻,80%的病人有血便,呈血水样或果酱样,有时为紫黑色血便。60%的病人有恶心、呕吐。约1/4的病人病情较严重,可伴有中毒性休克。体检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肌紧张及压痛,肠鸣音一般减弱。有时可触及伴压痛的包块。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见小肠扩张、充气并有液平,肠间隙增宽显示腹腔内有积液。

2.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腹痛

成人肠套叠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多呈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较轻,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发作。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腹痛如慢性阑尾炎等相鉴别。

肠套叠区别

  • 如果出现腹痛、呕吐、便血等不适,也可能是急性出血性肠炎、慢性阑尾炎等疾病,仅根据这些症状,不易与肠套叠进行区分。
  •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不必太过惊慌,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治疗

1.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可应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法复位。但怀疑有肠坏死者禁忌使用。

2.灌肠法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或为继发性肠套叠者可行手术疗法。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探查情况决定。无肠坏死者行手术复位;有困难时切开外鞘颈部使之复位,然后修补肠壁;已有坏死或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可行肠切除吻合术或造瘘术。

空气钡剂灌肠复位
  • 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是治疗肠套叠的首选方法,早期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
手术治疗
  • 如果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失败,肠套叠超过48小时,或者医生怀疑有肠坏死,医生可能采用手术治疗。
  • 常用手术为肠段切除吻合术。

危害

  • 如果成人患有肠套叠,往往腹痛难忍,反复发作,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 如果婴幼儿患有肠套叠,可出现哭闹不止,呕吐,拒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可能发生肠管坏死、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后的效果怎样

  • 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恢复良好。对于未及时得到治疗,患者出现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时,治疗难度增大,病死率显著提高。

预防

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3.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4.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

5.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2.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肠套叠,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偶见乙状结肠套入直肠)等,其中以回肠套盲肠,即回盲型最常见;小肠套小肠即小肠型较少见;结肠套结肠或称结肠型很少见。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