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古称西湖、太湖、南河泊。位于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与海淀区、宣武区交界处莲花池公园内。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凉水河支流莲花河水系,原为燕都蓟城西郊的一处湖泊,金代建都(金中都)于湖东,莲花池作为城西的湖泊和城市水源。明清开始,莲花池成了仕贾郊游之所,后荒弃,1979年以后,北京市政府在此建成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是研究金中都位置的重要实物,对北京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被称为北京的摇篮。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中文名

莲花池

别名

西湖、太湖、南河泊

地理位置

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湾子莲花池

面积

22.27公顷

类型

城市水系遗址公园

原为

燕都蓟城西郊的一处湖泊

所属水系

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凉水河支流莲花河

建设背景

名称由来

莲花池金以前称西湖,改称为莲花池是完颜亮迁都北京(时称燕京)后的事。金国的国都原在黑龙江省阿城市白城子,名为“上京会宁府”,是开国皇帝完颜旻于1115年创建的。1150年初,完颜旻的孙子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堂兄金熙宗,夺取了皇位。一年之后,完颜亮宣布要南下迁都到燕京。他表面上的迁都理由是:上京远离中原,不便统治。但实际上他是希望以迁都来摆脱反对势力的牵制。

莲花池

完颜亮对官员梁汉臣说:“我在上京栽种了200株莲花,为何不成活?”梁汉臣心领神会地答道:“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花。”梁汉臣还迎合说,“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完颜亮遂派梁汉臣等官员去燕京营造城池宫殿,兴建新的国都。1153年,完颜亮宣布正式迁都,他将新国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如今北京的南郊大兴区的名称,即来源于金代的大兴府。完颜亮迁都成功后,叫人在西湖栽种了大量的莲花,以证实金中都的水土气候确实胜过北方的上京。西湖由此改称为莲花池,它的下游洗马沟也改名为莲花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莲花池,古称西湖、太湖、南河泊。位于北京西郊广安门外、六里桥北部,丰台区与海淀区、宣武区交界处莲花池公园内。东邻莲花池村,南临莲花池南里,西临西三环中路,北靠莲花池东路。是一座古老的湖泊,池内有泉水溢出,流入莲花河。莲花池是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水经注》记载:“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其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西湖即莲花池,辽、金均为城市供水的水源,金代更把莲花池水引入中都城,建造优美的同乐园,也叫西华潭或鱼藻池。当时莲花池水面积较大,根据《水经注》提供的数字,其面积约为1.14平方公里。

清末至民国年间池内发展水稻和莲藕种植,湖面缩小很多。清末已缩至0.4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2年疏浚了莲花河,开挖了新开渠,但对莲花池未加管理。1957年再次疏浚莲花河时,对莲花池做了调洪计算,建了出口闸门和加高南部堤岸,可容蓄西部洪水19.6万立方米。莲花池虽未疏浚,但已成为一座小型调洪湖泊。十年动乱期间,被地下铁道施工弃土填垫了西南一角,水面面积缩小4.9公顷,为22.27公顷。

历史沿革

水系构成

莲花池位于新开渠与莲花河的交汇处,是一座古老的湖泊,旧时池内有泉水溢出,流入莲花河。

莲花河,即古代洗马沟,位于广安门西,水源来自莲花池泉水,曾是金代中都城的内河,原属凉水河水系,明代建筑南城开挖南护城河时,将莲花河截入南护城河,纳入通惠河水系。但因河身浅,河床高,河的西部地势洼下,排水入河十分困难,故沿河排水沟渠多设待机排水闸门,防止河水倒灌。1953年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新建入河的下水道15条,每到汛期河水泛滥,危及人民安全;将莲花河直接汇入凉水河(与南护城河脱离)。

1952年,在莲花池上游开辟新开渠,引石景山和北京新市区的雨水(后基本为污水)入莲花池。

1980年代,因上游工业污染使湖水变质发臭。1992年,污水被引入暗沟。自此,失去来水的莲花池有名无实,并逐渐被垃圾、渣土掩埋。1998年,丰台区投资3500万元,启动恢复改造莲花池工程。从玉渊潭八一湖引永定河引水渠来水进湖。

莲花河,古称洗马沟。水源原来自莲花池泉水,曾是金代中都城的内河,原属凉水河系,明代建筑南城开挖南护城河时,将莲花河截入南护城河,纳入通惠河系。

1953年进行莲花河的治理,将莲花河直接汇入凉水河(与南护城河脱离)。从此,莲花河起自莲花池,终于凉水河的万泉寺铁路桥,长4.91公里。为了提高莲花河的排洪能力,在莲花池上开了进、退水渠,加高了堤岸,修建了泄水闸等,用莲花池调蓄洪峰流量。

建新开渠后,发源于石景山区石槽,流经莲花池。莲花池以上称新开渠。原在鸭子桥入南护城河,1951年治理后改在万泉寺东入凉水河。全长4.2公里,底宽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开渠、水衙沟。水源原主要出自莲花池泉水,后被新开渠石景山工业废水所代替。

凉水河,源于丰台区后泥洼村,流经丰台区、大兴县、通县,于榆林庄闸上游汇入北运河,是北运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有草桥河、马草河、马草沟、大羊坊沟、萧太后河等支流。50年代中期拓宽治理后,河道上建有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4座拦河闸,可蓄水4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多万亩。

水衙沟,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境内。流经郑常庄、六里桥汇入莲花河,主沟长7.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系排水渠道。下游在六里桥以下已建成底宽10米的方涵。

新开渠,是1952年为解决石景山和新市区的雨水、污水排放问题而开挖的排水渠,当时全长8.54公里,流经石景山、海淀、丰台三个区,汇入莲花池而进入莲花河,它基本是丰台区和海淀区的界河。1958年“大跃进”时又新开了人民渠,石景山地区的雨、污水即汇入人民渠再绕回新开渠。而新开渠的石槽桥以上部分被逐年挤占,甚至盖上了工厂。此后,新开渠的起点为石槽桥,全长7.1公里。1958年,为了配合石景山地区的“宏图”规划,在石景山排水渠末端往南、小瓦窑村南往东开挖人民渠。原计划继续向东南延伸汇入水衙沟,但当该工程开挖到小瓦窑村南时,国家便处困难时期,继续按原规划方案实现,则工程量太大,故临时改变方向,从小瓦窑村东南拐弯逆坡向北,在石槽桥西仍回到新开渠。

湖区变迁

莲花池的前身西湖,自古以来就是蓟城(后称幽州、燕京)的主要水源。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说:“北京城的成长和莲花池的关系至关重要。”

1215年,金中都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陷捣毁。元大都建成后,金中都故址被称为“旧城”或“南城”,城里居民纷纷迁往新都,旧城逐渐荒废,莲花池也逐渐淤塞成郊外一个冷落的水洼。到了清代,残存的莲花池仅剩十余亩水面,因位于广安门外石板大道的南侧,被人们称为“南河泊”。至公元20世纪初,莲花池发展成种植水稻和莲藕之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芦苇较多,淤积也渐严重。

1950年代年前,莲花池畔开办了炼钢厂,因为往来运输铁矿石等原料,沿岸土地都污染成了红色。1968年前后,北京时兴养热带鱼,浑浊不堪的莲花池一度成为养鱼人捞鱼虫的地方。后,曾作为养鸭场。

1993年,北京西客站工程在莲花池畔开工。当时曾有人设想将车站建在莲花池上,以便于在低洼的池底建造车站的地下部分。侯仁之先生向有关部门阐述了莲花池与北京古城历史沿革的重要关系,建议给予保留和保护,最终,车站选址避开了莲花池。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西客站主楼的东翼楼较长,有26个开间,而西翼楼较短,只有20个开间,这就是改变设计的结果。

管理措施

水系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于1990年代,北京市政府对莲花池水系先后进行3次治理。

第一次治理:1951~1952年,市卫生工程局分三期疏浚莲花河,先后新建、整修桥涵34座,跌水7处,河道流量增至25立方米每秒。另外,在莲花池以上新开一条8.54公里长的排水渠,称“新开渠”,以解决石景山和新市区一带雨、污水排放问题,设计流量7~13立方米每秒。这次治理,总土方量25万立方米,附属建筑物74座,投资40万元。工程竣工后,解决了石景山地区工业废水及新市区下水道的污水出路问题,对沿河农田排水也有所改善;但河水水质受到污染,影响了下游的工农业用水。

第二次治理:1953年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新建入河的下水道15条,每到汛期河水泛滥,危及人民安全;同时,东郊热电厂即将建成,对水质要求有一定标准,因此这次治理将莲花河直接汇入凉水河(与南护城河脱离)。从此,莲花河起自莲花池,终于凉水河的万泉寺铁路桥,长4.91公里。此次疏浚标准,为与下游凉水河一致,未做较大的提高,仍维持5年的频率标准,主流河道流量仅44.8立方米每秒,莲花河排洪问题未能彻底解决。这次治理,计划用莲花池调蓄新开渠的洪流量,故在莲花池上开挖了进、退水渠,加高了堤岸,修建了泄水闸等。经核算,进、退水渠可过洪15.9立方米每秒,莲花池可蓄洪19.6万立方米。治理工程于1957年3月~12月,由上下水道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负责组织施工,共疏浚土方40万立方米。此次治理后,莲花河即属凉水河流域。

第三次治理:1957年后,莲花河流域内大量建房,径流增大,河道断面不能适应,且下游凉水河宣泄不畅。1981年,由丰台区组织疏浚。此次疏浚只加宽了子沟、调顺了纵坡,其他未做治理。同时,永定河引水管理处也以同样方式对上游做了疏浚治理。上下两段共疏浚土方5.2万立方米,投资65.8万元。此次治理只增加了莲花河河道的蓄水量,并未根本解决排水问题。 

园林建设

莲花池,不但是金代前后北京地区的水源地,也曾是明、清时代的游览胜地。清代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载:“南河泊,俗呼莲花池,在广宁门外石路南。有王姓者,于此植树,起轩亭。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长夏游人竞集。”

1980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在此建莲花池公园,占地41.7公顷,其中水域占一半。1980年9月成立了莲花池公园筹备处,开始清理环境,设置方案进行班划。解放军海军机关等单位支援挖湖、堆山,进行植树绿化和建造景点。1983年建起了公园第一个景区。1988年(《丰台区志》一说1987年11月)2月北京市园林局移交区园林局管理,1990年11月,公园北岸局部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有格调清新、构思精巧的小型公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小型公园的中间位置建有别具一格的小水池,面积为348平方米。池中堆石,中建流水设施。池面有一小桥,将池分成大小两个水面。景区的西端建有一座15平方米的小六角亭。周围有假山石相依。东端有一座面积为125平方米的乳白色花廊,廊外的花池内种植数株紫藤。三景之间由方砖、石子铺路。花墙隔段,使曲径相连。周围栽植大量的乔灌木及绿色草坪。在东山的最高点建有一座14米、占地面积50平方米的二层六角亭。周围有假山,山石的缝隙中种植丰花月季、迎春灌木及宿根马莲等,另有玉兰、紫叶李点缀。假山中建有供游人穿行嬉戏的山洞。园中有各种桃木92种,11600余株,草坪61000平方米。整个绿化面积186410平方米。修建园路及山道近2800米。

公园位于六里桥以北,丰台区与海淀区、宣武区交界处,交通比较方便,南有广安路、京石公路、长途汽车总站,西有西三环中路。北京铁路西客站也在附近。多路公共汽车途经公园。     

保护目标

莲花池,是北京城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北京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被称为北京的摇篮。

据考证,莲花池,为金代古莲花池遗址。在金代,战国时代的都城——蓟,就建在莲花池的东部,湖东部已进金中都西城墙内。莲花池作为北京平原上早期的城市形成的依托,担负了战国、汉代直至唐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市水源的供应。所以,是北京城的发祥地,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侯仁之等认为莲花池东部应有水闸,往东应有河道,桥梁,在今天楼村湾子(村)一带还可能有莲花池水人城的水关(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应为该水系出城的水关)。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