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全唐诗

作品类型

托物寄情

主题

抒怀

主题

感伤

人物

将士

动物

动物

乌鸦

动物

作品赏析

本诗作于诗人谪迁华州司空时,写实与抒情兼备,虽说本诗经常被人们认为是“自伤贬官而作”,而其中诗人也的的确确一语双关,以老马自喻:但本诗之写马状物,也是正如《杜诗镜铨》中张云所言“虽是借题写意,而写病马寂寞狼狈光景亦尽”,将此老马困顿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前四句开口即尽极致嗟叹之形容:东郊的那匹马啊,让我伤心不已,它那瘦弱而致突出的马骨,就像那墙头上深处的坚硬石头一般,绊动马足,它却只能走得歪歪斜斜,这哪里是要飞跃的本领呢?只两句,便将路边弃马的枯瘦潦倒整体上展现了出来。五六句开始,便对于老马进行了细节上的描写,三句首先交代了老马的来历,仔细看这马身上的六个印子,其中一个正是官印,就连众人都说,这是军队遗留在路边的马呢!后六句紧承上文,是对于老马的外表上的细节描写,将老马昔日之飒爽英姿与今日的凄凉处境对比,更是将老马今日的境况展现得更为困苦凄凉,看这老马身上,皮毛干涩灰暗已是不复往日鲜亮。甚至有几处夹杂着泥水污渍片片剥落,甚至已经有部分的皮肤裸露在了空气之中,就连身上仅存的毛发也已经沾满了冰霜。可就是在去年,它还驰骋于沙场之上,追逐敌寇,若说它不是良驹,又怎能被选作战马呢?那军中将士所骑的,大概都是天子马厩内的良马,甚至可与那传说中古代的乘黄宝驹相媲美,而如今眼前的这匹马,恐怕只是病了的缘故吧!想象中昔日南征北战之恣意张狂与如今眼前现实中的病寒相接,对比之鲜明,更是展现了当今境况之艰难。同时,此处明写老马,实则诗人以老马的艰难处境,暗喻自身遭贬谪而面临的窘迫处境,其间悲苦意味,不言而明。

紧接着的下四句,是由老马似通人性的表现而作的安慰之语:在疆场上渴望载着主人奋力杀敌立功,却是不小心摔倒,这也实在是你难以预防的啊!你见到来人即发出凄惨悲鸣,就像是你心中悲哀的倾诉,主人已不在身边,你的眼睛亦是黯淡了下来,没有了亮光。此处诗人同情那希望助主人一臂之力却在受伤之后被残忍抛弃的老马,又何尝不是在同情自己呢?自己于君王国家,老马于曾经的主人,此番境况,又是何其相近!此间诗人心中被贬的抑郁凄苦之意。皆寓于此处对于老马的同情之句中,读来悲凉无奈之意尤其。在本诗的最后二句之中,诗人以想象的手法,展现了老马若是无人收养,天寒地冻之间,为主人放逐,只能与雁为伴,恐怕在日落时分,就要逃不开为乌鸦啄食的命运:并基于此提出建议,若是有谁家愿意收养这匹老马,在来年草长莺飞之时,必当令众人刮目相看!

本诗将杜诗的沉郁顿挫之格调展露无遗,由开篇的极尽嗟叹到老马之来历,再到老马今昔处境之对比,诗人用低沉压抑的笔触,写出了老马此前的经历,可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经历呢?本渴望一展宏图,却因迁谪而困顿至此,此间艰辛,怎能为常人所道!尾句是诗人对众人的建议、对老马的期许,更是对于自己的承诺:虽是如今被贬黜至此境地,可待到明年春天,且重新崭露锋芒,亦是不迟![5]

作品评价

《唐诗品汇》:刘云:展转沉着,忠厚恻怛,感动千古。

《抱真堂诗话》:少陵诗不伤于直野,如“日暮不收乌啄疮”及“孔雀不知牛有角”是也。

《唐宋诗醇》:蔼然仁者之言,正不必有寄托。

《杜诗镜铨》:开口先极致嗟叹形容,下再细说(首二句下)。张云:虽是借题写意,而写病马寂寞狼狈光景亦尽。

《读杜心解》:起句喝破,随以三句写其瘦态。不曰可惜,偏曰岂复有意于世,惋惜倍深。中以“细看”二字作提,四述其见遗子今,四推其立功在昔,二原其委弃所由,二状其哀鸣失色:凡作四层,无限曲折。“恐是”,正与“细看”呼应;“误一蹶”“非能防”,又从“病”字原其受挫,而谅其无辜。

《杜诗说》:全是自伤沦落,所谓“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隐含救房相谪官事,与“不虞一蹶终损伤,人生快意多所辱”同意。末云:“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自是幕府求知语,注家谓专为房作者,非。

《唐宋诗举要》:以上沉郁顿挫,几于声声入破矣(“当时历块”句下)。[4][1]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瘦马行 · 搜韵网[引用日期2015-04-18][2] 瘦马行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02-28][3] 萧涤非 . 杜甫诗选注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98-99 .[4] 彭定求 等 . 全唐诗(上)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 516 .[5] 琬如 . 飞花令里读诗词 雪晴松叶翠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10 .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