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州的剧装戏具制作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它与当时南戏北调中的昆曲相伴而生。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丝绸和棉布的主要产地,苏州的刺绣也因技艺精湛而名闻海内外。19世纪30年代,京剧界最负盛名的四大名旦的剧装均在苏州定制。

2006年5月20日,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82。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

Ⅷ-82

历史溯源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苏州的剧装戏具制作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它是与当时南戏北调中的昆曲相伴而生的。

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丝绸和棉布的主要产地,苏州的刺绣也因技艺精湛而名闻海内外。在此前提下,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9世纪30年代,京剧界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剧装均在苏州定制。

伴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各种为戏曲配套的戏衣和道具逐渐出现,其制作的手工艺体系也日臻完善。

工艺特征

苏州剧装戏具采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而成。根据角色身份、年龄、性格和剧种、戏班风格,苏州剧装戏具行业分别以绫缎、绵绸、绉纱、夏布作衣料,选用丝线粗细、色泽均有讲究,并有金银丝、宝素珍、排须织物、五彩光片等工艺配套。服装类工具有干粉袋、水粉袋、竹浆刀、铜浆刀、剪刀、竹尺、熨斗、别浆针等;盔帽类工具有竹剪、钳子、凿刀、蜡盘、烙铁、卷线筒、摇杠、沥粉嘴等;靴鞋和口面等项工具有锥子、批皮刀、榔头、浆刷、楦头、夹板、锉刀等。苏州剧装戏具涵盖昆曲、越剧、京剧等戏剧种类,其技艺融汇了绘画、刺绣、色彩、历史、文学等各种元素,并结合造型、印绘、缝制、制革等手法,其刺绣色彩体现出苏州水乡淡雅秀丽的特色。

工艺流程

戏服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刺绣是京剧戏服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北京剧装厂所传承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即主要以“京绣技艺”为特色。

该技艺最初主要运用于宫廷服饰制作,后转为戏服所用,主要有设计、扎样刷活、刺绣、剪裁承做四个工艺流程。

在设计环节,京绣的部分纹样为其专属,如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和五爪金龙纹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扎样刷活,是将设计好的半透明纸样贴放在布料上,然后用专门设计出的扎孔机扎出细密小孔。扎好孔迹的图案纸样和衣料平铺到案台上,刷上厂里独家调配的浆料;在刺绣环节,则综合运用京绣的打籽绣、捻针绣、垫绣、盘金盘银绣等针法技艺制作戏服;剪裁承做,是绣活做好后的加工环节,是指将绣片绷片、加衬、配里等,然后经剪裁、缝制、加装饰等工序完成戏服制作。

髯口

1.选料

按照制作的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2.漂染色

先将毛发原料漂白,再根据制作需求将毛发染色。

3.结扣

(以制作牛尾黑三为例)

先断取两根长度相等的铜丝(将近1米长),然后将所需的毛发一端用丝线均匀地捆绑在铜丝上,疏密有致。扎的过程中,丝线用两根铜丝夹住,然后绕过毛发结扣,以此类推,通过艺人灵巧的双手,将毛发牢牢地固定在铜丝上,白色的丝线扣布满铜丝,将黑色的毛发固定在特定的宽度范围内。之后用钳子将铜丝两头各弯成挂钩,再用制作者的膝盖作为支架,通过多次拉拽将铜丝中部拉出弧形,再用双手紧握住两边挂钩,双手拇指顶住挂钩,两边同时用力向下压,直至将铜丝弯成所需的髯口形状为止。最后再用梳子梳理好髯口的毛发,一副漂亮的髯口就完成了。

练功刀

1.锯料

用电锯将粗毛竹断成练功刀需要的长度。

2.劈料画形

用专用的砍刀将竹筒均匀地劈成四片,然后比照成品在竹坯上画出练功刀的大体形状。

3.砍料

用斧子按照画好的练功刀图形大致砍出刀的形状。

4.刮料

用砍刀在刀坯的表面将大的毛刺砍掉后,用刨子将刀坯表面刮平。

5.泡料

要将刮好的竹刀坯放在水槽内浸饱24小时以上,使其泡透。

6.烘烤

将已经泡透的竹刀坯放在火上烘烤,烘烤时要把握好火候,既要烤透,为下步工序打基础,又不能烤煳。

7.压平

将弓烤透的刀坯放在专用的木槽内,上面压上平板,制作者站在平板上用力踩压i由于刀坯被充分泡透后变软,再加上烘烤加热后便于整形,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逐步使刀坯变得平整。

以上砍、刮、泡、烤、压等几道工序通常需要反复4~5次如此齐边修型反复4~5次,直到刀形出来后就可以进入下道工序。

8.开

血槽

用凿刀在靠近刀背处开出宽6~7毫米、长约40厘米、深2~3毫米的血槽。

9.打底漆

用刷子将清漆在刀坯表面刷匀,晾干备用。

10.刷红土子

将骨胶溶化后与红土按一定比例拌匀,并均匀涂抹在刀的表面。

11.贴银箔

在刀坯表面打底漆,待其半干时将银箔贴在刀的表面,待清漆干透后,银箔在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效果逼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苏州剧装戏具自明代开始形成规模,其主要价值不仅是它汇集了多种传统手工艺,而且在长达五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形成了为戏曲配套的各种戏衣和道具,同时形成了千锤百炼的独特的手工艺体系。正是有了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戏衣戏具,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舞台。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实用价值、也有独到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剧装

1、历史价值:苏州剧装戏具沿袭了几百年的历史变革,许多制品以明代服装为依据,掺合清代、民国初年的特征并涵盖了中国服饰的演变;

2、实用价值:苏州剧装戏具不仅为剧团、文艺团体提供服装道具,也为少数民族提供服装及装饰用品;

3、文化艺术价值:苏州剧装戏具不仅融合了美术、色彩、造型等多种工艺,而且它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立的艺术品,高档的剧装已被许多知名人士作为艺术品收藏。

传承人物

李荣森,男,汉族,1956年9月生,祖籍江苏省镇江市。2007年6月,李荣森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苏州市申报。

孙颖,女,汉族,1957年7月生,北京市人。2009 年6月,孙颖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剧装厂申报。项目名称: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2006年10月1日,《中国传统戏衣》一书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

截至2007年,苏州市已建立了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保护机构,着手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资料的收集、研究和复制历史上的优秀代表性作品,建立由专家和技艺人员参加的苏州剧装戏具研究小组,招收和培养剧装戏具制作的接班人。

社会影响

国内影响

近年来,在国家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的大环境下,伴随着市场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北京剧装厂陆续与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演出单位密切合作,先后为张艺谋、张继刚等导演执导的电影《赤壁》、电影《袁崇焕》、京剧《 下鲁城》、电影《洪湖赤卫队》、京剧《天下归心》制作了大量表演服装和用具。

获得荣誉

2021年6月10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