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动说由布契尔(W.H.Bucher)于1933年提出,认为地球既有收缩又有膨胀,呈周期性的交替发展。

正文

脉动说

(pulsation hypothesis)由布契尔(W.H.Bucher)于1933年提出,认为地球既有收缩又有膨胀,呈周期性的交替发展。但对地球胀缩的原因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放射性热量聚集与消耗的观点来解释,聚热过程就是地球的膨胀过程,耗热过程就是地球的收缩过程;另一种则从地球最初是冷的和固态的观点来解释,认为组成地球的微粒因冷收缩,彼此吸引,而产生微粒的较快运动。运动激化又使温度上升,物体发热,引起地球膨胀,在能量消耗后,地球内部的压实作用又占主导地位,再次产生收缩。在地球的膨胀期,地壳受到引张作用,产生出大规模的隆起与坳陷、大型裂谷和岩浆喷溢;在地球收缩期,地壳受到挤压作用,产生出褶皱山系,并伴有岩浆活动。脉动说虽然解释了构造运动的周期性,但却不能解释地壳构造的定向性。葛利普(A.W.Grabau)根据他于1933及1936~1938所从事的世界古生物发育情况的研究,提出的在古生代期间的同一时期内,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海进、海退的现象。他的这种观点称为脉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