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最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2001年中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著名宫观。

中文名

中岳庙

建筑面积

110000 m²

始建时间

秦(前221—前207年)

历史沿革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元初五年(118),中岳庙增建“太室阙”。东汉以后,为道教徒居住传教之所,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9年。南北朝期间,太室祠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后著名道士寇谦之入嵩山中岳庙修道7年,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寇谦之入宫见北魏太武帝后,太武帝接受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建议,并亲临道场受道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元年。寇谦成为新天师道首领后,中岳庙地位骤然大增,碑大加修缮。中岳庙修缮竣工后,寇谦之特于太安二年(456)树《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以记其事,此碑至今尚存,为中岳嵩山年代最久远的石碑。中岳庙从此定名。

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唐开元十八年(730),唐玄宗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奠定了今日庙址。宋初,宋太祖为中岳庙建造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北宋乾德二年(964),中岳庙增建行廊一百余间。北宋祥符六年(1013),中岳庙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南宋淳熙十六至十八年(1176—1178),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金正大五年(1228),中岳庙进行修缮,李子樗为作《中岳庙记》。元末,由于战乱中岳庙庙宇倒塌严重。明成化十三年(1477),中岳庙寝殿之瓦坠几尽,栋榱亦多挠崩,成化十八年(1482)五月,中岳庙开始重建寝殿,成化十九年(1483)十二月完工。明崇祯十七年(1644),中岳庙毁于大火。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中岳庙。清乾隆年间(1711—1799年),乾隆按照北京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清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初一,乾隆至中岳庙致祭。

中岳庙现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庙务。

建筑与文物

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岳庙,素有“小故宫”之称,虽以太室山峰遥为背景,却独立建造于“天地之中”,脱胎于中国皇家规制的规划布局,自成建筑体系,是中国道教建筑最完整的代表作之一。

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坐北向南,由高到低,现存的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39座近400间,石刻碑碣百余座,占地达11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

中岳庙沿中轴线依次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建筑,共11进院落。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分别是道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天中阁 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1522—1566)改为今名,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天中阁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

崇圣门 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是中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艺术的代表。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为东华门和西华门,两门内各立二碑,为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碑的内容为宋代王曾、卢多逊、骆文蔚和金代黄久约撰写,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是研究中岳庙的重要史料。

峻极门 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像,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峻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太安二年(456),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北魏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

嵩高峻极坊 位于峻极门北侧,,又名“迎神门”,是一座四柱三楼式的坊,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为清代木结构建筑特色。

峻极殿 为中岳庙的正殿,又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为92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峻极殿前的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东为“御捍亭”,内立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御碑,草书。

峻极殿殿内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清康熙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中天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1573)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峻极殿的彩绘天花板上为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

御书楼 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面阔11间,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两侧房屋是储存祭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