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经典代表作: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卸甲民谣、秧歌号子、我的家乡在高邮、回家乡

高邮民歌共在上海世博会、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957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春节联欢晚会、央视七套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荣获城市类最佳城市歌曲奖、中国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京杭大运河(江苏)文艺艺术节、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2012央视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系列节目上亮相、展演和演出。

2007年10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和广西、云南、新疆等民歌重镇相比,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民歌似乎鲜为人知。

2008年6月7日高邮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6月6日,应上海世博会江苏省组委会邀请,参加世博会江苏省馆活动周的集中排练。组委会已基本确定高邮民歌数鸭蛋为6月13日至6月17日世博会江苏省馆活动周展演节目。高邮民歌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光彩。

中文名

高邮民歌

外文名

Gaoyou folk songs

乐曲类型

传统音乐

保护单位

高邮市文化馆

申报地区

江苏省高邮市

非遗编号

Ⅱ-75

非遗级别

国家级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历史沿革

高邮民歌在2007年3月24日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2008年1月17日被列为第一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8日被入选第一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高邮连续举办了31届赛歌会,已收集、整理出的高邮民歌接600首。

高邮民歌

已经收录词曲完整的民歌达272首,曲调有40多种。

原生态民歌

横泾原生态民歌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一部分。是高邮市横泾镇地区著名的传统民俗民间歌曲。横泾原生态民歌自2005年在央视七套《远去的歌声》播出后,声名鹊起。横泾原生态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情歌,大都以时令和月份排序娓娓道来,用歌声表情,用歌词达意,既释放情怀、沟通感情,又消除疲劳、娱乐听者。

历史渊源

早在7000多年前,高邮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耕耘劳作,栽秧种稻,打鱼狩猎,驯养禽兽。可以说,哪里有生民聚居,哪里就有劳动,哪里就有原始歌谣。因此,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几千年来,高邮民歌通过群众口口相传,世代沿袭的形式流传至今,不少民歌家喻户晓、享誉国内。2008年6月14日,高邮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资料考证,流行于高邮的“散鲜花调”就是苏中地区古代民间“驱傩”时祭祀歌谣的一种,被称为“乡人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高邮籍大词人秦少游、散曲大家王磐等文化人不仅从民歌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由于他们的词曲被广泛传唱,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民歌的再创作。另外,曾在高邮担任驿丞的蒲松龄等文化名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丰富了高邮民歌的内涵,提升了高邮民歌的品位。高邮张家庄的栽秧号子《西凉月》(一见姐姐苦凄凄),歌词就是从明代冯梦龙《挂枝儿》中衍化出来的。在“蒲松龄俚曲”中,还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桨》、《叠断桥》与仍在高邮流行的民歌同名。因此,高邮及其周边地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歌创作的一块沃土。其实,江苏向来是中国重要的“歌乡”,如《茉莉花》就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

江苏的文化特征是“吴韵汉风”,与此相对应,在民歌上体现为苏南的吴歌和苏北的楚歌,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吴歌的范围包括苏锡常和南京高淳,而以苏州为“第一高地”,其主要特征是“嗲”。楚歌的范围是江苏北部地区,风格粗犷。处在吴歌和楚歌交融地带的以高邮为中心的苏中里下河地区,包括宝应、兴化,辐射江都、仪征这一南北交会、以下江官话为方言的江淮地域,历史上南北文化对流,新鲜的民歌元素不断聚集补充,逐渐演变为空前繁荣的“歌乡”。

艺术特色

水孕高邮

高邮民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蕴含着水的灵秀,大俗又大雅,这种特色源自于高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的文化底蕴。高邮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全市面积1960多平方公里,人口83万。秦代此地筑高台、设驿亭,故名秦邮。自汉建县以来,素有“秦邮汉郡,苏中要邑”之称。

水,是高邮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河湖塘渠星罗棋布,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36湖合成,780平方公里。运河的水催生了运河民歌、民俗与运河文化、运河经济一系列的繁华、辉煌和不断的发展。而很多带有水的特点的高邮湖的民歌以及故事、传说、笑话、号子、习俗等等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民歌:《数鸭蛋》、《养女莫把渔船上》,《拔根芦柴花》(现在是江都民歌);号子如:《拉纤号子》、《栽秧号子》、《水车号子》;故事如:《渔家夫妻圈圈子》、《渔到冬天处处肥》,《蚂蝗为什么要吸血》;传说如:《耿七公的传说》、《码头庄》、《金灯村的故事》;笑话如:《买竹篙子》、《公牛过小牛》、《雷打掺水人》;习俗如:吃穿住行、红白喜事、神鬼风水等等。

基于优厚的文化背景,高邮有很多的名人:尧,孙觉,秦观,贾国维,王氏父子(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汪曾祺……其中较为著名的属秦观、汪曾祺与王氏父子。

高邮籍作家汪曾祺所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也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早期秦观词有写高邮之景的。如《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倘佯。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苔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岗,正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词虽然不是用高邮方言写成,但词句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民歌风格十分明显。

再如王磐的《朝天子 咏喇叭》,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陆游、文天祥、唐伯虎、严嵩、徐渭、蒲松龄、刘墉、林则徐、龚自珍、郑板桥等都有诗文流传于民间。这些文人使民歌小曲得到了升华和普及。

乡音风情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以此类推的话,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高邮民歌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她独特浓郁的地方色彩。仅凭歌词中方言和地名的运用,一听就知是高邮民歌。

先看方言的运用。俗话说“乡音难改”,又说“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 “淮上风情,淮下俚曲”。高邮的乡风熏人,方言纯朴,每当农忙时节,农民演唱的民歌就喷薄而出,田鼓喧阗,俗曲流布,如河川决堤,蔚成大观:“官道行旅抬眼望,三千歌女是农妇。”

高邮民歌中高邮话(高邮方言)很多,像“脱鞋(hái)”、“黄黄子(zāi)”、“来哪(nāi)”、“呱来呱去(kè)”、“舌头环(kuán)”、“换交(gāo)叶”。

如《黄黄子(三)》:

叫我么唱唱我就来呀,说呀说得好来,说得好来唱什么?唱到春风杨柳啊摆,恩吆哎哎子哎呦,嗯吆哎哎子哎呦,黄黄子哎咳,杨柳年年换新叶呃,姐姐那个月月换花鞋呀,姐姐月月换呀么换花鞋,黄黄子姐姐月月换呀么换花鞋。

叫我么唱唱我就来呀,说呀说得好来,说得好来唱什么?唱的哥哥笑开呀怀,恩吆哎哎子哎呦,嗯吆哎哎子哎呦,黄黄子哎咳,妹做那鞋哥哥穿呃,劳动那个生产跑得快呀,劳动生产跑呀么跑得快,黄黄子劳动生产跑呀么跑得快。

再如《九连环》:

蝴蝶头上飞开开翅儿扬得儿扬得儿摇,扬得儿扬得儿摇啊。亲亲人儿呀送我一把九得儿九连坏,久啊九啊九得儿环哪。两双手儿接得儿喂,打把钢刀割啊。

大雪花儿飘来飘去三丈三尺高,三丈三尺高啊。大雪花儿飘得儿喂,亲一啊个啊雪呀美得儿人啊将她接在怀啊。

这些歌曲中的“子”“鞋”“交”“哪”等字,演唱时用方言才能显得亲切,饱含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

还有地方名称,像邵伯、下河、盂城驿、界首驿,都是高邮地名,看题目就知道是歌唱高邮的:

盂城驿前吟夕阳啊,高邮湖上好秋光啊,红粉菡萏初经雨啊,绿满蒹葭未受霜哪 ———《盂城驿即事》

大运河水日夜流淌,盂城驿前柳花飘香,秦嬴政置邮亭驿马奔腾,公文信函传四方啊。——— 《邮驿史上见曙光》

一更鼓儿咚呀,耳听街上热闹哄哄,身啊骑马灯玩的龙灯啊,走的兽灯河里鱼灯。 ——— 《邵伯调》

一呀更一呀点月出头噢,姐在厢房中啊把着心来操啊,等等有情的哥噢哥。——— 《下河调》

歌曲特点

高邮民歌[1](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是苏中的里下河地区民间俗曲的典型代表,婉转流畅,曲调甜美,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里下河特色。而民歌中的情歌,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甜中适爽,野味芳馨,雅俗共赏。“中国民歌之乡”高邮盛产民歌,《数鸭蛋》等唱红大江南北。随着农耕方式的转变,传统民歌渐行渐远。高邮民歌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还有锣鼓车唱、打夯号子、五句半秧歌、调情唱等,曲调有下河调、小开口、梳妆台、夸夸调、道情、叠断桥、梨膏糖调……婉转悠扬,原汁原味,给人有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歌曲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蕴含着水的灵秀,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这种特色源自高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邮民歌中衬词多,衬腔也较多,独具地方特色,这和高邮方言的特点有关系。苏州话甜、糯、软、嗲,可称是吴语的极致;扬州话也嗲,是有硬度又有亮度的流丽,一种活泼泼的婉转;而高邮方言中多仄声字,甜美亲切,质朴本色,水乡味浓,情味十足。衬腔如“咿呀咳子哟啊哟”,衬词如“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来”中的“哎啦子”等。

委婉细腻

高邮在江苏中部,京杭大运河使其成为水陆交通的要邑,使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所以它的民歌既没有淮北民歌的侉,也没有苏南地区民歌的嗲。高邮民歌语言洗练、风格清雅、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就像水一样流动,透着水的灵气。淳朴的高邮人祖祖辈辈带着春播、夏种、秋收和冬藏的梦想和向往,用心的歌唱。

处于鱼米之乡的高邮,有水无山,老百姓以农牧生产为主,所以高邮民歌中没有山歌,只有号子。这个地区的劳动号子很多,有栽秧号子、放鸭号子、鸭蛋号子、挑草号子、薅草号子、拉犁号子等等。在这些劳动号子中,栽秧号子是最突出的一种,它辽阔悠扬又有几分凄婉苍凉。如《月凉西》:“一见啊姐姐苦凄凄啊,人人劝我要分离,要分离来难分离,要分离来,皇帝搬到南京地,要分离来,麻雀子长成老母鸡,要分离来,铁树开花落此地,我的好姐姐除非你死我断气。”

情深意切、尽发心声的歌词,表达了恋人的缠绵悱恻、难分难舍。

此外,高邮民歌不少采用领唱和合唱,即“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加上“对白”的运用,如:《小小刘姐姐》(领唱)叫我那个唱唱我不难哪,小小刘姐姐,(合唱)嗳!(领白)姐姐,(众白)嗳嗨!(领唱)只要我个嘴动舌头环哪,(合唱)嗳嗨嗳子呦,嗳嗨嗳子呦,嗳嗨嗳子呦来,(领唱)小小刘姐姐哎,只要我嘴动舌头环哪。

再如《扫除那个文盲》中“姐姐”“哎嗨” ,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热烈欢快,非常能鼓舞劳动干劲,提高生产热情。

还有像《数鸭蛋》里面的“间白” (“呱!呱!”,咦啧啧来),

或者像《锣鼓车》,用上“锣鼓家伙”,演奏出明快欢乐的节奏,使农民从事枯燥单调又辛苦的农活时,也能被诱发出乐观愉快的心情,才能齐心协力、干劲十足、斗志昂扬。

这些演唱方式和变化音、装饰音的巧妙配合,使得高邮民歌听上去旋律优美、韵味十足。

时代烙印,与时俱进

中国民歌大都具有口头性和即兴性,同一种曲调,可以配用不同的唱词。高邮民歌也不例外,它的主要传播形式是口传心授,可以即兴“来词”。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高邮民歌忠实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重大事件,政治举措以及人民群众基本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如高邮闵塔民歌《拉犁号子》:“日出东方一点红,个个都在田里忙,互助合作大生产,集体劳动乐洋洋”等,《齐心学文化》、《送夫参军》也是此类民歌。

像《高邮西北乡》,本也是高邮闵塔区民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送桥镇一带流传。在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唱词版本。有反映生活疾苦,咏唱封建社会女子婚姻不自由的版本:“二大姑娘,出了嫁,天天两眼泪汪汪,恨得媒婆张三妈,又怪那个二爹娘,把奴配上一个小夫郎。”以下几段唱词也是如此,让人听了为之心酸叹息。也有像上文提到的版本,则是歌唱了青年人的自由恋爱、情意绵绵。

郭沫若说:“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高邮民歌也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根据《剪剪花》改编的《送夫参军》,根据《黄黄子》改编的《石榴熟了张嘴笑》,传唱一时,经久不衰。柴可夫斯基也说:“民歌的旋律,对作曲家来说是珍贵的种子。”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是借鉴了高邮民歌《送夫参军》的核心曲调,才能以流畅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传唱大江南北。

总之,高邮民歌源于生活,发展于民间,又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收集整理,是中华民族民歌宝库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歌,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草根文化,反映的时代特色,永远值得大家研究思考。

代表作品

水,是高邮最重要的特色之一。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36湖合成,780平方公里。“运河的水催生了运河民歌、民俗与运河文化、运河经济一系列的繁华、辉煌和不断的发展。”很多带有水的特点的高邮湖民歌广为流传,如《数鸭蛋》、《养女莫把渔船上》、《拉纤号子》、《栽秧号子》、《水车号子》等等。

高邮民歌号子

高邮民歌的体裁包括号子、小调、风俗歌谣、儿歌及宗教歌曲等类别,内容涉及劳动生产、爱情、风俗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如号子类里就有车水号子、渔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挑担号子、夯号子、拉犁号子、薅草号子、抬草号子、鸭蛋号子等,各自体现了不同劳动场合的演唱功能;

小调类中的歌曲则有《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我的家乡在高邮》、回家乡、《串十字》、《月凉西》、《二八佳人》、《攀花郎》、《姐姐花》、《剪剪花》、《麒麟调》、《叠断桥》、《花猫子》、《格当子》、《梨膏糖调》、《四季游春调》、《手扶栏杆调》、《小小刘姐姐》、《黄黄子》、《五句半》、《七字唱》、《倒扳桨》、《打工调》等,表现了不同时期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高邮民歌的演唱既有“一领众和”、“对歌”的形式,也有间插“对白”、“间白”(如《数鸭蛋》中的“呱呱”和“咦啧啧来”)的问答形式;唱词多口语化,句式以七字四句、七字二三句居多,常用比兴、对照手法;演唱中衬腔(如“咿呀咳子哟啊哟”)、衬词(如“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来”)运用较多;方言咬字颇具特色,如去(kei)、哥哥(gai)、好虐(nia)、环(kuan)、肥月耷(děa)等,地域色彩非常明显。加上多仄声字,尤显质朴本色。《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做忙号子》、《小小刘姐姐》、《黄黄子》、《望郎》、《秧歌声声》等,都是一些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的代表性歌曲。

《高邮西北乡》是一首高邮民间流行小调,描述了一个青年工人和农村姑娘的相恋,情节细致而有层次,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十分有趣,是一首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分节歌。旋律简朴优美。传唱于江苏高邮及苏北各地,因其传统歌词的第一句“结交了干妹子家住在高邮西北乡”而得名。这首小调旋律简朴,为三句半曲体结构,原是一首叙事性民歌,其中“得儿哎呀哎呀呀得儿”的半句陈祠衬腔,很有风味。

再如高邮的《数鸭蛋》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高邮的养鸭副业历有传统,这首民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基础。特别是这首民歌采用了象声词“呱!呱!”模仿鸭子的叫声和“咦啧啧来,咦啧啧来!”呼唤鸭子的声音,十分生动,惹人喜爱。它在衬词、衬腔的运用上,不但丰富了节奏,平衡了结构,而且渲染了生活氛围,情趣盎然。结尾处唤鸭子的声音“咦啧啧来”速度放慢,节拍自由,悠扬的曲调,吸取了秧田歌的旋律,是这首民歌情绪骤然明朗而抒情,韵味浓郁,极富水乡风韵。

• 《数鸭蛋》

“一只鸭子一张嘴哪,两只那个眼睛两条腿,走起路来两边摆哪,扑通那个一声跳下水。呱呱,咦啧啧来,咦啧啧来,呱来呱去来戏水哪,咦啧啧来,咦啧啧来。”

• 《高邮西北乡》

“我家在高邮北下河,妹妹家在三里坡啊,得儿哎呀哎呀得儿,每天我上工从她家门前过,她眼睛总是望着我,我不知道为什么啊。那天傍晚我走过坡,急急忙忙从她家门前过啊,得儿哎呀哎呀得儿,一盆冷水泼了我满鞋窝,我心里头一把火,她藏藏又躲躲从门缝里望着我啊。”

• 童谣:(牵磨歌)

牵磨、拐磨,吃半个留半个,还有半个给哥哥;哥哥请舅舅家来坐坐,舅舅不在家,出来个舅母,舅母请奶奶,奶奶躲在门背后。

月亮,月亮,干净,明亮。谁给月亮洗脸?一朵一朵白云!

城门城门鸡蛋糕 三十六块糕 骑花马 带把刀 走你家门前砍一刀

人有两件宝,双手与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月亮光光,照东方;龙眼子,荔枝秧;屋背藜,种韭菜;

韭菜叶包槟榔;韭菜梗杠(抬)新娘;杠打观音门口过;观音出来办嫁妆;

办得十箱笼八箱担;银打锁匙开花笼;金打锁匙开花箱;银担湿担到袅(软);金担湿担到断。

月光光,照四方,四方牙,好种茶,茶打花,好种瓜,瓜唔黄,跌落塘

塘中心,有枚针,针有眼,蔸张凳,凳又矮,桌又高,递张刀,刀有品,

砍死狗,狗有牙,咬死蛇,蛇有尾,咬死李阿四

小毛睡,小毛乖,小毛不睡眼睁开。卖馍的咋不来,叫俺的小毛饿起来!嗯……

嗯“'”““'

小毛睡着喽,小毛的妈跳河喽。小毛睡醒喽,小毛的妈跳井喽!嗯……嗯……

传承谱人

高邮民歌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现在能够知道的传承关系可向前推到五代。[1]

主要的代表性人物

• 第一代为张王氏、武秀英、朱巧云等;

• 第二人代为王兰英、龙秀鸾、夏国珍等;

• 第三代为曹德怀、贾晓贤、许厚祯、强怀等;

• 第四代为谈红梅、王慧群、高凤兰等;

• 第五代为杨旭娟、朱祥、周亚玲等。

传承意义

在一些地区,民歌早已成为人们的记忆,可是在如今的高邮,仍有一大批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活跃在乡间田野和城市街巷,被群众喜闻乐见。已列入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在传承上延续老歌手教新歌手的传统,代代相传,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传承谱系。通过一些高邮民间人士的抢救与收集,已经收录词曲完整的高邮民歌达272首,曲调有40多种。

据了解,高邮在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做了不少努力。“现在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会注重民歌的培养。”,为了让下一代能够了解和传承高邮民歌,高邮民歌已经录入书籍,走进课堂。“现在小孩大都会唱《数鸭蛋》等简单的高邮民歌。”与此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感受高邮民歌的意境,老师们会带领孩子走出课堂,下到农村,或者将一些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画面拍成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孩子们看。

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保持独特的地方特色。“不仅要运用科技手段丰富发展,也要有理论研究支撑,而且要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传承和宣传。”

影响力

高邮民歌走向世界、走向全国、走向江苏、走向扬州的道路(高邮民歌走向世界历史)。高邮民歌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如今,高邮民歌的挖掘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传承发展。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韵。它从民谣俚曲,唱到现代音乐大厅;从“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展演,唱到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唱到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高邮民歌以其轻快活泼的旋律享誉海内外,2007年10月高邮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称号。

• 1957年在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王兰英、夏国珍、龙秀鸾等3位高邮籍年轻女歌手,以“小合唱”的形式演唱《数鸭蛋》 、《做忙号子》等高邮民歌,让周总理听了连声夸好。

• 1960年出席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与梅兰芳同台演出,演唱高邮水乡民歌。大会闭幕前,还被毛主席、周总理拉在身边合影留念。如今,高邮又活跃着一批年轻的民歌手,22岁的女歌手杨旭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还把《数鸭蛋》唱响世界各地,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优美的旋律充分借鉴了高邮民歌《送夫参军》的核心曲调,这也是其能够迅速广为传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 高邮经典民歌《高邮西北乡》的动人旋律经常在央视三套和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节目中播放。高邮民歌的代表作《数鸭蛋》,已编入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

• 横泾原生态民歌自2005年在央视七套《远去的歌声》播出后,声名鹊起。

• 2006年,高邮民歌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惟一列入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07年2月,《高邮之歌》更是作为新民歌市歌,入选央视七套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荣获城市类“最佳城市歌曲奖”。截至目前,我市已收录有词谱的高邮民歌272首。

• 2007年04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组在高邮开机,拍摄反映高邮地方特色的专题片,以展示邮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高邮,走进高邮。《乡土》栏目组预定用一周时间在高邮拍摄5集专题片,每集40分钟左右,经后期制作将在央视七频道连续播出。栏目组已确定拍摄内容为高邮原生态民歌、邮驿文化、龙虬庄文化、鸭文化及高邮民间手工艺文化等。

• 2007年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在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举行。当晚,在魅力邮都专场文艺晚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

• 2008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高邮民歌榜上有名。这是我市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非遗项目。

•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高邮民歌上榜,是我市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

• 2010年10月12日——14日,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隆重举行。我市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塘桥杯”原生态民歌邀请赛。高邮民歌手曹德怀、杨旭娟等演唱了经典高邮民歌曲目《数鸭蛋》、《高邮西北乡》、《撒趟子撩在外》等,受到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再次扩大了高邮民歌的影响力,让高邮民歌走向世界。

• 2010年6月6日,应上海世博会江苏省组委会的邀请,高邮民歌第四代民歌手杨旭娟赶赴南京,参加世博会“江苏省馆活动周”的集中排练。据悉,组委会已基本确定高邮民歌《数鸭蛋》为6月13日至6月17日“世博会江苏省馆活动周”的展演节目。高邮民歌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光彩。

• 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组委会来函,高邮民歌入选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临泽高跷入选文艺专场演出。此次艺术节由农业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于2010年6月16日在北京联合 举办。我市民歌演唱者和临泽高跷队正在排练中。另据了解,我市一台12个民歌民乐的节目,将于2010年5月29日在吴江举办的杭大运河(江苏)文艺艺术节上亮相。

• 2012央视《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系列节目——端午有高邮元素的《高邮民歌·数鸭蛋》演唱。

• 2013年中国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歌舞汇江海——沿江沿海地区优秀民间歌舞节目展演”活动在海门市举行,来自浙江、上海以及省内的15支表演队参加了展演。高邮市文化馆代表队应邀参加了高邮民歌展。

• 2014年10月22日,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摄制组来高邮市拍摄高邮民歌专题片。高邮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高邮民歌第二代传承人王兰英、第三代传承人曹德怀、第四代传承人谭红梅、第五代传承人杨旭娟和印宝松老师参加了拍摄过程。拍摄了《撒趟子撂在外》、《放鸭歌》、《小小刘姐姐》、《高邮西北乡》以及横泾原生态民歌等,在江苏卫视国际频道对外播放。

相关资料

2007年10月18日,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在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举行。当晚,在“魅力邮都”专场文艺晚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和广西、云南、新疆等“民歌重镇”相比,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民歌似乎鲜为人知,为何率先成为民歌之乡呢?为此,昨日记者在高邮采访了前来授牌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等相关专家。

江苏本是重要“歌乡”

陶思炎告诉记者,江苏的文化特征是“吴韵汉风”,与此相对应,在民歌上体现为苏南的吴歌和 苏北的楚歌,

据现存资料考证,流行于高邮的“散鲜花调”就是苏北地区古代民间“驱傩”时祭祀歌谣的一种,还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桨》、《叠断桥》与至今仍在高邮流行的民歌同名。高邮及其周边地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歌创作的一块沃土。江苏向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歌乡”,如《茉莉花》就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

高邮民歌已形成传承谱系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邮民歌,高邮市文联主席姜文定介绍,经详细普查,该市比较有代表性的已知民歌手就有五代,后四代全部活跃在民间。像家住高邮镇70岁的王兰英老人,从小爱听民歌、爱唱民歌,跟祖母学会了一肚子民歌,是当地有名的“民歌篓子”,居住在高邮镇新华村李庄时,她唱的民歌《数鸭蛋》,引起当时高邮中学教师索兴的关注,索兴记谱编曲填词后,仍由王兰英演唱,一路唱响。在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她和夏国珍、龙秀鸾等3位高邮籍年轻女歌手,以“小合唱”的形式演唱《数鸭蛋》、《做忙号子》等高邮民歌,让周总理听了

连声夸好

而上世纪五十年代高邮著名民歌手、现已71岁的夏国珍1960年出席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演唱高邮

水乡民歌

。大会闭幕还被毛主席、周总理拉在

身边合影留念

《常回家看看》

“借鉴”了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是高邮湖以及里下河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高邮连续举办了31届赛歌会,已收集、整理出的高邮民歌接近500首。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和旋律就是高邮民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作曲家张建华非常肯定。高邮民歌的《数鸭蛋》,已编入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七八十年代,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还把《数鸭蛋》唱响世界各地。

有关人物

秦观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

高邮

(今江苏

高邮

)人,称“苏门四学士”,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博学多才

秦观博学多才,其创作涉及诗、词、赋、文等各类文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所谓词,是一种韵文形式,起于唐代,盛于宋代。从词最初的社会功能看,它就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实际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歌词。而词牌则是指词的曲调的名称,如"蝶恋花"、"采桑子"、"水调歌头"等,一个词牌就是一个大致固定的曲调。词的传播渠道一般是先民间,然后才进入文人圈和上流社会。秦观词的传播亦是如此,它最先进入的领域是民间、青楼,当时就有秦观词"元丰间盛行于淮楚"、"唱遍青楼"之说。有人甚至把秦观词说成是当年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而秦观则是一个当红的流行歌手。从这个意义说,词与民歌有着相同之处,而秦观词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高邮民歌。

创作经历

学术界一般把秦观的生活及其创作经历分为家居、入仕、放逐三个阶段。家居时期到出仕之前,即38岁之前,秦观大部分时间是在高邮农村度过的,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可用半耕半读来概括。这一时期他用高邮方言创作的一些小令,感情色彩轻松恬淡,民歌味很浓。

如《品令》其一:

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

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肐织!衠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玩道不得。

词以一个年轻丈夫的口吻,写一对小夫妻之间的怄气、调情。词中多用高邮乡村语言,比如,"索强",即恃强、耍性子;"难吃",即难受、受不了;"肐织",即疙疙瘩瘩的意思。大量方言词的运用,更显得活泼、生动、俏皮,充满生活情趣。

爱情民歌

爱情是民歌一个永久不衰的题材,秦观词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他的词大都为爱、为情而作。如《品令》其二:

掉又臞,天然个品格,于中压一。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

每每秦楼相见,见了无门怜惜。人前强不欲相沾识,把不定脸儿赤。

词写一男子对一青楼歌女的单相思。"臞"本意为瘦,此句描写歌女身材苗条,天然美貌,青楼第一。"帘儿下......"两句,把歌女天真活泼的娇态,写得活灵活现;"人前......"两句,让男子想亲近、却又紧张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是扬州人,对地方戏曲颇有研究,曾说:"秦少游《品令》,‘掉又臞,天然个品格',此正秦邮土音,用‘个'字作助词,今高邮人皆然也。"(《雕孤楼词话》)

高邮诗词

早期秦观词,有写高邮之人,也有写高邮之景的。

如《

行香子

》:

•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倘佯。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 远远苔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岗,正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

词写东岳泰山庙之景。青少年时期的秦观经常来这里踏青赏景,把卷读书,至今仍有古迹"秦观读书台"。词句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民歌风格十分明显。

家乡风情小诗

秦观早年曾经创作过一批描写家乡风情的小诗,清新自然,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如《秋日三首》,其一写船上所见所闻:

•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还有《还自广陵》四首,捕捉住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的小镜头,充满生活情趣。其四描写湖边水鸟嬉戏的画面:

•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情词

青少年时期的秦少游,性格豪隽,喜好广交漫游,并且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情词,在青楼广为传唱。《

如梦今

》二首,抒写美人伤春、闺妇思春的情怀:

• 幽梦匆匆破后,妆粉乱痕沾袖。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回首,回首,绕岸夕阳疏柳。

•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睡起熨沉香,玉碗不胜金斗。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满庭芳

》是秦观词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情词:

•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一经传出,立即受到追捧,唱遍大江南北。民间曾经盛传杭妓琴操妙改《满庭芳》的趣闻,《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记载了当时京城大街小巷传唱《满庭芳》的盛况。苏东坡取其首句,直呼秦观为"山抹微云君",并将其与柳永词的名句并列,戏为联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满庭芳》看似高雅,却"和者不寡"。从当年民间热捧的程度,将其列入当红歌曲排行榜应当之无愧。

鹊桥仙

》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取材于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作为一首爱情词,在古老的中国,它传唱之久远、广泛,很少能与之匹比。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的诗词可谓俯拾皆是,秦观词能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独出机杼,跳出了"欢娱苦短"的传统窠臼,开拓了这一传统故事的新境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出了爱情的真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鹊桥仙》看着是一首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高邮民歌。

后世影响

秦观是一个多才且多产的词人,他的包括民歌在内的大量作品,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遭受党争之祸,秦观被列入元祐党人之列。崇宁二年(1103)四月,朝廷下诏焚毁元祐党人文集。三苏及秦少游、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文集的印板,被悉行焚毁。许多专家学者分析认为,今日所见《淮海集》等,已经远远不是秦观著作的全部。特别是他早年创作的民歌,散佚更为严重,确实令人有遗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