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涉主义,指的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以科索沃危机为契机,新干涉主义正在西方乃至全球日渐抬头。它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对国际关系的危害。而且在美国及其盟国的推动下,新干涉主义在理论上日渐完备,在行动上日渐机制化、制度化、模式化。

中文名

新干涉主义

其中理论

“人权高于主权论\"

特点

更具有迷惑性

提出

美国等

干涉依据

新干涉主义的两大理论支点或曰两大借口更具有迷惑性。

其一是“人权高于主权论”。新干涉主义在人权和主权关系上大做文章,提出所谓“人权高于主权”“主权有限论”“主权过时论”“人权无国界”,大力鼓吹所谓“人权外交”和“道德贸易”。

其二是“捍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公开宣扬所谓人道主义、民主与法治是西方共同的价值观,维护西方价值观与“被压迫民族”权利符合西方战略利益。英国首相布莱尔声称“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各国可以高举人道旗帜介入主权国家事务。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声称要为在世界范围内停止民族清洗而进行干预。但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每一次扩张和侵略都笼罩着美好的光环,都是要把“欧洲之光”带到“黑暗”的非洲和亚洲。西方鼓吹新干涉主义,挑战和否定的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生存权和发展权;西方以“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为由,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符合西方利益的西方模式。

干涉角色

新干涉主义找到了得以推行的工具。二战后各种模式的干涉主义在具体实施时依靠的往往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力量。而以科索沃危机的处理为标志,新干涉主义试图将北约和西方七国为核心作为其推行霸权的强有力工具,并试图将其模式化、制度化。美国力图将北约作为推行其全球霸权、充当世界警察的军事工具。经过4月的华盛顿会议,北约的这种角色基本已经确定。

干涉模式

新干涉主义图例

新干涉主义模式不仅撇开联合国,而且在联合国内也有人为其鼓吹抬轿。科索沃危机的处理是新干涉主义的最新试验。意大利总理达莱马说,如果联合国无法行动,就需要建立能够维护和平、能够制止屠杀的“由民主国家组织的国际组织”取代联合国。一些联合国的重要官员在科索沃危机前后不但没有批评西方撇开联合国的行径,而且还为西方辩护、鼓气,跟着西方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甚至还说什么“联合国作为一个机构一直把人权置于每项工作的中心地位”。但二战前,国联的失败给全世界带来的教训告诫世人:如今如果没有联合国,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多的动荡与混乱、霸权与强权,世界将没有秩序可言,也将没有和平与安全可言。

“新干涉主义”是冷战后时期发展出来、并仍在演变着的一种帝国主义扩张模式,它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社会帝国主义”有相似的内容:它致力于输出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推行全球化、市场开放、西方模式多党选举的"套餐",主张西方国家对不发达国家实行"开明"殖民主义。它的产生取决于三个主要条件,那就是:全世界范围内反帝反殖运动的低落和瓦解、西方统治层全球化战略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条件,这最后一点也是本文所最关注的,特别是"新干涉主义"的形成与西方国家内部左派政治力量的蜕变的关系。

干涉特点

“新干涉主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以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军事颠覆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干涉主义相比,“新干涉主义”披着合法的外衣,抢占所谓道义制高点,为其干涉行动“正名”。

其实,所谓“民主”“自由”,只是西方“新干涉主义”的一个幌子。“老干涉主义”也好,“新干涉主义”也罢,就其本身而言,两者没有本质性区别,都是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目的是维护西方的战略利益,唯一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具迷惑性。无论西方怎么狡辩,都无法抹去“新干涉主义”给当事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新干涉主义”在国际上也不得人心。《联合国宪章》强调主权平等、反对武力干涉一国内政原则。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国际关系当中不应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也不应通过外来干预去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权。这样的原则立场符合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特别是广大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关事件

出兵海地

一九九四年十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下达了向海地出兵的决定,其目的是更换海地的政府。这个决定,是在美国国会里由黑人众参议员组成的"黑人团体"(Black Caucus)的督促下做出的。"黑人团体"是美国国会内部的左派力量,经常推动有利于美国黑人利益的立法和其他有进步倾向的立法。克林顿侵略海地、强行更换海地政府的政策,也受到了美国的一些"进步团体"的支持。他们认为,美国过去一向通过军事干涉支持世界上的独裁专制政府,冷战结束了,轮到美国以实际行动赎回它的罪过的时候了,那就是以其强大无敌的军事实力来为世界做些好事,比如在世界各地执行一些"开明"的军事干涉,更换第三世界的独裁政府,把"人权、民主"带给第三世界人民。出兵海地就被一些"进步人士"认为是这种"开明"军事干涉的首次实践,而由曾在越战中逃避兵役、参加过反战活动的克林顿来执行这次"开明"侵略,其象征意义更加明确了。形成强烈对照的是,美国政治的传统右翼人士(坚决反共、支持冷战时期的美国全球干涉),对这次"与美国切身利益毫无关系"的军事干涉,表示强烈反对。

引渡皮诺切特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六日,英国政府逮捕了在英国治病的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英国议会上院兼最高法院又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裁定西方国家有权引渡和审判皮诺切特。智利政府对这种违反外交豁免权和侵犯智利司法主权的作法表示抗议。然而,西方媒体和大多数西方"左派"人士欢呼英国政府的举动,认为这是西方为过去扶植皮诺切特军人独裁政府的罪过所作的补救。更有一些人指出,从美国侵略巴拿马捉拿诺尔列加到英国逮捕皮诺切特,为今后西方国家名正言顺地逮捕、审判"第三世界的独裁者"建立了先例和程序。

轰炸南联盟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三日,德国绿党代表大会在严重分裂的情况下投票否决了要求北约无条件立即停止轰炸南联盟的决议。假如这个决议通过,将导致施罗德联合政府的瓦解。属于绿党的外交部长费舍一直是轰炸南联盟的积极支持者。费舍认为由于科索沃的特殊情况,北约即使没有联合国的批准,也必须执行轰炸行动。费舍在六十年代是激进左派学生运动的参加者;他认为北约应担当起维护其他国家人权的义务,他毫不掩盖对南联盟总统和中国领导人的厌恶之情。

推翻卡扎菲政权

2011年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发动了名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打击,以武力方式推翻了卡扎菲政权。这场战争成为西方国家强行武力介入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一个新“范例”,“新干涉主义”成为笼罩在国际关系中挥之不去的一块阴云。

叙利亚复制

令世人不安的是,西方大有继续推行“新干涉主义”势头。人们注意到,西方国家已经将叙利亚列为继利比亚之后的又一个目标,将推翻巴沙尔政权作为其“终极目标”。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西方国家试图将“利比亚模式”复制于叙利亚,如同利比亚问题一般,将叙利亚问题国际化,如将叙利亚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表决;推动举行“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