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及欧美国家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国家AAAA级景区。[1]

中文名

白马寺

外文名

White Horse Temple 백마사

著名景点

国际佛殿、齐云塔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洛白路6号

现任方丈

释印乐

修建年代

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

所属城市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

所属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

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4-5月、9-11月

历史沿革

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 东汉

    始建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祖师墓祖师墓0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 曹魏重建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 战乱破坏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

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

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

另在解放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可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中。

  • 唐代敕修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 宋代敕修

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 明代敕修

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解放后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

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 清代维修

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

近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受到强敌威胁,决计迁都洛阳。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等来洛阳,往访白马寺。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即于一九三一年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行营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一首“七律”作为纪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之时,白马寺也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灰烬。

1972年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阳市佛教协会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动乱”时被迫还乡的僧人也先后返寺。国家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诵经有所,衣食有靠;还为僧人的佛事活动而配设了多种香案、供器、七珍八宝,在大殿内悬挂幔帐,莲台前摆列蒲团,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

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白马寺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

2014年6月,白马寺缅甸佛塔苑竣工。6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

2014年9月28日,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隆重举行。泰国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哌娄哈德盖等700余人组成的泰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庆典。

2016年12月23日,白马寺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目前,斯方已经完成了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方案图纸的设计,但是由于资金筹集方式尚未确定,因此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暂未实质性进展。

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建筑特色

总体概况

白马寺分为中国本院、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白马寺不仅是中华佛教的“祖庭”,也承载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成为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者膜拜。

19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西游走,来到集各国佛殿于一处的国际佛殿荟萃苑,苑内的异国风格佛殿美轮美奂,中外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融合。

主要景观

中国本院

白马寺本院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白马寺本院内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

大雄殿

、接引殿、

清凉台

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

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

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毗卢阁,重檐歇山式,位于清凉台之上,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钟鼓楼

,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法宝阁与藏经阁

,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泰式佛殿

,位于寺院西侧墙外100米处,始建于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该殿坐西朝东,建于长27.3米,宽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长14.4米,东西宽7.5米,高10米,其廊柱与墙面均用大理石镶嵌,三重檐,顶饰琉璃瓦,具有鲜明的泰式建筑风格。在该殿之中,供奉泰国友人赠送的铜佛一尊。

卧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

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南部,原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阔七间,南北长24.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禅宗六祖木雕像。

齐云塔院

白马寺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

主要建筑:

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

布局:

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大雄宝殿

1999年前后,白马寺寺院把白马寺镇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归寺院所有,并进行改建。此外,还新建了假山、观赏亭、放生池等游览设施。

泰国佛殿苑
蓝本:曼谷大皇宫、金山寺等建设时间:1992-1995、2010-2014
发起人:泰国高僧善信瓦塔纳出资、设计者:泰国政府
落成时间:2014年6月30日参与方: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等
地位: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中泰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

泰国佛殿苑,在中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在泰国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关心下,由泰国大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发心敬造。1992年始建,1995年竣工。2010年翻修扩建,2014年全体完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将泰国“镇国之宝”供奉上百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移交于此,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与象征。泰国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泰国佛教管理局局长等722名泰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相关佛事活动。

  • 历史沿革

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诣白马寺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后又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白马寺泰国佛殿夜景

1997年10月31日,白马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法会。

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

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

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于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泰国副僧王帕蓬迪乐,泰国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哌娄哈德盖,泰国佛教管理局局长纳欧帕拉本咋洼呐南等722名泰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相关佛事活动。

  • 建筑规模

泰国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占地11664平方米,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泰国佛殿苑门

  • 佛祖舍利

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

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迦毗罗卫国一个崩毁的砖佛塔遗址时,发现了5个已经变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罗蜜文字刻着:“这是释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石盒内有石瓶,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盒内,瓶内有黄金花,花上安放有舍利。当时这个考古发现轰动了全世界。1899年印度将舍利赠送给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2014年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佛舍利仪式,安放在了白马寺这个舍利塔上。

舍利塔一层供奉有泰国不同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蓝琉璃妆金的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

大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温和慈祥,法相庄严,高7.2米,重八吨,为铜质贴金像,仿照泰国最美的、泰国人最信仰的佛像帕清拉纳佛像而造。大佛殿为整个泰国佛殿苑内的法事主道场。

泰国佛殿苑的建成,是中泰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象征。

印度佛殿苑
蓝本:桑奇大塔建设时间:2006-2010年
发起人: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出资、设计者:印度政府
剪彩人:印度总统帕蒂尔投资额:5000万卢比(即1000万元)
地位: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中印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
印度总统帕蒂尔寄语:“我愿把这个寺庙(佛殿)作为印度的礼物献给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
  • 建筑规模

印度风格佛殿规划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

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时的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

印度佛殿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神秘莫测;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超凡脱俗。整个佛殿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

  • 历史沿革

2003年6月25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参访白马寺,并虔诚地朝拜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的圣冢。在朝拜之时,诱发灵感,萌生在白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佛殿的念头。此后,经过中印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了建设意向。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其间,温总理与印度共和国总理曼莫汉·辛格,共同出席了在洛阳白马寺建印度佛殿的《备忘录》签字仪式,并载入中印两国的联合声明中。

2006年7月印度佛殿在白马寺西侧、泰国佛殿之南破土动工,省市领导参加奠基仪式。

2010年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我愿把这个寺庙(佛殿)作为印度的礼物献给中国人民。”她表示,印度风格佛殿是印中人民友谊的象征,“我会永远牢记的!”

  • 价值意义

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交好的象征。

缅甸佛塔苑
蓝本:曼德勒皇宫、仰光大金塔建设时间:2012-2014年
发起人:缅甸总统吴登盛出资、设计者:缅甸政府
落成时间:2014年6月30日投资额:3500万元
地位:缅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个项目、中缅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
缅甸总统寄语:“该佛殿的建成是缅中两国友好交往的'最大见证'”。

缅甸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

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2014年6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

  • 地理位置

缅甸风格佛塔位于白马寺院西北侧、泰国风格佛殿苑之西。白马寺缅甸佛塔苑

  • 建筑规模

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

  • 主要建筑

主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照缅甸的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的样式而建,高达32.92米,塔基底座径51.71米,底层为展览厅。

大金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门一道。这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缅甸贡榜王朝的曼德勒皇宫(占地400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东、西两方除主门之外还各有一个简约的小门,高3.75米,小门上用缅甸文写有“大金塔(梵文音译)”字样。

  • 历史沿革

2010年,应我国国家文物局的邀请,缅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郭蒂梭先生参加了河南之旅活动,期间获悉可以在洛阳白马寺修建一座供奉缅甸佛像的佛塔。

同年11月初,郭蒂梭公使衔参赞向缅甸驻华大使吴登伦汇报后,致信洛阳市人民政府郭洪昌市长,询问佛殿修建的有关事宜。依据修建印度风格佛殿苑的经验,同年12月,郭洪昌市长向郭蒂梭公使衔参赞回信,对白马寺预留的缅甸风格佛塔有关情况做了具体介绍。

2012年4月10日,缅甸风格佛塔奠基典礼如期举行,缅甸宗教部长一行17人莅临参加典礼。缅甸风格佛塔由缅甸政府出资兴建,缅甸亚洲世界有限公司承包并组织施工。缅甸风格佛塔的装饰材料均由缅甸政府捐赠,每次物资到达白马寺,僧众都会举行隆重的洒净祈福法会。

2013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

2014年6月,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全部工程圆满完成。作为中缅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缅甸风格佛塔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省市主管单位等各级领导等先后到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宗教事务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洛阳市人民政府等先后对缅甸风格佛塔作出重要批示。缅甸宗教部杜拉吴敏貌部长、缅甸驻华大使馆吴丁乌大使等多次莅临白马寺指导缅甸风格佛塔工程建设。缅甸吴登盛总统也时刻关注着缅甸风格佛塔的工程进度。

2014年6月30日,“缅甸风格佛塔落成典礼暨安奉开光法会”在白马寺隆重举行,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河南省省长谢伏瞻、中国驻缅大使杨厚兰、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以及河南省、洛阳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王健、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灵光寺方丈常藏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白马寺方丈印乐大和尚及僧俗二众的热情接待。期间,中缅两国高僧大德共同为供奉在缅甸风格佛塔的佛像举行了开光仪式。

  • 象征意义

这座雄伟壮丽、独具缅甸佛教建筑风格的佛塔在白马寺圆满落成,将成为中缅佛教友好交流上的又一重要标志。

斯里兰卡苑

2016年12月23日,洛阳白马寺隆重举行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典礼。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议长卡鲁·贾亚苏里亚、斯里兰卡种植产业部部长纳温·迪萨纳亚克、斯里兰卡米维拉集团总裁米维拉、斯里兰卡风格佛殿设计顾问哈撒,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礼宾处处长刘宝的陪同下出席典礼。

斯里兰卡国民议会议长卡鲁·贾亚苏里亚向斯里兰卡风格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奠基典礼由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马占国主持,永信大和尚代表中国佛教界致辞。

中斯双方贵宾共同为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培土,印乐方丈、卡鲁·贾亚苏里亚议长共同为斯里兰卡风格佛殿植种菩提树。

文化活动

释源祖庭

基本定义

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

“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

“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南、朝鲜、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祖庭十古

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

  1. 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
  2. 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
  3. 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
  4. 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
  5. 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6. 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
  7. 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
  8. 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
  9. 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10. 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国际佛像

1990年以后,白马寺先后接受了国际友人和居士们赠送的佛像,分别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内。

  • 泰国佛像

供奉于泰式佛殿内,1991年泰国内务部长瓦塔纳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马寺朝拜时赠送。佛像铜质鎏金,通高7.2米,重达6.68吨。

  • 印度·释迦太子像

供奉于法宝阁内,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期间参观白马寺后赠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 泰国·中华古佛

拇指般大小,铜质鎏金,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是世界上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始塑于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由西域传至南亚、东南亚,最后分别收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家中。

1995年,泰国复制两尊,其中一尊归宗白马寺,供奉于藏经阁。

  • 缅甸·卧玉佛

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白马寺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专门举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

  • 日本·空海大师塑像

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白马寺捐赠一尊日本空海大师塑像,立于白马寺清凉台西侧,以示纪念。日本空海大师804年入唐学法,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返回日本后在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在国际佛教传播中有大贡献。

古代碑刻

白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有: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

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寺院活动

马寺钟声

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后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然而,在当代不少中国人却将其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年年、一队队来自日本的游客。因为在日本,白马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白马寺喜迎新年更是不少日本人神圣的愿望。聆听马寺钟声的绝大多数是日本游客。于是为了“适应”日本游客的“时差”,马寺钟声便由此变更了时间,提前1个多小时敲响,时针指向了23时:日本的新年,中国人自己的新年并没有伴随着钟声到来。

传戒法事

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白马寺先后五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1993年的传戒大会上,受戒者达到了创纪录的1800余人。据统计,这些受戒者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洛阳白马寺传戒活动

  • 第一次

1989年,白马寺举行第一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活动。

  • 第二次

1990年5月,白马寺举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传戒佛事活动,全国各地的600余位佛子前来受戒;次年6月,专门为日本冈山县在家佛教徒30余人传授了居士菩萨戒。

  • 第三次

1992年5月,举行了第三次传授千佛大戒法会:受比丘戒者400余人,比丘尼戒者200余人,居士菩萨戒者500余人;

  • 第四次

1993年6月,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第四次传授千佛大戒法事活动,此次传戒为二部僧大戒的国际性传戒活动,受比丘戒者850人,受比丘尼戒者420余人,居士菩萨戒者600余人,受戒者分别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1995年3月,韩国20余位居士前来白马寺受菩萨戒;

  • 第五次

1996年5月,举行了第五次传戒法会,此次受比丘戒400余人,比丘尼戒200余人,居士菩萨戒400余人。

古佛归宗

1995年4月6日,白马寺举行了中华古佛归宗庆典法会。

中华古佛是两尊造型奇美的拇指般大小的佛像,此两尊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由西域传至南亚,后辗转至泰国,分别收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家中。

为了加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交流,泰国将此佛像复制了两尊,1994年11月在北京广济寺由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高僧共同主持开光,其中的一尊归宗于洛阳白马寺。

1995年4月6日,白马寺举行了隆重的中华古佛归宗庆典法会,参加法会的有中国佛教协会、各地高僧大德及河南省、洛阳市的有关领导,泰国派遣由副僧王率领的143人组成的古佛归宗团前来观礼。

佛像开光

1997年10月31日在白马寺举行。泰式佛像是1991年泰国友人常媛女士和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先生所捐赠,同时出资2.7万美元,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式佛殿。参加法会的有名山大寺的大德高僧,省、市政府及宗教局领导,泰国商业部副部长顺蓬·阿萨瓦哈先生、常媛女士等泰国客人及佛门四众。

庆典法会

白马寺于今日上午举行方丈升座庆典法会。印乐法师(释印乐)荣膺白马寺方丈。

前来参加升座庆典法会的海内外人士来自中国内地、加拿大、日本、德国、美国的各大寺院与各级机关、团体,有诸山长老、方丈、主持、护法信众及当地政府官员逾万人。

许愿古井

据称有一口千年历史,相传这口千年许愿古井能为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于是前来旅游赏景的不少游客争相向许愿古井丢钱币,以图“吉利”。据白马寺景区内一位正在负责清理内古井内钱币的寺庙僧人介绍,向许愿古井丢钱币以图“吉利”做法由来以久,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慕名前来寺庙旅游和烧香拜佛的中外游客更是特意赶到许愿古井丢钱币,以图“吉利和平安“,他们忙得时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内各种钱币三四次。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7:30至19:00,景区开放时间节假日、淡旺季会有调整。

线路

洛阳火车站乘56路公交车终点下车,关林庙乘58路到终点站下车。

暂停宗教活动

“洛阳白马寺”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2021年8月1日起,白马寺暂停任何宗教活动,具体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