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 到1415年,随着郑和舰队的到来,在井里汶地区的森坌、沙林迪尔(Sarin Tuban

书籍版本

《三宝垄华人编年史》首见于印尼学者奔牙拉查·翁冈·巴林桐安于1964年在雅加达出版的《端古劳》(Tuanku Rao),该书是介绍印尼伊斯兰教历史的著作,《三宝垄华人编年史》是作为其附录。据巴林桐岸的《端古劳》,《三宝垄华人编年史》原稿出自印尼爪哇三宝垄(Semarang),塔兰(Talang)、井里汶(Cheribon)三地华人庙宇所珍藏的档案,这些档案实际上就是当地华人社会的档案。1925年,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波特曼(Poortmon)前往三宝垄等地的华人庙宇视察,他对研究历史很有兴趣,藉口将这些档案没收,占为己有。据说,仅从三宝垄的大觉寺,波特曼就掠走了二大袋的中文档案,然后对这些档案进行翻译研究。

另据己故的印尼斯拉默穆利亚纳教授的介绍,波特曼曾将华人庙宇的.《三宝垄编年史》与《井里汶编年史》加上引言,然后进行刻印,但只印了5份。1940年,巴林桐岸在荷兰与波特曼相识,大约在1950年前后,在一次通信中,波特曼将自己的一批研究手稿寄给了在爪哇万隆(Bandung)定居的巴林桐岸,其中包括波特曼对《三宝垄编年史》和《井里汶编年史》加上注释的手稿。巴林桐岸对这些手稿进行研究,并根据印尼民间传说,对这二部手稿加以说明和注释,最后以《1411一1564年哈纳菲教派华人穆斯林在爪哇岛伊斯兰教传播中的作用》为名发表,并将《三宝垄编年史》和《井里汶编年史》合二为一,作为其附录。如今人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个经过巴林桐岸编辑的马来文本,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将这两部合编的《编年史》统称为《三宝垄华人编年史》,但该马来文本只是原稿的简缩本,原稿应是用中文写成。

内容简介

郑和等人在爪哇传播伊斯兰教

1、积极在爪哇建立清真寺,举行伊斯兰宗教活动。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教徒聚会交往,从事宗教礼仪和节日庆典活动的场所,不仅起着维系教徒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宣传伊斯兰教的主要阵地。因此,郑和访问爪哇之后,在郑和的推动下,“接着1411年,在安哥(Ancot)即雅加达、井里汶(Cinebon)、杜板(Tuban)、锦石(即革儿昔)、惹班(Moiokertor)及爪哇其它地方,纷纷建立清真寺”。1413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船队碇泊在三宝垄,郑和与随从马欢、费信等人一起去当地的清真寺祈祷。“中国明朝皇帝的舰队在二宝垄停泊了一个月,以休整船舶。海军司令哈吉三宝公偕同哈吉马欢与哈吉费信,经常剑三宝垄的哈纳菲教派华人穆斯林社区的清真寺中去膜拜。”据说三宝垄的三保庙就是当年“二保太监及其侍从所建的同教堂”。因此郑和深受华人穆斯林的敬仰和爱戴,“在二宝垄的哈纳菲教派的华人穆斯林清真寺内,人们举行了一个特别的祭祀仪式,华人穆斯林为海军司令哈吉二宝公祷告庆贺。郑和等人的伊斯兰教活动,扩人了伊斯兰教在爪哇的影响和传播。

2、积极培植华人穆斯林势力,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

为了传播伊斯兰教,郑和还团结当地的华人穆斯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华人穆斯林社区,作为宣传伊斯兰教的基地,对当地人民传播伊斯兰教。冈此,在爪哇各地,华人穆斯林社区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在满者伯夷首都,郑和与吴宾先后出使满者伯夷。根据《塔兰华人编年史》记载,吴宾被称为“海军司令哈吉公吴宾(Laksamana Hadji Kung Wu Ping)”,作为明朝的使节他于1408—1415年驻在满伯夷首都,他也是一位穆斯林,热心宣传伊斯兰教,使满者伯夷宫廷与伊斯兰教发生了接触。吴宾还在二宝垄附近的萨林迪尔(Sarindii)和塔兰(Talang)建立了一个哈纳菲教派的华人穆斯林社区。为了给下两洋的船队引航,他在当地一座名为贾蒂山(Gunung Di ati)的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灯塔。他后米死于爪哇,葬在雅加达附近的安哥,其陵墓旁还建有寺庙米纪念他。另外,在爪哇其它地区,如井里汶、杜板、锦石、惹班等地,郑和也都建立了类似的华人穆斯林社区。据印尼《独立报》,1414年,费信随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曾帮助巽他·葛拉巴(今雅加达)王国免受海盗“黑龙帮”的侵扰,建议它建立华人伊斯兰教社团,葛拉巴因此与郑和建立了亲密关系。

到1415年,随着郑和舰队的到来,在井里汶地区的森坌、沙林迪尔(Sarindil)以及塔兰(Talang)等村落,哈纳菲教派的华人穆斯林已纷纷建立起穆斯林社区,而且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清真寺。为了接待郑和船队,“沙林迪尔村的任务是为修理海舶提供柚木,塔兰村的任务是管理海港,而森坌村的任务则是管理灯塔。除此之外,这二个哈纳菲华人穆斯林村庄的共同任务是为中国明朝舰队的船只提供给养。

为了巩固华人穆斯林社区,郑和在各社区任命了华人首领,依靠他们进一步传播伊斯兰教。1419年,“海军司令哈吉二宝公任命占婆(Tjampa)的哈吉彭德庆(HadiiBong Tak Keng)为南洋各地蓬勃兴起的各哈纳菲教派华人穆斯林社区的总管。当时的占婆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一个中心,彭德庆是一名来自云南的穆斯林,曾被占婆政府任命为官员,以促进海外贸易。他受命担任海外华人总管后,很重视在东南亚各国传播伊斯兰教,因此任命了许多来自云南的华人穆斯林为各个港口的华人首领。

1423年,彭德庆任命哈吉颜英裕(Hadji Gan Eng Tju)负责管理爪哇、旧港以及加里曼丹三发三地蓬勃发展的华人穆斯林社区。颜英裕也是一名来自云南的穆斯林。由于当时的杜板是满者伯夷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某种程度上,颜英裕俨然成为明朝皇帝和中国政府在爪哇的总领事,控制着南洋南部地区各国包括爪哇、旧港和三发等地在内的所有华人穆斯林社区”。因此,“哈吉颜英裕事实上义成为杜板的港务长(KepalaPelabuhan pula di Tuban)。”他为满者伯夷朝廷掌管对外贸易,兢兢业业,深得满者伯夷女王苏京达(Radia Su King Ta,指1429—1447年在位的Suhita)的欢心,被授予“阿鲁亚”(Ayra)的贵族称号。

还值得一提的是彭德庆的女婿哈吉马洪祸(Hadji Ma Hong Fu)。《三宝垄华人编年史》说他是明朝云南总兵之子,于1424年奉明朝皇帝的派遣,出使满者伯夷。他与妻子由哈吉费信一路陪同,从二宝垄前往满者伯夷朝廷。马洪福的妻子名Putri Tiampa,意即“来自占婆的公主”,爪哇民间传说将印尼群岛的伊斯兰化归功丁“占婆公主”。马洪福作为明朝的特使在满者伯夷住了多年,直剑1448年,他的妻子去世并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在满者伯夷埋葬后,才于年离开爪哇返同中国。马洪福在返国途中,曾在三宝垄作短期逗留。可见马洪福与其妻对伊斯兰教在爪哇的传播发挥了很人的作用。

另外。郑和在东爪哇的都马板(Tu Ma Pan,都马板为东爪哇Tumapel的译音,即今Aadiri地区)地区拥有一片地。1430年,郑和将这块十地送给满者伯夷女王苏京达(Radja Su King Ta,指1429—1447年在位的女王Suhita),并委任哈吉颜英裕的弟弟颜英旺为满者伯夷统治下的都马板地区的总督。

郑和所建立的华人穆斯林社区不仅促进了华人穆斯林势力的发展,也为伊斯兰教进一步在爪哇当地人民之间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因此郑和受到爪哇华人深深的爱戴和尊敬。当1431年(应为1433年之后),“海军司令哈占二二宝公与世长辞,三宝垄地区哈纳菲教派的华人穆斯林为他举行了名为盖布(Ghaib)的伊斯兰祷告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