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宗诚(1818—1888)清代学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字存之,号柏堂,安徽桐城人。官枣强知县,论学宗程、朱,建正谊讲舍、敬义书院,集诸生会讲,从游甚众,有《柏堂全集》、《志学录》等。此幅方宗诚像为清人所绘。

中文名

方宗诚

性别

出生日期

1818

去世日期

1888

民族

汉人

出生地

安徽桐城

所处时代

清末

代表作品

柏堂全集

字号

字存之,号柏堂

柏堂

存之

人物生平

方宗诚出身儒学世家,父方松,由鲁谼迁居县城西郊毛河,竹篱茅舍,布衣粗食。宗诚少有大志,每日取贾太傅疏及唐宋名篇高声朗读。始受学许玉峰,继师族兄方东树,遍览宋元后儒家之言,多有阐发。太平天国时,避居鲁谼山,不废讲习。著《俟命录》,研究天时、人事及致乱之源,认为士大夫修身、处事、为政之道,在于本纲常,明正学,选拔人才,效用当世。霍山吴竹如任山东布政使时,从友人方鲁生处得《俟命录》,将主要内容函致大学士倭仁,倭仁录其要为经筵课程。方宗诚由此驰名京都。曾国藩、胡文忠慕其名皆以礼相聘,辞不受。同治元年(1862),河南巡抚严树森应诏疏陈治国方略,方宗诚入严幕,奏疏多出其手。后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推荐方宗诚为枣强县令。李鸿章继任总督,与方宗诚亦交往甚密。

俟命录,清光绪刊本

方宗诚知枣强县十年,办乡塾,兴书院,整顿祀典,刻印当地前贤遗著,编修地方志,兴办义仓,储粮备荒。每遇灾害,及时勘察灾情,兼及邻县受灾情况,如实上报,不避忌嫌。多次请求李鸿章奏免全国钱粮积欠。虽为政一县,谋虑所言皆宏远大计,事关全局,李鸿章多采纳施行。时深州知州游智开,兴义学,减浮征,政绩颇著。时人将游、方并誉为“深州游牧枣强方令”,以表尊敬之情。

方宗诚修髯洪声,仪表堂堂。光绪六年(1880)辞官归隐,与衡阳彭玉麟同游石钟、匡庐,并立扬子江岸,吟风弄月,谈古叙今。过往行人莫不钦其风采。光绪十三年(1887),安徽学使侍郎贵恒推崇方宗诚学识情操,奏请赐五品卿衔,获准。方宗诚学承桐城文派,撰《诸经说都》33卷、《柏堂集》92卷、《俟命录》、《志学录》、《读书笔记》、《讲义》《柏堂师友集》合39卷,另撰写、编订书籍数十种。

人物轶事

方宗诚是桐城派后期的一位重要作家。曾国藩礼聘他为幕府,他谢绝了。后来,曾国藩来安庆,召他修《两江忠义录》,他却答应了。书成,大受曾国藩赏识。不久,曾国藩移督直隶,奏荐方宗诚为枣强县令。

方宗诚当了十年枣强县令,政声颇佳,后任总督李鸿章也夸奖他。卸任回家,属吏和百姓夹道相送,只见他除了四大挑子书外,什么也没有,真可谓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儿子守彝替他整理书籍,发现在父亲的文稿里,夹着许多金银薄片,大惊失色。方宗诚顿时满脸愧色。儿子一再诘问,他竟半天支吾不出一句话。他见儿子望着那些金银薄片在伤心地落泪,只好说出事情的原委。那全是属吏和好友为他卸任离别时送的礼品,他本不想收,但盛情难却,再说为官俸禄除了养家煳口,全用于接济当地的一些穷学生,身五分文积蓄,而自己所写的《俟命录》、《志学录》等几十卷,都无钱刻版刊印。他对儿子说:“为父做官十年,未曾贪污半点钱财。这些银两都是朋友临别赠送的,我想用作印书的费用。”守彝听了,说:“父亲差矣。为官一任,富在一方。用受礼金银来印自己的道德文章,不仅使文章黯然失色,而且污染铜臭味,儿子今后还能读父亲的文章么?请父亲三思而行!”

听了儿子的话,方宗诚幡然醒悟,连忙问儿子这些金银怎么处置?守彝果断地说:“父亲有志兴学,培养人才,何不送回枣强,助资办学!”方宗诚凝视儿子,欣喜地说:“方氏后继有人,护清门之家风有望矣!”此事是我的老师吴孟复先生对我说的,马其昶的《耆旧传》未载,今特补叙一笔,不仅无损方宗诚,且有益于今世,我以为。

人物关系

方令孺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