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之一。长江东流至湖北省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这一段的峡谷称为「巴峡」。位於巫峡之东、夷陵之西。水流湍急,险滩林立,尤以西边的黄牛滩最为惊险。

巴国来重庆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统称巴峡,杜甫乘舟东下,诗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之句;今已不常用。在湖北巴东县西二十里,江自巫山入巴东为巴峡,其最险者曰黄牛滩,曰新滩,皆在夷陵以西,巫峡以东,《世说》桓公入蜀,至嘏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比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船上,至船即死,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

中文名

巴峡

外文名

baxia

地理位置

巫峡之东、夷陵之西

地理组成

由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组成

发展历史

公元前十一世纪,聚居在湖北武落钟离山的巴人西迁,以四川为中心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部族联盟,取得各部族间的统率地位,史家称为“巴国”。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大约相当于今陕南、鄂西、川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在四川境内,巴人“虽都江州,或治垫江,在治平都,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按这条迁徙路线,巴人沿长江、嘉陵江水道逐步迁徙,在平都、穴丰都、雪、枳、穴涪陵、雪、江州、穴重庆、雪、垫江、穴合川、雪、阆中均设过“都城”。从巴人西迁至东晋灭掉。人建立的大成政权,时间跨度长达15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人在所生息的地域必然留下生活的痕迹。这种历史本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而非常遗憾,从出土器物上发现的巴人象形文字?穴史家称为“图语”。雪至今无人破译。有关巴人的历史记载,仅散见于晋代、汉代的历史、文学著作和现代学者的艰难考证。尽管如此,细读之后,仍可从中看到巴文化朦胧的影子。

出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人文化

巴历史

不管是四川或是华蓥山地、嘉渠流域,含有“巴”、“坝”的地名尤多,由此不难想象巴文化渗透之深之广。据《大宋重修广韵》称,上古至汉代,“巴”之本意为“坝”,“巴”、“坝”同音,唯有平声去声微有差异罢了。《广韵》对“坝”的来历记得十分清楚:“蜀人谓平川为坝。”于是,始有以“坝”为名的地名。正是这种相沿成俗的命名习惯,巴人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含有“坝”字的地名便应时而生———江津德感坝,合川三汇坝,宣汉南坝……邻水标在地形图上的3000余条地名中,带“坝”的地名近300条;含“巴”的政区名以秦设巴郡为发端,由秦至唐代,冠以“巴”字的州郡县多达22个之多。尤其有趣的是,汉献帝初平元年和建安六年,征东中郎将赵颍、鱼复蹇胤、白璋为“争巴名”,将巴郡拆置为东巴郡、巴西郡,史称“三巴”。带“巴”字的地名更多见于山川名,如绵亘川陕鄂的大巴山,“春秋时巴人伐楚,后循而归,有巴复村在山北,因曰巴山”。重庆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统称巴峡,杜甫乘舟东下,诗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之句;早已不用的历史地名,在广安已经复活,常用作商号名称。在重庆、成都,也有巴人村、巴人火锅、巴蜀布衣的店名高悬于门首。

巴职业

巴人以渔猎为业,故十分管?悍勇猛。周武王起兵伐纣,邀巴人会师于牧野,巴师“歌舞以凌殷人”,大败商纣王。这种类似于“战鼓”的歌舞,后人称作巴渝舞,因巴人聚居于渝水边捕鱼,故有此名。刘邦汉中王时,派?人为前锋,亦是“前歌后舞”攻打关中地区。巴渝舞用鼓伴奏,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曲》等,魏改名为《昭武舞》,晋改名为《宣武舞》,皆突出一个“武”字,南朝复名巴渝舞。所幸的是,巴渝舞并未失传,渠县三汇镇每年四月十八举办的“亭子会”,巴渝舞便为其压轴节目,笔者1985年曾有幸在三汇镇看到过表演盛况。解放前华蓥山庙会,亦有“云童舞”表演,据称“云童舞”由巴渝舞演变而来。

巴地理

巴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黍即小米,稷即高粱,皆是制酒的原料。巴人所制之酒,不是现在的高度白酒,而是类似于发醪糟的咂酒,即将小米、高粱煮熟,冷却后拌以曲药,置于罐中发酵而成。饮时将麦秆插入罐中,用嘴吸咂之。这种制酒之术,至今流传于渠江流域的广安、渠县、平昌一带。

《华阳国志》高度赞扬巴人淳风美俗,“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巴人认为,日月那么光明,尚且有黑暗的夜晚;人生比不上日月,谁又能长生不老?芽有识于此,尊重老人同时也是爱惜自己,故在老人健在之时,“永言孝思”,以尽孝道,以嘉谷酿酒供老人享用。老人去世了,忌日来临,置办小米饭和肥壮的牲畜祭祀,老人吉日良辰,亦要献上丰实的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