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1970年10月23日),男,原名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1970年10月23日去世。

中文名

范长江

别名

希天

性别

出生日期

1909-10-16

去世日期

1970-10-23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内江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

记者

主要成就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品

陕北之行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范长江日常照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中央政治学校。

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工作经历

范长江[中国新闻史标志性人物、社会活动家]

1932年初,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

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

1950年1月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长。

写作经历

1933年下半年起,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先后写出《佛学在北大》《陶希圣与“食货”》《顾颉刚与“禹贡”》《北大研究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数篇通讯,在《大公报》《晨报》上发表。

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1936年8月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平反昭雪

1978年,共产党结束了那段不幸的岁月后,获得了平反。同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范长江与妻子沈谱新婚照

长子范苏苏。

次子范东升。

三子范小军。

四子范小建。

情感生活

妻子沈谱。

人物评价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抗战中他是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

周恩来

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

当时他任新华总社总编辑,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李庄同志回忆说:“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召集我和长江等人开会。他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长江都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人民日报》记者

金凤

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

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他还说,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后世纪念

设立奖项

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

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

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记者节

范长江像

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座谈会

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09年11月9日,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范长江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好友、原工作单位和家乡代表、部分老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常务理事、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等参加了座谈会,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

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以及范长江同志亲属代表范小建,老新闻工作者代表杨翊,范长江同志家乡代表唐利民,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代表栾俊学在座谈会上发言,会议由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主持。

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纪念馆

2009年是范长江的百年诞辰,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筹建范长江纪念馆,作为对这位新闻巨子的纪念。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2006年8月19日还正式作出了《关于同意修复范长江先生故居的复函》的批示。

范长江纪念馆总占地1800亩,其中包括核心区60亩,故居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以及水体面积4879平方米的范长江纪念馆。工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范长江故居进行修复性建设,并对周边环境进行设计。根据范长江的工作性质,工程计划把中心地带的造型定为喇叭形,同时在中心景观上将笔的形态进行变形,将竹捆扎起来,形成笔筒,中心栽种竹子,象征笔杆,再用竹廊连接。碑林和景墙,象征报纸。

随着范长江纪念馆的建成,一系列纪念范长江的活动也将随之在内江展开,其中包括建设范长江主题公园、命名范长江学校、场馆、组建范长江新闻学院等一系列活动。据范长江的儿子介绍,范长江的夫人沈谱(沈钧儒之女)对于纪念馆的修建工作非常重视,90岁高龄的她在医院中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感到十分欣慰。而参加座谈会的新闻界人士则一致认为,范长江纪念馆的修建为有新闻理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朝圣”的地方。

纪念铜像

2019年10月17日,在新闻巨子范长江诞辰110周年之际,范长江铜像揭幕仪式在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举行。

范长江铜像揭幕仪式上,范长江长子、范长江新闻学院顾问、范长江纪念馆顾问范苏苏说,父亲的铜像能够落在家乡,非常有意义。铜像做到了神形兼备,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展现出了“青年范长江”的坚毅、智慧、深邃、儒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