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张国良编著的长篇苏州评话,分前后两部,共二十卷。前《三国》自“屯士山约三事”始,至“卧龙吊孝”止;后《三国》从“张松献图”到“五丈原孔明归天”。

中文名

三国

作者

张国良

创作时期

20世纪80年代

作品体裁

苏州评话

创作过程

长篇评话《三国》源远流长,早在北宋年间就出现了“说三分”(专说三国故事的“说话”),到元代至治年间,说话人的脚本《全相三国志平话》便刊印于世,至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广集有关三国的史书、传记、说话、平话以及金院本、元杂剧等为材料的基础上,撰成《三国演义》。此后,又经民间艺人的再创作,逐步形成了南北几个不同风格的评话、评书,长期演出于书场茶楼,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

清光绪年间,苏州评弹界中曾一度出现了争说长篇弹词《描金凤》的热潮,有的说《锦袍归》,有的学《双凤奇》,有的传四十六回绣像本,有的照搬当时的滩簧、戏曲等等;与此相反,对长篇评话《三国》却出现了无人说,无人学,无人续的状况。因为当时苏州评话的《三国》基本上只说建安十三年的事,总是博望、新野、赤壁三蓬火,多年来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与创新,听众听来听去总是老一套,久而生厌。因此,营业每况愈下,场方少有问津,演员只得改行或换书。苏州评话的《三国》竟中断一时。

许文安觉得《三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好书。许文安是早在夏荷生之前弹唱《描金凤》的知名艺人,他见《三国》的境遇如此之惨,深感不安,就有意钩沉磨洗,将它重新搬上书台。于是,他在每天演唱《描金凤》之余,利用散场后至深夜的时间,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缜密考虑和准备,毅然决然抛下三弦,改碰醒木,放弃了已经说得很熟练、很有影响的热门长篇弹词《描金凤》,改说同行们视作畏途的长篇评话《三国》。他先是基本上“照黑而断”(即照演义本说),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然后再整理出自已所说的脚本。

黄兆麟于1900年左右拜许文安为师,拜师时年仅十三岁,许刚好是三十岁。数年之后,唐再良也拜许文安为师。黄兆麟出身于艺人世家,其父黄永年是擅说《五义图》《绿牡丹》的著名评话演员。他学了不到三年就满师了,然后再随父学艺。

黄兆麟登台之后,感到《三国》的开卷书比较松散、沉闷,不容易一下子就抓住听众。于是,就改从“屯土山约法三章”开始,将前面几回书中有用的情节分别插于后书内,直至潼关战马超结束。使书情更加紧凑、精炼,更有艺术感染力。他的表演艺术特佳,尤其善脚色、手面和表演开打,台风稳重,中气充沛,动作豁达,八技精湛,风格与众迥异,面貌焕然一新,誉满苏南一带,有“活赵云”之称。他独特的书路和表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黄派《三国》。当时,苏州评话灌制唱片者唯其一人,后收张玉书为徒。

张玉书博览群籍,看了许多有关《三国》的书,除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另外还读了《草庐记》《刘玄德三顾茅庐》《赤壁记》《赤壁赋》《征蛮记》《诸葛出师》等,还广泛搜集有关三国的民间传说。《三国》之外的书籍,他也参阅了不少,其中如《东周列国志》《两汉演义》《水浒》等。他看得很熟,汲取其中有用的东西,借鉴溶化到《三国》中来。

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知识后,张玉书边说书,边攻书,边编书,他考虑到,苏州评话的《三国》只说“三蓬火”实在可惜,大有发展余地。于是,他以《三国演义》中原有的西川书为骨架,参考了诸葛出师表与《圣迹图》等材料,经过反复研究之后,创作了苏州评话中所特有的一百回西川书。接着,又创作了东川书、荆州书、彝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后《三国》书。

1942年,张国良开始向父亲学习《三国》,在1983年开始整理《三国》的文本,共出版十四册。

作者简介

张国良

张国良(1929-2013 ),国家级苏州评话传承人。江苏苏州人。自幼随父张玉书习说《三国》,十三岁即登 台演出。1958年进入苏州评弹团工作。1965年到沙洲县评弹团工作。曾在其父指导下,与他人合作将《林海雪原》改编为评话《智取威虎山》,并对原著故事有所发展,成功地编演出《真假胡彪》及《跑马比双枪》等回目。他还编演出《飞夺泸定桥》等新书。他的表演擅长说表,书路清晰,语言生动,善于组织关子;安排开打,评点与衬托等艺术处理也能运用得当。说《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战长沙》《擒张任》《擒孟获》等段落,有独到之处。自1983年起整理编写的评话《三国》演出本,原计划写完二十卷,后因身体状况只出版了十四卷。

作品目录

卷一 千里走单骑
第一回曹操赠袍赐马关羽思念兄长第十回荥阳关胡班行刺关将军刀劈王植
第二回云长识别龙马华吉初显身手第十一回刘太守巧阻云长关云长险劈秦琪
第三回河北将颜良出兵白马坡曹操危困第十二回黄河渡口收廖化郭子盗马遇华吉
第四回郭奉孝相前献妙计关云长飞马斩颜良第十三回裴元绍弃暗投明茅草岗周仓从义
第五回袁绍初杀刘备文丑起兵复仇第十四回美髯公问路周仓都大王税关巡逻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