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宋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类型

忧国忧民

主题

爱国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汴京交老对皇帝归来的期盼已久,“州桥”“天街”伐表京城,“年年等”即天天盼的意思。老百姓因深陷灾难而悲痛万分,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官军”身上。“几时真有”是盼的时间文,而末见其来之意。绝句语言通倃,直截了当,用画面展现形象,真实感人。

此诗共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 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 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以资政殿大学士的名义出使金国,在途中将见闻及感受写成七十二首七绝及《揽警录》一卷,反映了沦陷区的百姓对金国的愤恨及对恢复国士、重见天日的期望,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精神,这里选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4]

创作背景

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渡过淮河,踏上中原土地,感慨很深,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日记《揽辔录》一卷,又有诗一卷,收其所作七十二首七言绝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4][1]

作品评价

高士奇:北人土语,以候为等,诗人未有用者。范石湖《州桥》诗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用“等”字,亦新。 (《天禄识余》)

潘德舆:沉痛不可多读。此则七绝至高之境,超大苏而配老杜矣。 (《养一斋诗话》)

孔凡礼:遗民之涕泪,金人之奴役,中原之壮丽,故都之残破,英烈之伟业,权奸之误过及恢复之信心,完节之决心,纷形笔下,实成大爱国思想之集中表现。(《范成大年谱》)[5]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作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州桥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马丽娅著 . 中国文化四季 人文荟萃 中国传统文学 .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7-10 . 122 .[3] 周汝昌 . 范成大诗选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125-126 .[4] 陈邦炎 等 . 宋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 1020-1021 .[5] 复旦大学中文系 .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第3册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 . 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