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登封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在世界上也属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为配合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报上级部门批准,对元代大殿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

观星台

外文名

Dengfe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地理位置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

景区等级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景观

仰仪

所处年代

元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1276—1280年)

批准时间

1961年3月4日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其他信息

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编号

1-0097-3-050

历史沿革

元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1276—1280年),观星台为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其中之一。

明嘉靖七年(1528年),观星台增建台顶小室。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观星台石圭重刻。

民国时期,观星台无人管理杂草丛生。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观星台遭受炮击,台身东壁及台顶小室中炮弹十余发,致使东室倒塌,东壁严重剥落,女儿墙、梯栏几乎全部损毁。

2003年7月,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在观星台量天尺北30米复建帝尧殿的基建过程中,于地基内发现了成段砖砌房基。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根据房基特征,将其定为元代大殿,并判断可能与观星台有关。帝尧殿因此南移复建,房基回填保护。

建筑特色

结构

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

观星台

观星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特点

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

主要展览

  • 综述

观星台包括各种天文仪器:周公测景台、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等。

  • 周公测景台

周公测景台,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最早是西周(约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天文官南宫说奉诏在其旧址仿旧制建成了留存现在的石圭测景台,是古代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

周公测景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1.88米,最窄面1.68米,台座上沿四边宽在0.96米左右,台座上面成正方平面,石柱置中间,高1.96米,宽0.46米,厚0.22米,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石表南边刻有“周公测景台”五字,正楷书,大小尺许,石表距台座北沿连同台底边在内约0.7米,是中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景的遗制。

  • 元代大殿

观星台元代大殿考古挖掘出土有陶器、瓷器等。陶器均为建筑用陶,有砖、板瓦、筒瓦、瓦当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盘、杯、盆、罐、缸类,釉色分白、青、黑褐三种。

文化活动

选址文化

观星台的选址,与中国古代所谓的“地中”观念是分不开的。地中观念首先是一种地理概念。中国古人长期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是有限的,这样,大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叫“地中”。“地中”观念在中国存在时间很长,一直到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了西方的地球学说,“地中”观念才逐渐销声匿迹。受“地中”观念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位于“天下之中央”的传统认识,“中国”这一国家名称的形成与此不无关系。所以,“地中”观念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关人物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家。元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1276—1280年),郭守敬主持建造观星台,此台是元初进行“四海测验”的27处观测台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台建筑。

轶事典故

观星台用以观测每天日中日影的长短变化、从而找出季节的变化、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把表影最大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的日中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影最长的一天的周期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影长相等昼夜时间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秋分”,加上“冬至”、“夏至“就是一年。

周在灭商之后,建立了周王朝,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周王朝因此要在中原建都,也就是洛阳,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寻求营建东都洛阳的准确天文依据,周公姬旦才修建了“测景台”。中国传统的节气划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姬旦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划定的,从而使“春”“夏”“秋”、“冬”四时得以划定。

学术研究

20世纪30年代,董作宾考察观星台,并编印了《周公测景台调查报告》,对观星台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详尽的介绍。

价值意义

观星台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观星台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观星台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观星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工程并对测景台进行了粘合补修扶证。

2008年6月,为配合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报上级部门批准,对元代大殿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2010年8月1日,包含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地理环境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7.5千米的告成镇,地处东经113°81’,北纬34°23'。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8:30—18:00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

在郑州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站,乘坐发往登封的旅游专线车;登封市区乘坐登封至告成班车或自驾车沿s237公路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