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塔式心理学,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作为影像和艺术作品的电影的感知过程和审美特征的学科。

正文

【基本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体系,其重要研究对象是艺术,

尤其是视觉艺术。认为影像的运动学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观众的心理机制(如视觉暂留

现象),还依赖于特殊的内心体验,即把各个画面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心理过

程。而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则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的结

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想论”,认为由于心理活动的参与,影片只要再现现实的最需

要的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他由此又提出了“形象偏离说”。而米特里

在《电影美学和心理学》中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知觉整体论原理研究镜头、彩色

音乐、蒙太奇等电影元素。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美学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突出整体性

的意义,把它抬高到与事物的本来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为变形、失真等艺术形

式的依据,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现象的重视,开拓了

电影研究的视野。

【代表作品】

1.于果·明斯特伯格(德)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

2.鲁道夫·爱因汉姆(德)的《电影作为艺术》(1932)

3.让·米特里(法)的《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等。

代表人物

巴拉兹·贝拉(匈牙利)

匈牙利的巴拉兹·贝拉是第一位全面探讨电影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理论著作有《

可见的人类》、《电影的精神》、《电影美学》;其中《电影美学》最有影响。他的主

要观点是:①.电影具有群众性;②.电影是独立的艺术,是新的文化;③.提出“认同”

论;④.应该学习电影文化,研究电影理论。

鲁道夫·爱因汉姆(德国)

鲁道夫·爱因汉姆原籍德国,后加入美国国籍,他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理论著作是《电影作为艺术》。在该著作中,他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的

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想论”,认为由于心理活动的参与,影片只要再现现实的最

需要的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他由此又提出了“形象偏离说”。鲁道夫

爱因汉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只有技术上的局限才是电影艺术手段的生命源泉。他由

此对无声黑白片大加赞扬,而反对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等。

约翰·格里厄逊(英国)

约翰·格里厄逊是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影片是《飘网鱼船》;他提出

了关注社会、关注群众教育的纪录片主张。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国)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代表理论著作有两部:《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电影的

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他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的主要观点

是:提出了照相本性论,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标题:格塔式心理学,应该改为:格式塔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