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这首诗歌借南朝陈后主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史实讽喻晚唐的统治者,体现了李商隐的政治远见。

首联“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总写陈后宫的外观:华美的茂苑城如画般豪奢,阊门闪耀着釉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釉彩如水般恍惚迷离。此联主要用意在于描写当初陈后宫的富丽堂皇,从侧面来暗示陈后主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如画”是实景的特点,也与最后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颔联“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景物由总体到局部,由长镜头到特写镜头,对准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建筑:靠着水光殿的一旁又建起了供贵族们游赏玩乐的月华楼,俨然就是一派欣欣向荣、繁华热闹的景象。“还依”“更起”有承上更进一步的意思,充分表现了封建贵族们无穷的享乐主义,表明这些统治者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也就必然导致亡国亡身。

颈联“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考虑对仗平仄,使用了倒装的句式,正常语序是:侵夜开鸾镜,迎冬献雉裘。这两句从外部宫殿的高大华美精致写到日常生活的两个典型场景,由外到内,由建筑到生活,可以说更深入一步,目的是讽刺陈后主骄奢浪费,不知勤俭。这两句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论昼夜冬夏,一味淫乐奢靡,讽刺了陈后主的奢侈生活。这两句以点带面,揭示统治者无时无刻不在享乐,批判力度更进一层。

尾联“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此句中的“醉”在这里一字双关,除了指众臣因喝多了醉得东倒西歪,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看到这幅情景,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

这首诗描写了封建统治者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昼夜玩乐的情景。全诗以全景式的华丽建筑开篇,以君臣醉卧的场景煞尾,大开小合,由外到内,描写逐步进入到统治者腐糜生活的核心,如同层层剥笋,将赤裸裸的奢侈骄纵、不务国政的乱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构思布局堪称精妙。这是典型的铺陈手法,意在极写豪奢。作者之所以旧事重提,当然是别有用意的。李商隐生活时代的晚唐统治者,也一直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生活极度奢华,导致朝政混乱,这番情景与当年殊无二致,与所有朝代堕落的统治者殊无二致,这都是历史的教训,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深沉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的清醒和对少年袭位的当朝执政者的深深忧虑,同时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名家点评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此诗极深于作用,自觉味在咸酸之外。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茂苑阊门,见一隅之地;依殿起楼,见工役不休。五句,是无朝暮;六句,是无冬夏。君臣都在醉梦中,焉得不亡?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一二城郭之壮丽,三四宫殿之华美。五女色之妍,六衣服之赊。臣醉而君无愁,荒淫如此,安得不亡?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题为《陈后宫》,结句乃用北齐事。合观全篇,又不切陈,盖借古题以论时事也。若作怀古,则陈、齐舛驳,了无义理。

清·纪昀《李义山诗说》:此种尖俏之笔,作小诗则耐人寻味,作律诗则嫌于剽而不留,非大方气体,虽有馀意,终乏厚味也。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不说出方有余味,方得讽刺体,此比兴所以高于赋也。

创作背景

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在政期间,大兴土木,与群臣妃嫔整日歌舞升平,骄奢淫逸,导致政乱国亡。作者李商隐所生活的晚唐时代,世衰道微,宦官专权,藩镇混乱,党争激烈,加上执政者又不念国事,荒淫奢靡,因此国道日渐衰落。这首诗就是借陈后主事讽喻当朝,以为统治者鉴戒。

李商隐诗极少单纯咏史,必有所讽,此诗究竟在托讽何人,如果将李商隐一生所经历的帝皇来说,以敬宗的行业最为类似,故冯浩系此诗于敬宗宝历元年(825),张采田则系之于文宗太和元年(827),问题即在:宝历元年,李商隐才十五岁,太和元年,也不过是十七岁,以李商隐的才华,能写出这一类的诗,绝不出奇。值得怀疑的是,十六七岁的年龄,正是要求飞黄腾达的时机,他是否愿意写这类托意极明显的诗来讽刺当今皇上,实在大有问题。因此,关于此诗的系年,仍是存疑的。[1]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陈后宫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