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水利枢纽(JiangduWaterControlPro-ject)长江水北调水利枢纽工程,中国最大的引江枢纽工程,简称江都抽水站。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境内,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工程始建于1961年,至1977年建成,它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的龙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是一项灌溉、排水、通航、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

中文名

江都水利枢纽

地理位置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境内

建立时间

1961年~1969年

简称

江都抽水站

工程任务

南水北调、引江济淮

工程作用

调水、排涝、泄洪、通航、发电

工程背景

江都水利枢纽,原为江苏省”引江济淮,江水北调“工程的渠首工程。

江苏引江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开挖的邗沟,即引江水向北通航至淮安末口入淮。唐宋时期,在邗沟上兴建各种堰、埭、坝、闸等建筑物,实行渠化通航。旱时利用扬州五塘蓄水济运,水枯时,则自大江中车水济运。宋宣和三年(1121年)春,曾“诏发运副使赵亿以车畎水运河”(《宋史·河渠志》)。黄河夺淮后,淮河入海尾闾被占,河床淤高,里运河承担部分洪水入江,引江历史就此终结。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由此生发。

江都水利枢纽

1958年,江苏进行“引江济淮,江水北调”规划,与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规划紧密结合。规划引江分两路:一路由南官河自流引江入里下河地区;一路建抽水站由廖家沟抽水入高宝湖北送。

江苏省水利厅1958年编制的《江苏省水利规划提纲》中,规划引江济淮(江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开南官河引水穿过通扬运河入里下河地区,干线经卤汀河、射阳河出海,拓浚通扬运河为输水河道,结合航运,在南官河口及通扬运河西口各建引江闸。后因原通扬运河拓浚工程土方多、拆迁大,改为在原通扬运河北另开新通扬运河。并兴建邵伯大控制工程,在邵伯、大汕子建抽水站。

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兴办苏北引江工程,新建5万千瓦电力抽水站,上半年先完成2.5万千瓦。2月,省人委报送了《江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规划要点》和《苏北引江灌溉电力抽水站设计任务书》。《规划要点》提出,自流引江和抽提江水并举;集中抽水和分散抽水同时进行;近期和远景相结合,使之与国家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力求配合;蓄水引水并举,既利用湖泊调蓄抽水向北,又利用湖泊蓄水互相调济;抽水灌溉与除涝防洪结合,做到一站多用。4月,省水利厅又编报了《江苏引江灌溉第一期工程滨江电力抽水站及高宝湖电力抽水站初步设计》。4月15日,水电部批复,同意第一期工程按设计方案施工。滨江站于是年冬开工,计划装机1.25万千瓦。后来,经研究将苏北引江灌溉工程规划与里下河地区规划、滨海垦区规划、高宝湖地区规划进行综合考虑,统一安排灌溉、洗盐、改良水质和港口冲淤等水源问题,并结合里下河排涝。为此,将原滨江站迁至江都县西南,改名为江都抽水站,原计划高宝湖站移至淮安,称淮安抽水站,以京杭运河为输水干道北送,“四湖串连、八级抽水”,把江水抽送至微山湖,使江、淮、沂沭泗沟通,引水、蓄水、排水、调水相结合。

1961年3月,水电部召开六省市规划筹备会议,研究认为:抽引江水到山东的工程规模巨大,决定暂缓考虑,抽引江水先解决苏北地区灌溉用水。并于1961年4月,水电部批准同意江苏实施苏北引江灌溉工程。

1962年,江苏根据水电部意见,对规划又作了补充和修改,主要是对废黄河以南的淮河下游,包括淮水北调灌区,增加灌溉、排涝和沿海垦区洗盐、冲淤的综合考虑,使引江规划进一步全面、合理。总的灌溉面积为:水稻1483万亩,三麦670万亩,秋季旱作物650万亩,需水量180亿立方米至236亿立方米,需要抽引江水400立方米每秒,自流引江140立方米每秒,兴建江都抽水站,增建淮安抽水站。1963年1月国务院批准江都站装机规模第一步按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250立方米每秒,近期抽引江水灌溉限于250立方米每秒。如以后淮河来量减少,装机需要扩大时,再行报批。作为先驱性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同年开工建设。

以后,随着淮河上中游工程的变化,下游缺水加重。1966~1967年连续断流221天,洪泽湖干涸,里下河地区水位低落,水质变坏,入海港口淤塞严重。为了解决苏北农田灌溉、冲淤保港的燃眉之急,江苏省水电局于1970年又编制完成了《江苏省淮河地区骨干工程规划治理意见》,计划在已建的江都抽水站一、二、三站共抽水250立方米每秒的基础上,再增加150立方米每秒,达到400立方米每秒;并建泰州抽水站350立方米每秒,其中50立方米每秒给新通扬运河以南灌溉,300立方米每秒通过新通扬运河和规划中的通榆河灌溉斗龙港以南垦区,结合洗盐冲淤和航运。至1987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尚未启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虽未能全部实施,但江水已可北送达徐州及连云港市。 

2002年,国务院全面启动东中西“三路”调水,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拉开大幕。江都水利枢纽作为国家南水北调的龙头,又进行了一系列扩建。 

工程概况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区南郊,在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这是江苏省江水东引北调、引江济淮的“龙头工程”,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整个枢纽工程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机站、12座节制闸、2个地下涵洞、5座船闸、2条输水干河以及变电站、高压输变电线路等组成,是一项实行跨流域调水,远距离输水,具有灌溉、排涝、排洪、调水、发电、航运以及提供城乡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4座抽水机站共装机33台,装机总容量49800千瓦,设计流量400秒立方米(简称秒立米,下同),连同备机抽水流量达473秒立米。 

主体工程

江都第一抽水机站

江都第一抽水机站(简称江都一站),是中国自力更生首次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电力抽水机站。安装64ZLB-50型立式轴流泵,配用TL800-24/2150型800千瓦同步电动机8台套,装机容量6400千瓦,设计流量60秒立米,设计扬程7米。由江都抽水机站专用变电所直接供电,采用架空式组合导线引入6千伏电源。

江都一站采用堤身式结构,肘形进水流道,虹吸式弯管出水流道。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桥三部分组成。主站房自下而上为底板层、水泵层、检修层、主机层;副站房自下而上为站身底板、虹吸出水管、工作间、真空泵室、空压机室、真空破坏阀廊道、变电室和控制室等,进水口设有拦污栅和检修闸门,工作桥兼作公路桥。 

江都一站系江苏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1961年12月动工,1963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投资874.1万元。完成上方91.96万立方米、石万1.89万立方米、混凝土1.91万立方米,耗用钢材397吨、水泥6733吨、木材1278立方米。 

江都第二抽水机站

江都第二抽水机站(简称江都二站),位于江都一站东侧250米处,安装64ZLB-50型立式轴流泵,配用TI.8013-24/2150型800千瓦同步电动机8台套,装机容量6400千瓦,设计流量60秒立米,设计扬程7米。由江都抽水机站专用变电所直接供电,采用架空式组合导线引入5千伏电源。

江都二站结构形式与江都一站基本相似,采用堤身式结构,肘形进水流道,虹吸式弯管出水流道。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桥三部分组成。为增加渗径长度,保证站身稳定,上游护底与站身底板相接处为一段13米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渗铺盖,外接水泥砂浆砌的块石护坡,下游护底与站身底板相接处有一段4米长的反滤层,外接水泥砂浆砌的块石护坡口站身两侧各建35米长粘土截水墙一道,沿岸墩全长加建宽3米的枯土截水墙。 

江都第二抽水机站系江苏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1963年7月兴建,1964年8月竣工。工程投资812.5万元。完成土方49.8万立方米、石方3.24万立方米、混凝土1.56万立方米、耗用钢材316吨、水泥5569吨、木材2211立方米。 

江都第二抽水机站

江都第三抽水机站

江都第三抽水机站(简称江都三站)。位于江都二站东270米处,安装ZL13.5-8型立式全调节可逆式轴流泵,配用1600千瓦立式可逆电机10台套,总装机容量16000千瓦。设计流量135秒立方米,可逆式机组正转可抽水抗旱、排涝;在淮河有余水下泄时,可反转发电且可并入电网,上下游水位差在4米的情况下,发电功率达3000千瓦,空转调相时无功最大输出约1200千瓦。由江都抽水机站专用变电所用架空式组合导线直接供电。

江都三站采用堤后式结构,进水为半肘形弯管流道,出水为虹吸式出水弯管。中间出水管搁置在土上。两端分别与主、副站房相接。接头处用平板橡胶皮密封。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桥三部分组成。主站房自下而上为底板层,水泵层、检修层和站房;副站房的主体为虹吸式出水管驼峰。驼峰顶装有真空破坏阀、真空泵、空压机等辅助设备,虹吸管出口处设有拦污栅,站房下游有拦污栅、检修闸门、工作桥;公路桥在副站房北侧。 

江都三站系江苏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1967年7月动工,1969年10月竣工,工程总投资1086万元。完成土方52万立方米、石方1.06万立方米、混凝土1.46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05吨、木材2042立方米、水泥5137吨。 

江都四站

江都第四抽水机站(简称江都四站),是江都抽水机站中的一个主力站,装机容量占整个站装机容量的42%,流量占整个流量的440%。江都四站安装ZL30-7型直径3.1米的大型立式轴流泵,配用TDL325/58-40型3000千瓦立式同步电动机7台套,总装机容量21000千瓦。设计扬程7米,设计流量210秒立米。机组靠四站门口的1台SFSL-110/6.3千伏3150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电源从江都抽水机站专用变电所以110千伏线路直接引出。江都四站采用堤后式结构,进水为肘形弯管流道,出水为虹吸式出水管,中间出水管两端分别搁置在站房与出水挡土墙上,采用紫铜片止水,解决了江都三站中间出水管直接搁在土上受沉陷而引起接口部位错位产生漏气、漏水的问题。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桥三部分组成。主站房自下而上为底板层、水泵层、检修层和电机层;副站房主体为虹吸式出水管挡土墙和虹吸管驼峰段,房内装有真空破坏阀、真空泵、空压机等辅助设备;站房上游设有公路桥,下游设有工作桥,桥下有拦污栅和检修门。 

江都四站系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江苏省水利工程总队、苏北农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单位组成的南水北调江苏段江都四站工程处设计组负责规划设计。1975年11月兴建,1977年3月竣工并投入运行,工程投资1590万元。完成土方88.54万立方米、石方2.46万立方米、混凝土2.6万立方米,耗用钢材1068吨、水泥10013吨、木材1417立方米(不包括工地砍伐的树木)。 

配套工程

节制闸

万福闸,位于扬州市东郊的淮河入江水道的廖家沟上,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第一大闸,也是江苏省仅次于三河闸的第二大闸。1959年10月动工,1962年12月竣工,工程总造价1700万元,完成土方160万立方米、石方7.3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5万立方米。耗用钢筋1200吨、闸门钢材650吨、木材7500立方米。闸长466.8米,宽141米,65孔。交通桥净宽12米,工作桥净宽4米,工作便桥净宽1.58米。设计流量7400秒立米,实际流量5740秒立米。闸门上扇为钢架钢筋混凝土面板直升门,下扇为钢筋混凝土直升门,电动启闭。护坡长度:上游东岸400米.西岸550米;下游东岸277米,西岸223米。该闸主要担负淮河入江泄洪量的65%解决仪征、邗江、扬州10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调节京杭大运河(苏北段)通航水位;保证扬州市城乡工业和生活用水。 

万福闸

太平闸,位于邗江县二桥乡,在万福闸以东500米左右的淮河入江水道的太平河上。1971年11月动工,1973年3月竣工,工程造价255万元。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石方1.15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01万立方米。耗用钢筋314吨、木材420立方米。闸长167米,宽113米,24孔。交通桥净宽10米,工作桥净宽4.6米,工作便桥净宽1.2米。当淮河入江泄洪量12000秒立米时,太平闸泄洪量1950秒立米,当淮河入江泄洪量15000秒立米时,太平闸泄洪量为2470秒立米。闸门上扇为钢筋混凝土波浪板平面直升门,下扇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扁壳平板直升门,油压启闭。护坡长度:上游东岸189米,西岸131米;下游东岸278米,西岸2000米。 

金湾闸,位于江都县与邗江县交界的金湾河上,东距江都镇3公里。1972年10月27日兴建,1976年16月24日竣工,工程造价420万元。完成土方54.5万立方米、石方1.93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24万立方米。耗用钢筋290.5吨、闸门钢材90.07吨、木材544.26立方米。闸长160米,宽132米,22孔。交通桥净宽7米,工作桥净宽3.6米,工作便桥净宽3米。设计流量3200秒立米。闸门上扇为双曲扁壳钢丝网水泥结构,下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两扇为连成一体的直升门,油压式两节柱塞顶升启闭。护坡长度:上游东、西各68米,下游东、西各159米。该闸主要控制正常水位,及时引进江水,排除洪涝。 

芒稻闸,位于江都镇西南郊1公里处的芒稻河上,1964年4月18日动工,1965年6月10日竣工,工程造价为428.89万元。完成土石方1.44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67万立方米。耗用钢筋1292.36万吨、闸门钢材137吨、木材3213.7立方米。闸总长157米,宽81.25米,7孔,每孔净宽10米。交通桥净宽7米,工作桥净宽4.6米,工作便桥净宽2.1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8.5米,反向4.5米;下游正向1.7米,反向7.25米;闸底高程一1米,闸顶高程10.5米。设计流量830秒立米,实际流量1180秒立米。闸门为弧形钢闸门,手摇、电动启闭,启动能力315吨。护坡长度:上游东接引江桥,西接芒稻船闸下游块石护坡40米,草皮护坡100米。该闸主要排淮河洪水入江,按300年一遇排洪流量830秒立米、千年一遇排洪流量900秒立米设计。在江都抽水机站排里下河涝水入江时,排洪流量达473秒立米。 

江都闸,位于江都镇孔庄南新通扬运河。1958年11月动工,1959年8月建成,投资257.64万元。设计水位:上游正向6.79米,反向-0.66米;下游正向1.0米,反向3.1米,设计流量290~1490秒立米。该节制闸10孔,每孔净宽6米。闸底高程0.5米,闸顶高程8.5米。闸门为钢架木面直升门,绳鼓式启闭机开关。该闸主要作用是防止江水倒灌,后因江都东闸、江都送水闸的相继建成,此闸已不起作用,于1979年冬拓宽新通扬运河时拆除。

江都西闸,位于新通扬运河西端,西侧通长江。1963年6月11日动工,1964年S月25日竣工。工程造价655.3万元。完成土方1215万立方米,石方1.56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2.235万立方米。耗用钢筋544吨、闸门钢材492吨、木材2335立方米.闸长103.05米,宽106.27米,9孔,每孔净宽10米,中孔为通航孔。交通桥净宽4.5米,工作桥净宽4.5米,工作便桥净宽1.3~2.1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7.米,反向1.7米;下游正向4.5米,反向4.5米,闸底高程5.8米,闸顶高程9米。设计流量505秒立米,实际流量1340秒立米。闸门与通航孔均为弧形钢闸门,钢结构平板直升活动胸墙,手摇、电动、遥控启闭,启动能力67.5吨。护坡长度,上、下游各80米。

该闸在里下河地区干旱时,开启闸门,自流引长江水入里下河腹部地区、东部沿海垦区,灌溉700多万亩农田,同时可以引进江水,为江都4座抽水机站抽水北送提供水源,在里下河地区发生涝灾时,关闭闸门,切断长江水源,由江都抽水机站抽排入江;与其他闸配合,还可以调节新通扬运河的航运水位。 

江都东闸,位于江都第四抽水机站以东430米处的新通扬运河上。1977年11月1日动工,1978年3月5日竣工,工程造价408.78万元。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石方724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71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34.3吨、木材1372立方米。闸长120米,宽91.2米,13孔。交通桥净宽5米,工作桥净宽4.5米,工作便桥净宽1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4.5米,反向1.0米,下游正向1.0米,反向1.7米,闸底高程7米,闸顶高程6米。设计流量550秒立米,实际流量1140秒立米。闸门上下扇为钢筋混凝土梁格钢网水泥面板直升门,电动启闭,启动能力260吨,护坡长度:上、下游分别为80米和30米。该闸在江都西闸引长江水自流向里下河地区时,开启闸门,引水东送;在里下河地区需排涝时,开启闸门引涝水至高水河,由抽水机站抽排入江;在冬春长江低潮时,关闭闸门,江都抽水机站抽江水经送水闸向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垦区补充水源。 

江都送水闸,位于江都东闸以北300米处,即抽水机站上游引河上。1977年12月动工,1979年1月6日竣工。工程造价296.41万元,耗用钢材100吨,木材258立方米。闸口长103.04米,宽21米,3孔,每孔净宽6米。交通桥净宽7米,工作桥净宽3.6米,工作便桥净宽2.7米,设计水位:闸上游8.5米,下游0米,闸底高程0米,闸顶高程8.5米。设计流量300秒立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直升门,电动启闭,启动能力60吨。护坡长度:上游为340米,下游为440米。该闸在冬春长江低潮时,江都抽水机站抽引长江水经此闸入新通扬运河,向里下河地区和东郊沿海垦区补水,以改善水质,达到冲淤保港。

邵仙闸洞,是邵仙节制闸和邵仙地下涵洞的总称,位于江都县双沟镇陈行庄西1.5公里处。其中,邵仙闸在邵仙河(高水河)上,邵仙地下涵洞在邵仙闸底板下部,沟通邵仙河和运盐河,采用立体交叉的闸洞结构形式,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做到一闸多用。邵仙闸洞于1963年5月12日兴建,1964年5月14日竣工,工程造价438.18万元。完成土方44.36万立方米、石方861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42万立方米,耗用钢筋535.6吨、闸门钢材120吨、木材1138立方米。

邵仙套闸

邵仙闸长110.6米,宽59.83米,4孔,其中两孔可通航。交通桥净宽2.2米,工作桥净宽5.4米,工作便桥净宽1.5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1.5米,反向0米;下游正向6米,反向6米,闸底高程1米,闸顶高程10.5米。设计流量300秒立米。闸门为弧形钢闸门,电动启闭。护坡长度:上游10米,下游22米。

邵仙地下涵洞长91.8米,7孔,洞径为2.35X2.3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5.5米,反向3.5米,下游正向3米,反向6米。洞底高程0米,闸底板高程2米。设计流量80秒立米,实际流量82.5秒立米。钢板结构平板闸门,装有10吨齿杆式启闭机启闭。护坡长度:上游南、北各70米,下游南、北各40.2米。该闸洞在江都抽水机站抽江水北送时开闸,江水以300秒立米的流量流入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灌溉300多万亩农田。在江都抽水机站排里下河涝水时关闸,河水经芒稻闸入江,在里下河地区需补水时,邵仙地下涵洞可引邵伯湖水以80秒立米的流量入通扬运河,以保证灌溉和南北通航。 

宜陵闸,位于宜陵镇东北郊1.1公里处的新通扬运河上。1963年3月1日动工,1963年7月16日竣工,工程造价182.46万元。完成土方12.73万立方米、石方3353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5621立方米。耗用钢筋101吨、闸门钢材82.24吨、木材624立方米。闸长79米,宽75.55米,13孔,中孔为通航孔,闸孔净宽4.5米,通航孔宽10米。交通桥净宽7米,工作桥净宽2.4米,通航孔工作桥净宽5.4米,工作便桥净宽1.5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3.5米,反向1.0米,下游正向0.8米,反向3.0米,闸底高程-2.5米,闸顶高程6米.设计流量300秒立米,实际最大流量为724秒立米。闸孔为钢架钢丝网水泥面板(原为木面板)直升门,通航孔为上下扉钢架钢面板直升门,装有12台10吨电动、手摇两用螺旋式启闭机。通航孔装有2台150吨电动、手摇两用卷扬启闭机。护坡长度:上游32.5米。下游南岸55米,北岸95米。该闸在江都西闸自流引江水时,开启闸门,向东送水,控制通扬运河通航和灌溉的水位,在遇暴雨时及时关闭闸门,防止通扬运河以南高地雨水向里下河地区倒灌。 

宜陵北闸,位于宜陵镇北新三阳河南端。1974年11月16日动工,1975年9月25日竣工,工程造价145万元。完成土方12.7万立方米、石方4744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3880立方米,耗用钢材147吨,木材235立方米。闸长87.5米,宽50.8米,7孔,每孔净宽6米,交通桥净宽3.8米,工作便桥净宽2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4.5米,反向0.5米,下游正向1.0米,反向0.5米。闸底高程5米,闸顶高程5.5米,设计流量300秒立米,实际流量355秒立米,闸门为预应力横梁、钢丝网水泥波浪面板,电动、手摇两用启闭,启动能力40吨。护坡长度:上、下游各54米。该闸主要防止新通扬运河大水流入三阳河两岸的大片低田,保证三阳河低水位引江水北调、灌溉和冲淤。 

运盐闸,位于江都县双沟镇陈行庄以西2公里处的运盐河上。1963年10月8日兴建,1966年5月27日竣工,工程造价225.98万元。闸长132.05米,宽71.8米,7孔,其中2孔为通航孔,闸孔净宽6.8米,通航孔净宽13米。交通桥净宽2.26米,工作桥净宽5.4米,工作便桥净宽1.1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8.3米,反向4.5米,下游正向3米,反向8.5米。闸底高程0~2.1米,闸顶高程10.5米。设计流量830秒立米,实际流量尚未超过设计流量,闸门上扉为钢筋混凝土直升门,下扉为弧形钢闸门,行车逐孔启闭。护坡长度:上下游各200米。该闸主要在淮河发生洪水时,可引800~900秒立米洪水入江;江都抽水机站抽水北送时,可引江水20~300秒立米入邵伯湖。

邵伯闸,位于邵伯镇西的南干渠首。1952年10月兴建,1953年5月竣工,工程造价64.49万元。完成土方6.44万立方米、石方4282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2792立方米。耗用钢筋41吨、闸门钢材15.2吨。闸长25米,宽13米,2孔,每孔净宽5米。交通桥净宽4米,工作桥净宽2.7米。设计水位:上游正向9米,反向6米,下游正向3米,反向5.5米。闸底高程0.5米,闸顶高程8.5米。设计流量50秒立米,实际流量56.9秒立米。闸门为弧形钢闸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启闭能力10吨。护坡长度:上游10米,下游22米。该闸在里下河需水时,启闸以50秒立米的流量向里下河送水,保证灌溉和航运。 

船闸

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配套的船闸有5座,即芒稻船闸、江都船闸,邵伯船闸、五里窑船闸和宜陵船闸。前3座船闸建成后由交通部门管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直接管理和调度的有五里窑船闸和宜陵船闸。

五里窑船闸,位于江都县宜陵镇西5里处的通扬运河上。1963年6月25日动工,1964年5月20日竣工通航,工程造价203.24万元。完成土方24.11万立方米、石方2079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5505立方米。耗用钢筋216.16吨、木材1085.7立方米。闸总长162米,上、下闸首净宽10米,闸室长135米,宽12.3米。上闸首闸顶高程6米,闸底高程0.5米,下闸首闸顶高程6米,闸底高程-2.5米。交通桥净宽3.5米。上闸首为下卧式弧形钢闸门,下闸首工作门为钢结构平板人字门,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直升门。手摇、电动、遥控启闭均可,设计流量80秒立米。护坡长度:上、下游各25米。该闸在通扬运河江都段高地需灌溉时,抬高闸上水位,利于灌溉;在需排涝时,将涝水引入新通扬运河,由江都抽水机站排入长江,在正常水位的情况下保证通航。 

宜陵船闸,位于宜陵镇西三里窑处的通扬运河上。1964年7月21日兴建,1966年1月23日竣工,工程造价199.87万元。完成土方19.52万立方米、石方179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5672立方米。耗用钢筋286.45吨、闸门钢材72.68吨、木材1275.3立方米。闸室长135米,宽12.3米。上、下闸首顶高5米,闸底高程-5.5米,800吨船队可一次通过。交通桥净宽2米。设计流量80秒立米。上闸首为下卧式弧形钢闸门,下闸首工作门为钢结构横拉门,输水阀门为钢结构平板直升门。以2×15吨启闭机启闭,用10吨卷扬机操纵,手摇、电动、遥控均可启闭。护坡长度:上游26.75米,下游32米。该闸在通扬运河以南高地遇暴雨时,开闸排涝水入新通扬运河,由江都抽水机站抽排入江。 

芒稻船闸,位于芒稻闸西50米处,1964年10月兴建,1966年5月竣工,工程造价395万元。完成土方63.53万立方米。耗用水泥3981.6吨、黄砂1.71万立方米、块石1.36万吨、钢筋580.8吨、钢材149.5吨、木材1.2万立方米。闸室长135米,宽12米。交通桥净宽7米,两边各有1.5米的人行道。设计流量300秒立米。

江都船闸,原称仙女船闸,1952年9月10日动工,1953年6月2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工程造价170多万元。用劳动工日27.8万个,完成土方21.45万立方米,耗用水泥1526吨、黄砂3208立方米、石子403立方米、块石1992立方米、钢筋340吨、钢材60吨、木材926立方米。 

邵伯船闸(又称一线船闸),位于江都县邵伯镇西侧原老船闸以西250米的邵伯湖畔。该闸按国家二级建筑物设计,1959年1月动工,1962年3月竣工。工程造价为553万多元。动用劳动工日188.5万个,完成土方67.5万立方米、砂浆砌块石4.52万立方米、干砌块石4019立方米、深塘还砂4100立方米。耗用水泥9649吨、黄砂4.55万吨、碎石7.22万吨、块石9.07万吨、钢材3148吨、木材1018立方米。邵伯船闸由江苏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扬州专区与江苏省水利厅基建工程队共同派员组成邵伯船闸工程处负责施工。1962年建成通航后,除定期保养和有计划的小修、中修外,还分别在1963年、1965年、1979,年进行过3次大维修,仅第三次大修耗资就达103.4万元。 

涵洞

土山洞,位于江都镇西北角芒稻河(后改高水河)与通扬运河的交汇处。1961年12月6日动工,1962年7月竣工。闸总长18米,闸宽12.5米,共3孔,每孔净宽3米,洞底板高程-1.5米,洞顶高程2米,闸顶墩高程10.5米,附近堤顶高程10.5米。工作桥宽5米,交通桥宽5.8米。设计水位:上游4.3米,下游3.8米。设计流量80秒立米。闸门为钢架木面板结构,用10吨齿杆式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启动。该洞主要是引高水河水流向通扬运河,供农田灌溉和调节通扬运河航运水位。

宜陵地下涵洞,位于宜陵镇西新通扬运河河底。1977年12月10日动工,翌年5月28日竣工,投资221.18万元。设计水位:洞北3.5米,洞南3.25米。设计流量40秒立米。洞身分3孔,每孔净宽3.5米,共6节,水平长142米。洞北首门槛高程-1米,洞南首门槛高程-1.5米。地涵为单项控制,闸门设在洞北首,用10吨电动、手摇螺杆启闭机启闭。该洞主要是解决新通扬运河和通扬运河自引江水的矛盾,恢复了通扬运河引邵伯湖水灌溉、通航的作用。

鱼道

江都水利枢工程的配套工程——万福闸、太平闸鱼道,位于廖家沟、太平河之间。1971年11月动工,1973年3月竣工。两条鱼道由2座进口闸,1座出口闸,2座公路桥,1个交会池,1座观察室和541.3米长的明渠组成。鱼道里系用混凝土连横边墙及117道砂浆砌块石隔板结构。工程总造价35万元。使用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1000立方米。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石方3500立方米。鱼道主要是便于各种鱼类进入内河湖泊索饵育肥,和出江产卵繁殖后代。过鱼对象主要是:2~4月份过5分硬币大小的蟹苗;3~4月份过6~10厘米的鳗鱼苗;5月份超过120~30厘米的刀鱼苗;5月份过5~10厘米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苗。平均每小时过鱼183尾左右,其一般规律是:晴天过鱼较多。阴天过鱼较少;风向和进口方向一致时过鱼较多,反之,较少;刀鱼、鳗鱼夜晚过得多,白天过得少;涨潮后1小时左右鱼过得最多,落潮时过得少;开闸放水对过鱼基本无影响。 

工程建设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江都抽水站及其配套工程组成,江都抽水站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组成,一站兴建于1961年12月,竣工于1963年3月;二站于1963年7月开工,竣工于1964年8月;三站于1966年12月开工,竣工于1969年10月;四站于1973年11月开工,竣工于1977年3月。至此,历时17年,江都抽水站建成。该工程共安装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33台套,总装机容量为49800千瓦,总抽水能力为473立方米每秒。1994年至1996年、1997年至1999年一站、二站,2006年至2009年、2008年至2010年三站、四站先后进行了更新改造,使得江都抽水站在总装机台数不变的情况下,容量扩大到55800千瓦,在机组净扬程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总抽水能力达到508.2立方米每秒。

江都抽水站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是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机电设备制造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成功的。江都抽水站是建国后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大型抽水站。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水泵叶轮直径从1.54米、流量8立方米每秒发展到叶轮直径3.1米、流量30立方米每秒,配套电动机功率从800千瓦发展到3000千瓦,推动和验证了我国对大型电动机、大型水泵研发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培养大批泵站建设、管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江都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由江都西闸、江都东闸、江都送水闸、宜陵闸、宜陵北闸、芒稻闸、运盐闸、邵仙闸洞、土山坝涵洞、宜陵地下涵洞等10座涵闸;五里窑船闸、宜陵船闸、邵仙套闸等3座船闸和新通扬运河、高水河、三阳河等3条河道组成。

江都水利枢纽利用1958年开挖的新通扬运河作为向里下河地区自流引长江水灌溉的输水河道。为了兼顾防洪、灌溉、排涝、航运,1963年在新通扬运河河口以东500米处建成了江都西闸,利用1958年建造的江都闸,作为引江水或排里下河涝水的控制工程,1978年建成江都东闸、江都送水闸,拆除江都闸;1963年1月至1964年5月,开挖和利用归江河道芒稻河、运盐河及1953年开挖修建的邵仙河的部分河段修筑成高水河,作为江都抽水站向北送水的输水干渠;在高水河与芒稻河、运盐河、邵仙河等交叉交汇处建造了配套控制工程,1964年建造高水河与芒稻河交叉控制工程——芒稻闸,1964-1965年在高水河与运盐河、邵仙河的交汇处建造了运盐闸、邵仙闸洞,使北送的江水与邵伯湖分开,并用邵仙闸下部的涵洞引邵伯湖水入通扬运河;1999年,为解决高水河邵仙闸通航安全问题修建邵仙套闸;为解决通扬运河引淮河高水和新通扬运河引江、排涝低水的矛盾,1963-1965年建成宜陵闸、五里窑船闸、宜陵船闸,1980年建成了宜陵地下涵洞,从而完成了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交叉控制工程;1975年又建成新通扬运河与三阳河交叉控制工程宜陵北闸。伴随配套工程的全面建成,不断拓展江都水利枢纽综合功能,与淮河归江控制工程万福闸、金湾闸、太平闸承担起万里长江由此北上,千里淮河由此入江的重任。 

工程效益

灌溉

苏北里下河地区有面积18000平方公里,涉及扬州、盐城、淮阴、南通4个地区19个县市,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过去灌溉靠淮水,利用率很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里下河地区的自流引江水灌溉面积达946万亩;沿运河地区和苏北灌溉总渠高程在2.5米以上的农田,引江水自流灌溉达396.5万亩;徐淮地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靠淮河灌溉不足200万亩发展到1000多万亩。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直接和间接灌溉面积总计达2200万亩。

1966年、1967年苏北地区连续两年干旱,淮河长期断流,洪泽湖见底,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己建成的第一、二两站连续开机414天,抽引江水37.7亿立方米北送,使沿运河各县灌溉区的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江苏春旱接夏旱,夏旱又接秋旱,旱情为百年罕见,降雨量只有常年的40%,江都水利枢纽工程4座抽水站连续开机222天,抽引江水63亿立方米,节制闸引江水48.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洪泽湖的蓄水量,使苏北地区大旱之年大幅度增产,仅扬州地区就比上一年增产20亿斤。1963~1993年,全站共抽引江水669亿立方米。 

排涝

里下河地区过去排涝入海,线路长,水位差小,排速慢。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里下河地区4000平方公里,约327万亩耕地的涝水,经江都抽水机站及时抽排入江,涝水下降速度平均每天可达8厘米左右。1970年秋,苏北地区连续降雨40天,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已建成的3座抽水站连续开机49天,抽排涝水9亿立方米入江,使江都、高邮、兴化、泰州等7个县、市免除涝灾,当年粮食产量比1969年增长14%。1980年,苏北地区受到洪涝灾害的袭击,淮河洪水流量超过5000秒立米,长江高潮全部超过警戒水位,降雨量比常年多三四成,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及时抽排394亿立方米,涝水下降速度比1965年快5倍以上,使苏北地区大灾之年又夺丰收。据1963~1980年涝区受灾面积分析,排涝效益为1.83亿元,年均效益为0.12亿元。由于抗旱排涝有了保证,至1987年里下河地区的粮食产量递增率达6%以上,比全省平均递增率4%高50%,1991年夏,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袭击,里下河地区的水位达到3.34米,超过警戒水位1.54米,比历史上洪涝灾害最重的1931年的水位还高0.18米。从6月12日开始,4座抽水站连续开机68天,排水28亿立方米。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芒稻闸4个排洪闸的118孔闸门全部开启排涝,最大泄洪流量达11000秒立米,超过设计标准,共排泄淮河洪水589.9亿立方米。1963~1993年底,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共抽排涝水700亿立方米,排洪6142亿立方米。为苏北地区农业稳产、连续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供用水

连云港是江苏省的重要港口,过去一直缺淡水,50~60年代初曾用汽车、火车装运淡水,供海轮和城镇居民使用,花费很大,也还是不能满足要求。自1977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以15秒立米的流量向连云港送水,基本满足沿途居民及工农业生产的用水。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是江苏省水路运输的大动脉,过去每年到用水旺季,往往断流停航。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后,随时可以调节和保证航运水位,骆马湖以南200公里的航道常年确保通航,骆马湖以北至徐州,除特大干旱外,一般都能保证通航。 

改造盐碱地

苏北地区原有盐碱地1000万亩左右,特别是废黄河沿岸的滨海、阜宁、响水、邳县、睢宁、铜山等县以及沿海垦区一带,含盐份一般为千分之7~8,最高达千分之15,不利农作物生长。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提供水源淋盐洗碱,已有70~80%的土地得到了改良。同时滩涂开发、沿海的涵闸冲淤保港也有了一定水源。 

工程荣誉

由于该工程布局合理,设计先进,施工质量高,管理科学,效益显著,1982年,在全国第五次质量月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荣获设计、施工、管理3个金质奖,1993年,还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最佳绿化单位”称号。 

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