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人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种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人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月氏人一道游牧。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乌孙古墓群和其他遗迹表明,从天山以北直至塔尔巴哈台,东自玛纳斯河,西到巴尔喀什湖及塔拉斯河中游的辽阔地区,均为当时乌孙人的牧地,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南北朝时,乌孙与北魏关系密切。辽代曾遣使入贡。如今是哈萨克族的一个大部落。乌孙人是受塞种人影响很深的操突厥语的古代民族,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不务农耕,养马业特别繁盛。

昭苏县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统属于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迄今两千多年,一直是祖国西北边陲重地,历史上扼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就是祖国内地经伊犁,通往中亚、西亚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

中文名

乌孙

外文名

Wusun

政体

君主制

民族

乌孙族

宗教

佛教

首都

赤谷城

所属地区

亚洲

位置

七河流域

灭亡

410年被柔然灭亡

后来

410年被柔然灭亡之后建立悦般国

官方语言

古印欧语

性质

汉朝属国

时区

公元前2世纪初

民族起源

乌孙族属向有数说

乌孙伊犁河一瞥

一、匈奴人说。此说强调乌孙人"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人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

二、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人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人是东伊朗族塞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人,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人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乌孙人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人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中外学者比较了苏联中亚地区和我国天山以北地区乌孙时代的人类学材料,认为形成乌孙民族的人类学类型的大人种基础是欧罗巴人种。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人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乌孙人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

与汉建交

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与大月氏人结盟夹击匈奴,可是无功而回。随后汉武帝展开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发起马邑之战。在占领河套后,又发动河西之战,汉军节节胜利,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终于出现“而金城(兰州)、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同年,张骞认为联合乌孙国,能切断匈奴右臂,向汉武帝建议拉拢乌孙国。三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向乌孙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抗匈奴。

当时乌孙国国家分裂。太子蚤已逝,乌孙昆莫猎骄靡答应他以其子岑陬(封号,名叫军须靡)为太子的请求,引起太子弟弟大禄不满。大禄握有兵权,计划起兵杀害军须靡。猎骄靡为保护军须靡,便给他万余骑兵到别处自立。猎骄靡自己另掌万余骑兵自保,未能直接控制全国所有兵力。他接见张骞,可是没有答应张骞的与汉结盟的要求。猎骄靡认为“年老国分,不能专制”,而且大臣不了解汉的国势,又畏惧匈奴,乌孙不可能迁回故地。

猎骄靡派数十名使节随张骞,使节见识到西汉国势强盛,促使乌孙国考虑与汉结盟。匈奴单于获知乌孙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企图攻打乌孙国。猎骄靡了解西汉当时正积极与西域各国建交,便请与汉朝联姻,寻求支援。于是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前108年),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下嫁猎骄靡。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联姻以后,亦遣派单于女子与猎骄靡成婚,猎骄靡立她为左夫人。猎骄靡同时与汉及匈奴联姻,代表他只是跟汉建立外交关系,尚未决定与匈奴决裂。不久猎骄靡逝世,军须靡即位,细君公主随后在元封6年(前105年)病逝,汉武帝又把楚王之女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维持联姻关系。军须靡死,弟翁归靡为昆莫,娶解忧公主。她远比细君公主活得长久,汉对于乌孙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西汉乌孙联盟

西汉昭帝末年,乌孙受到匈奴和车师的联军攻击,解忧公主上书求西汉朝廷出兵救乌孙。适逢昭帝驾崩,汉朝廷没有派遣援兵。宣帝即位后,经解忧公主及昆莫分别遣使,宣帝发兵十五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大败。自此以后,匈奴由盛转衰,逐渐退出西域,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昆莫翁归靡决定摆脱匈奴,与西汉结盟。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翁归靡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解忧公主之子)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叛绝匈奴”,宣帝答允,乌孙与西汉的联盟正式被确立。

西汉属国

匈奴日逐王与握衍朐鞮单于不和,降汉,而且亲匈奴的车师军队被西汉军队打败,匈奴无法继续控制西域。西汉取代匈奴在西域的位置,宣帝在神爵三年设西域都护府,长官都护负责管理西域事务,乌孙的一举一动受到西域都护府的监视。

西汉宣帝(前60年)神爵二年,翁归靡死,元贵靡未能顺利继承昆莫之位,乌孙贵族拥立了拥有匈奴血统的泥靡(军须靡之子,《汉书》中称狂王),西汉朝廷不满。西汉与乌孙的联盟中止。因为西汉不需要联合乌孙共同对抗匈奴,所以解忧公主的任务是为汉控制乌孙。狂王之立既不合西汉朝廷的意思,又因残暴失去乌孙国国人的支持,解忧公主与汉使者魏如意及任昌合谋刺杀狂王,失败。西汉首次干涉乌孙内政,最终引发乌孙内乱。

狂王失势,宣帝(前53年)甘露元年,乌就屠(翁归靡与一匈奴女子之子)叛变,起兵杀死狂王。宣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遣乌孙右大将之妻冯嫽(解忧公主的侍者)劝降乌就屠。最后宣帝册封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印绶。乌孙国最终成为西汉的属国。随后汉朝为大小昆弥划分地界与及人民,大昆弥六万余户,小昆弥四万余户,可是乌孙国人的心偏向小昆弥。

大昆弥元贵靡死后,子星靡继位,懦弱无能,让西汉能够进一步控制乌孙。西汉先遣冯嫽率领百人前往乌孙镇抚星靡,又接纳都护韩宣的建议,赐乌孙高官大吏、大禄、大监金印紫绶,以辅助星靡。之后都护韩宣提出罢黜星靡,汉元帝没有同意。

大、小昆弥之间矛盾不断。西汉成帝鸿嘉末(前18或前17年),末振将成为小昆弥,当时大昆弥雌栗靡很有威信,末振将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派人刺杀雌栗靡。汉朝册封雌栗靡的叔父伊秩靡为大昆弥,末振将被伊秩靡的部下所杀后,汉马上派兵杀死末振将太子番丘。末振将之弟卑爰疐率领八万人投靠康居,经常发兵攻打乌孙,企图吞并大、小昆弥的部众。最后被汉朝西域都护孙建领兵袭杀。

政治

职权

乌孙西迁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官制制定上有参考汉制。

昆莫(昆弥、昆靡):乌孙之王。

三个称谓都是一样,“莫”与“弥”可以互换,“弥”与“靡”是同音字。“昆”、“莫”、“弥”、“靡”是乌孙语音,在古昆莫、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昆莫”、“昆弥”及“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靡”是“昆靡”的简称。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与及享有甚高的尊严,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

相大禄:据章太炎考证,“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禄”是“相”的乌孙语音,并称“相大禄”。相大禄位高权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权,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左、右大将: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乌孙左、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右贤王以下的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

侯:又名翕侯,全国共三人,是地方的军政长官。乌孙翕侯与大月氏翕侯同样是部落首领,不过前者的实力比后者弱小,没有割据一方

左、右都尉:与秦的卫尉相似,《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

大监:乌孙设大监二人,职权应该与秦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员事务。

舍中大吏:大吏的属官。

骑君:职权不明。

译长:掌管翻译事务。

社会

奴隶制与氏族制

匈奴在两汉时期实行奴隶制度,乌孙与匈奴关系密切,相信乌孙吸收了匈奴的奴隶制度。乌孙曾经在战争中掠取人口,在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对匈奴一役,乌孙军队攻击匈奴右谷蠡王王廷,《汉书.西域传》记“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乌孙皆自取所虏获。”,相信被掠人口最终成为统治阶层的奴隶。在昭苏县木札特山山口,中国的考古队伍在六十年代初发掘了一座较大型的乌孙墓葬,并发现一个奴隶殉葬坑,反映乌孙是一个奴隶社会。

乌孙也实行氏族制。昆莫以至翕侯都拥有自己的地域、民众,是氏族社会的痕迹。《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是一项证据。

氏族首领有一定的势力,可以凌驾昆莫的意愿。《汉书·西域传》记乌孙昆莫猎骄靡希望以长孙军须靡为继承人,身为大禄的次子不满,率领部众割据一方,猎骄靡只能妥协。军须靡死后,儿子泥靡碍于叔父大禄的势力,让位给大禄的儿子翁归靡。

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议事会对族中事务有无上权威。翁归靡原属意有汉族血统的元贵靡为继承人,西汉宣帝应允,乌孙贵族却能违抗两人的意愿拥立带有匈奴血统的泥靡为昆弥,是原始氏族制议事会的遗存。

继承

乌孙君主

乌孙的继承制度与现代意义上的继承制度有别,除了财产继承外,偏向指被继承者的家族地位与及社会地位的继承。财产继承与乌孙家庭分居制密不可分。分居制下,当乌孙男子成年后,父亲会分一部份财产给他自立门户。父亲的财产通常属于最后一位与自己同住的儿子,通常是幼子。

一般而言,被继承者生前的家庭身份、官职及妻妾(后母)会由长子继承。不过,长子继承制并不是唯一继承制度,“子以母贵”是可能的。此外,未成年的儿子没有继承权,因此当被继承者的儿子尚未成年,继承权将属于被继承者的的兄弟。如果继承者因种种原因未能继承,继承权将由未能继承者的兄弟获得,甚少行长孙继承制。

收继婚

乌孙跟匈奴一样,实行收继婚,是原始部落群婚制的遗存。群婚制没有配偶的观念,妇女属于整个部落的男子。寡妇由继承者(继子)或夫家亲属收继。主要原因有三:

1、乌孙各部落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相隔甚远,西域诸国之间又常有征战,因此乌孙人对外非常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非常紧密。

2、不同部落的男女甚少有机会接触,令丧偶的妇女改嫁困难,大多被夫家的部落成员收继。

3、在乌孙,生产以家族为单位,收继婚的实行保持家族完整和稳定。倘若继承者的生母年纪老迈,她常会由继承者负责赡养;年轻的就会在夫家家族内改嫁。

与汉朝关系

民间传说

我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早以前,西域即波斯国王曾梦见一位美丽的少女,从此他不忘梦中人,就派两名大臣前去求亲。大臣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并向中国皇帝献上求亲的书信。皇帝被国王的诚意所感动,许嫁了公主,还派男女侍从随行。当他们到达帕米尔时,道路因战争受阻,不能通行。为了公主的安全,他们在险峻的高山上筑起城堡宫室,供公主居住,大臣及侍从们都在山下守卫。后来战争平息,他们准备西行,不料公主已有身孕。据宫女说,公主住在高山上,每当正午时分,有一位美丈夫,从太阳上下来,与公主相会……。两位大臣知道回去不好交差,决定在这里暂时住下,免得招来杀身之祸。后来,公主生了一个男孩,成了当地一个名叫朅(qie)盘陀国的第一代国王。一天,公主得了重病,嘱咐她的儿子国王说:“我是东土之人,死后要把我埋在宫室东方一百步的地方,让我的坟墓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公主死后,国王一一照办。

这就是关于“公主堡”的传说。虽然传说不是信史,但也不是全属杜撰,它反映了某些史实。在我国历史上,献身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的杰出妇女,几乎史不绝书。汉代的细君和解忧,就是其中两位代表。

和亲提议

乌孙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较近。乌孙本来活动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即河西走廊),后来西迁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位于匈奴的西部。乌孙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六十余万,拥有兵力近十九万人。它长期受匈奴的统治和奴役,后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在政治上极力要摆脱匈奴的控制。匈奴贵族几次进攻乌孙,结果都被乌孙打败。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建议汉王朝用厚赂招引乌孙,使它东归敦煌旧地,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张骞出使

张骞提出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中郎将(统领皇帝侍卫的较高将领)的资格,率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乌孙、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中亚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等地。

张骞到达乌孙后,说明汉朝愿与乌孙结亲连好,共击匈奴。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约在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再一次派遣使者来献良马,正式要求与汉朝和亲。于是,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物之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

细君公主身处异域,语言不通,加以昆莫年老体衰,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她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帐篷)为室兮旃(zhān,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u,天鹅)兮归故乡。”歌中表达了她的苦闷的心情。汉武帝知道后,对细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表示慰问。

根据乌孙保存着父死子可娶后母为妻,见死弟可娶其嫂为妻的风俗习惯,猎骄库为了保持与汉朝的政治联姻,要求细君改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当猎骄靡上书汉武帝提出这种要求时,汉武帝回答说:“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事,我们要联合乌孙共灭匈奴。”于是这位汉家公主就又改嫁给年青的军须靡。后来军须库即位为昆莫。他们生有一女,取名少夫,不久细君就死了。

解忧公主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王朝封楚王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下嫁军须靡。

解忧在乌孙生活了五十余年,先后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为妻,对乌孙的政治生活影响很大。她与翁归靡生有三男两女。长子元贵靡后来继立为乌孙昆莫,次子万年做了莎车(今新疆莎车)国国王,三子大乐为右大将,长女嫁龟兹(今新疆库车)王为妻,小女是若呼翕侯的妻子。这些子女在乌孙、莎车和龟兹,地位都非常显要。

不仅如此,在政治上解忧公主还帮助和支持翁归靡,促进和发展了乌孙与汉朝的关系。自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即位之初,匈奴接连发兵攻打乌孙,夺走许多地方,还强迫乌孙将解忧公主送往匈奴,断绝与汉朝的关系。因此,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派使者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71年,汉朝发十五万大军,与五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以下四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七十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相夫公主

从此,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公元前64年,翁归靡再次上书,表示愿立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嗣,要求再派汉公主联亲,加强汉朝和乌孙的关系。汉宣帝派解忧的侄女相夫为公主,下嫁元贵靡;乌孙也派使者三百人,来汉朝迎娶少主(即相夫)。当少主一行到达敦煌时,得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族另立军须靡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泥靡为昆莫。汉朝对此十分不满,决定迎回少主。

泥靡号称“狂王”,继位之后,娶解忧为妻,生一子叫鸱(chī吃)靡。但是,解忧公主与泥靡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泥靡为人暴戾,乌孙政局不稳。解忧公主决定翦除这位“为乌孙所患苦”的暴君,便派人利用一次酒宴的机会将他击杀。结果,泥靡受伤逃走,他的儿子细沈瘦,发兵将解忧公主围在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什提克)。过了几个月,汉西域都护(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郑吉发兵救公主,细沈瘦才被迫退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狂王伤逃之后,原翁归靡匈奴夫人所生之子乌就屠,扬言母家匈奴将派来大军,乘机在北山聚众作乱。接着,他袭击狂王,自立为昆弥(即昆莫)。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派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到敦煌待命,以准备应急。

冯夫人

眼看一场干戈即将爆发,当时的西域都护郑吉,深知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便请她去说服乌就屠。冯嫽原是解忧公主的侍者,随解忧到乌孙后,嫁给乌孙右大将,人们管她叫冯夫人。她具有政治才能,又擅长外交,享有一定威望。乌就屠听说汉军严阵以待,不得不听从冯嫽的劝告,并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封号。最后,汉宣帝任命冯嫽为汉使,诏乌就屠到赤谷城,正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封乌就屠为小昆弥。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了。

和亲意义

汉代的细君和解忧,与历代其他献身民族团结的历史人物一样,都为发展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人们为了纪念她们,或者将她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或者编成故事流传,就象“公主堡”的传说那样,让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古道

乌孙古道是贯通南疆与伊犁之间的交通便道,起始于新疆昭苏县夏塔乡境内、向南沿夏塔河谷、翻越冰达坂、终至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民间传说称唐玄奘曾穿越此古道。

清初,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的很多维吾尔族百姓经过古道举家迁移至伊犁地区的昭苏。这古道也是国内外探险爱好者涉足的古道。

乌孙古道北衔准噶尔盆地,南控塔里木绿洲,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要争夺这块宝地。汉武帝为了与乌孙结好而对抗匈奴、隋唐时期西突厥控制天山统治塔里木盆地、唐代西征突厥及与突骑施的交好等等,都是通过乌孙古道来实现的。

1949年三区革命军从琼库什台出发,经阿克布拉克达坂,到达拜城的黑英山,以此为基地,转向西攻下了拜城,而在继续向西攻打阿克苏的战斗中,遭遇顽强抵抗和反击,最后夺取了夏特古道南口,经夏特古道返回伊犁。[1]

君主列表

帝王姓名世系在位年代死因及陵址注
军须靡猎骄靡之孙前105-前72病卒
翁归靡军须靡堂兄前72-前60病卒
泥靡军须靡之子前60-前53被乌就屠所杀
乌孙小昆弥世系表
帝王姓名世系在位年代死因及陵址注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