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广州市市辖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广州市北部,东接从化区,南接白云区,西连佛山市三水区、南海区,北邻清远市清城区,有广州市“北大门”、“后花园”;“中国皮具之都”等美称。

花都区水、陆、空交通方便,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纵贯全境,京港澳高速、广清高速、机场高速、大广高速、广州西二环、北二环高速、肇花高速和花莞高速等共同构成花都境内南北和东西走向高速公路网。东部流溪河、西部的巴江河南汇珠江,船只直航港澳。位于花都区和白云区交界处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内三大空中交通枢纽之一。

2019年10月,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全国百强区)第19名,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20年9月,荣获2020中国百强区榜第56名。[12]

中文名

花都区

政府驻地

花城街道迎宾大道89号

别名

花县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南部、广州市北部

面积

970.04平方公里

人口

164.23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

方言

粤语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1800.41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20

外文名

Huadu District

下辖地区

4个街道、6个镇

车牌代码

粤A

邮政区码

510800

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著名景点

广州融创文旅城

行政类别

市辖区

行政代码

440114

所属城市

广州市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历史沿革

花都区原为花县、花都市,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建置,由番禺、南海析出部分土地建设新县。因县城所在地近花城,取新县名为“花”,隶属广州府。

民国3年(1914),花县属粤海道。

民国9年,由广东省直辖。民国25年,归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爆发后,隶西江行署。

民国32年,复归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省政府直属督察区。

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属北江专区,同年12月隶属珠江专区。

1952年和1956年先后改属粤北行政区和佛山专区。1958年11月花县改名“广北县”,次年3月复名花县。

1960年4月20日划为广州市下辖县。

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县级市),由广东省直辖,委托广州市代管,以原花县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市的行政区划。同年8月1日,花都各机关单位更名并启用新印章。

1999年8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花都市花侨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将原花都市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区的行政区划。7月10日,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同年12月25日,中共花都区委和花都区人民政府机关由新华镇建设路1号迁至新都大道(今迎宾大道)的新办公楼办公。[1]

2014年4月,广东省首个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综合保税区——广州市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2016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广州市成为第二批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

2016年11月,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户广州市花都区。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航局近日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广州市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同意广州市设立临空经济示范区。

2017年6月23日,花都区获批成为全国5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19年12月19日,花都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人民公园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广州市北部。地处东经112°57′07″~113°28′10′,北纬23°14′57″~23°37′18″,北回归线横贯中部。花都东部和东北部与从化区交界,西部与佛山市三水区相连,西南部和佛山市南海区接壤,南部紧靠广州市白云区,北部与清远毗连。2000年,全市总面积970.04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

地形地貌

花都区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阶梯式斜降,北部多山陵,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属南岭九连山余脉;中部浅丘台地,南部平原。境内最高峰是牙英山,海拔581米;最低点在巴江河畔的万顷洋,海拔1.2米。花都层状地貌明显,存在海拔350~400米、150~200米、100~150米三级夷平面和60~80米、30~40米、15~40米、15~25米四级岗地或阶地。[1]

花都区

气候

花都位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总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夏长冬短,无霜期长。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花都夏季长约五个半月,冬季约一个半月,春秋两季约五个月。冬季时间短暂,偶有低温,但持续时间短,回暖较快。夏季虽热,但少酷暑,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风力多为1~2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花都的土地资源不充裕。1995年出版的《花县志》记载,据1982年土地资源概查,花县土地总面积961.134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平均有432人,比全省多168人,为全国平均人数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占地共59294.83万平方米,占花都总面积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为主的面积有30312.5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1.5%;水域面积6506.0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8%;除江河外,能利用的水域面积3817.3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97%。据1986年土地资源详查,境内土地总面积为1438931亩(959.287平方千米),按该年人口数计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亩(2080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积(含水田、旱地和菜地)32845.5万平方米,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24%。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据1986年测算,全境未利用土地6666.67万平方米,大多属难利用土地。撤县设市前的1992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21999.67万平方米。1993年以后,由于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业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000年,花都的总面积960.38平方千米,按年末总人口617638人计,人均土地面积1550平方米,仅为全省人均2060平方米的3/4强。年末,花都区实有耕地面积16687.6万平方米,比1992年减少24.14%,全区人均耕地不足270平方米,保护耕地任务十分艰巨。[1]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18种。储量大且开采价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储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优势,蕴藏量为13.5亿吨(按采至海拔标高-50米计算),品质优,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赤坭、炭步、狮岭、新华、花山等镇,呈南北走向。花岗岩储量在290亿吨以上,硬度6.5度以上,分布呈东西走向,各镇均有分布,其中新华、炭步两镇分布较少。高岭土(瓷土)储量100万吨以上,均属中低温瓷砂,主要分布在梯面、花山、芙蓉、北兴镇,呈不规则走向,生长形态为“鸡窝状”。黏土(含砖瓦用黏土)储量3000万吨以上,各镇均有分布。矽砂原有储量65万吨,主要分布在花东、北兴、赤坭、炭步、新华镇境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被采完。

水资源

地表水境内河流虽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积不大,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境内年平均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16.34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总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径流量为1979立方米,亩均耕地径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产生径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芦苞涌等过境客水可资利用。流溪河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拦河坝年引水量约1.76亿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涨潮,潮水量约398万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地下水境内的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深层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据80年代初调查,浅层地下水资源有2.09亿立方米。深层(地表100米以下)地下水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块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于北部花岗岩山丘,年均水量399972.72吨/日。此区水量较丰,但远离农田。第二区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在东、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岗地,年均水量156171.61吨/日。此区虽近农田但水量不丰。第三区为上复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分布于南部平原地区,年均水量152314.09吨/日,可开采量为110065.71吨/日。

动物资源

曾由于不注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境内的自然环境不断受到污染,鹤群他迁,珍稀动物濒临绝迹,野生动物数量锐减。1995年出版的新编《花县志》所列当时常见的动物仅有110种,其中脊椎动物83种、节肢动物21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4种。

90年代,花都林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园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称“五爪金龙”)等国家保护动物,增加境内的存活量。

1998年7月,在规划建设位处梯面镇西坑的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调查时,发现该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时境内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龟(金钱龟、草龟、鹰嘴龟)、螺(赤风螺、田螺、坑螺、苦螺)、蚯蚓、蛇(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过山风、百步蛇、金钱蛇、广朗蛇、涉跳蛇、青竹蛇、四脚蛇);常见的水产类有虾、黄鳝、白鳝、生鱼、塘虱、山坑鱼;昆虫类有蝴蝶、蜻蜓、螳螂、蚱蜢、蝉、金龟子、蚕、蝗虫、蜂;鸟类有白鹇、燕隼、小鸦鹃、褐翅鸦鹃、斑头鸺鹠、领角鸮、喜鹊、麻雀、乌鸦、黄鹤、啄木鸟、猫头鹰、鹧鸪、百灵鸟、黄莺、翠鸟、野鸭、禾林鸟、燕子、相思鸟、雉鸡、画眉、杜鹃、斑鸠、锦鸡、白头翁、红尾雀、鸳鸯、朱顶雀、白腹锦鸡。

植物资源

据1998年7月调查,境内植物分3门139科371属568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2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121科347属534种(双子叶植物105科278属435种,单子叶植物16科69属99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粮食、油料、水果、瓜菜等农作物外,野生树种有桷、鸭脚木、乌桕、黄檀、荷木等;人工栽种的树木主要有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缘桉、柠檬桉、柳苦楝、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落羽杉、池柏、湿地杉、茶、榕、木棉等。境内树种有300余种。

行政区划

1993年撤县设市后,花都市有新华镇、花山、花东、狮岭、赤坭、炭步、北兴镇、梯面、芙蓉镇等9个镇。辖1个街道办事处,17个居民委员会,181个村民委员会,1746个村民小组。1994年,撤销花东镇可爱村,设立珠湖村、元岗村。1996年,增设新华镇培英、富华、宝华、凤华、金华5个居委会。1998年增设新华镇松园居委会。1999年8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花都市花侨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至2000年,花都市有10个镇,183个村委会,31个居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1911个村民小组。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和7个镇。

2011年,花都区下辖新华街道办事处和花东镇、花山镇、梯面镇、狮岭镇、赤坭镇、炭步镇、雅瑶镇等7个镇,共188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新华街24个,花东镇45个、花山镇26个,梯面镇8个,狮岭镇23个,赤坭镇30个,炭步镇27个,雅瑶镇5个。全区有社区居委会50个,其中新华街38个,花东镇4个,狮岭镇、赤坭镇各2个,其余4镇各1个。全区村民小组1950个,居民小组189个。

2014年1月8日,花都区的新雅街道、秀全街道、花城街道三条新街道正式挂牌并撤销雅瑶镇。宣告花都行政区划正式从“一街七镇”变成“四街六镇”。花都区下辖花城街道、新华街道、新雅街道、秀全街道、狮岭镇、炭步镇、花山镇、赤坭镇、梯面镇、花东镇。花都区政府驻花城街道。

截至2021年,花都区下辖4个街道。

辖区详情
新华街道花城街道秀全街道新雅街道狮岭镇
花东镇花山镇炭步镇赤坭镇梯面镇

人口民族

1993~2000年,花都市人口(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公安局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数据,下同)快速增长,从1993年的529266人增加到2000年的601225人,平均每年增加10279.86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数据(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的常住人口数),花都总人口713363人,其中外来人口222457人,占总人口的31.18%;少数民族人口7908人,占总人口1.11%;15岁及以上婚龄人口52185人,其中未婚人口15297人,已婚有配偶人口34244人,离婚人口314人,丧偶人口2330人;有家庭人口589245人,家庭户165623户。[1]

2016年,花都区有户籍总人口248047户723778人,比上年增加6285户6947人,(是年户口已统称居民户口,不再分农业非农业户口)全区男性368216人,女性355562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2016年出生登记人口14158人,其中男7653人,女6505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死亡注销3133人,其中男1693人,女1440人。全年迁入人口25915人,其中市内迁入19398人,市外迁入6517人(含港澳台和国外迁入94人);迁出人口19938人,其中市内移出17826人,迁往市外2112人(含迁往港澳台和国外370人)。

201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8.24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其中城镇人口43.88万人,乡村人口34.35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9,家庭户均人数2.99人。全年出生人口18547人,死亡人口3470人,人口出生率19.72‰,死亡率4.94‰,自然增长率14.78‰。

201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1.13万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镇户籍人口46.13万人,乡村户籍人口35.00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8,家庭户均人数3.02人。全年出生人口14147人,出生率18.12‰;死亡人口4044人,死亡率5.18‰;自然增长人口101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94‰。

截止2020年,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花都区常住人口164.23万人。[15]

据民国13年(1924年)《花县志》记载,花县有212姓。新中国成立后,随归侨、少数民族、迁入人口增加及行政区域扩大,姓氏也有所增多。1988年统计,本境有225姓,其中单姓223种,复姓2种。人数最多的为黄江两姓,各2万人以上。2005年底,按花都区公安分局户籍人口统计,全区有583姓,其中单姓575种,复姓8种,黄刘江为三大姓,分别有46968人、28893人、27816人。2016年底,按花都区公安分局户籍人口统计,全区有650姓,其中黄、刘、陈、张为四大姓,分别有52379人、33468人、31508人、30281人。

经济

综述

花都区CBD规划图

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32.0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85.27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55.7:41.6,第一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0.1%,第二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增长0.1%,第三产业比重与去年持平。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0.2%、71.7%和28.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01、5.81和2.28%。

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6亿元,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4.85亿元,增长9.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06亿元,可比增长15.25%。税收收入283.34亿元,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350.8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28亿元,增长9.0%。外贸进出口总值943.5亿元,增长59.5%,我区对广州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贡献度达30%,居全市首位。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整车产销量均超128万辆,分别增长12.9%、11.3%,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新的十年战略合作协议,东风启辰总部落户,东风日产电池工厂正式建成。花都皮革皮具市场申报成为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市场采购出口货值122.1亿美元,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成功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制定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1+4”配套政策,95家金融、类金融等绿色机构进驻绿色金融街,注册资本金62.61亿元。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土地“亩产税收”管理,重点区域工业用地亩产税收大幅提高,引进63个优质项目,总投资超686亿元。[3]

2019年,花都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0亿元,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5.99亿元,增长5%,规模位居全市第二。在减税降费政策背景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2亿元。财政八项支出129.43亿元,增长17.6%。税收总收入(含海关代征税)431.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6.32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99亿元,增长7.7%。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预计汽车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868.40亿元,增长3.2%;东风日产、东风启辰整车销量合计128.79万辆,增长2.8%。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新科宇航与空客公司结成客改货业务合作伙伴,美华航空项目开工建设。花都智能电子绿色价值创新园纳入广州市十大重点价值创新园名录,入驻高新技术企业17家。以化妆品总部集聚园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处置闲置土地53宗。科技创新成效显现。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占地区生产总值2.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大力实施“鲲鹏计划”,下大力气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87家,分别增长19.8%、2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6.7%,全市排名第二。发展后劲不断夯实。统筹招商引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采埃孚集团华南地区研发总部、国航华南基地等36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约480亿元。京东湾区电子商务运营结算总部等26个项目成功落地,总投资139.71亿元。杰赛科技等35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体动工,总投资约387亿元。新设企业数量增长12.4%,注册资本总额增长49.6%。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以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核心的广东绿色金融在第三方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一。广州碳配额现货累计交易量排名全国第一。绿色信贷余额增长38.17%,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增长34.2%,多项绿色金融业务指标在试验区中排在前列。广州绿色金融街累计进驻256家机构,注册资本203.4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出口217.44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97.73亿美元,占比44.9%,成为全市稳外贸的重要支撑。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00%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265项事项实现“一窗办理”,1164项事项实现“零跑动”。区重点产业项目审批代办工作入选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案例。积极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40亿元。出台《花都区人才绿卡暂行实施办法》。面向国内知名高校,引进“优才计划”专业人才48名。引进名校长、名教师、名医生等高层次人才31名,培育广州市高层次人才6名。

2020年,花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15亿元,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68.21亿元,年均增长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92亿元,年均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8亿元,年均增长11.9%。

2021年,花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41亿元。[19]

第一产业

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种植业产值30.32亿元,增长1.4%;林业产值0.31亿元,增长0.8%;畜牧业产值16.94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8.03亿元,增长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10亿元,增长3.5%。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37万亩,比上年下降1.0%;水果种植面积5.36万亩,下降0.3%。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73万亩,下降1.2%;蔬菜种植面积19.79万亩,增长0.05%;花卉种植面积2.84万亩,增长6.3%。

201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66.96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43.39亿元,增长6.7%;林业产值0.14亿元,同比增长1.8%;畜牧业产值6.85亿元,同比下降21.9%;渔业产值8.84亿元,增长11.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4亿元,增长1.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1.92万亩,比上年下降0.2%;水果种植面积5.82万亩,下降4.0%。农作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5万亩,增长6.1%;蔬菜种植面积28.81万亩,增长0.4%;花卉种植面积8.74万亩,增长24.5%。

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比上年下降17.8%。其中猪肉产量1.77万吨,增长7.8%;家禽肉产量1.14万吨,下降33.4%。全年水产品产量7.22万吨,增长5.2%。

第二产业

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70.0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工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71.7%,拉动GDP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10.65亿元,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6.2:83.8,轻工业占比较上年下降0.6%。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34.57亿元,同比增长12.8%。

按行业分,规模以上企业中,工业总产值排前五位的依次是:(一)汽车制造业产值1538.33亿元,增长11.3%,其中汽车整车产值1218.49亿元,同比增长12.9%,汽车零部件产值317.41亿元,同比增长7.4%;(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73亿元,同比增长41.8%;(三)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产值59.55亿元,同比下降18.0%;(四)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49.08亿元,同比增长0.7%;(五)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值45.06亿元,同比下降10.5%。这五大行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69.75亿元,占规上企业产值的83.8%,较上年同期提高3%。

2019年,工业生产稳中趋缓。全年全区工业总产值2939.46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5.85亿元,增长5.0%。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54.24亿元,同比增长6.5%。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6.2:83.8,轻工业占比较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前六大行业依次为:汽车制造业产值1868.38亿元,增长3.2%,其中汽车整车产值增长3.3%,汽车零部件产值下降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96.38亿元,下降9.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67.93亿元,增长1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67.78亿元,增长7.4%;皮革皮具业产值64.61亿元,下降9.5%;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产值59.91亿元,增长5.7%。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0.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实现利润总额132.29亿元,同比下降12.2%。全区6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85家,亏损面达到12.7%,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0.2%,同比下降17.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同比上升0.3%。

2016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59.84亿元,同比增长10.9%。

2019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4.63亿元,同比增长33.0%。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42.53亿元,同比增长30.8%。

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4.85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1675.40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汽车整车产值1322.73亿元,同比增长11.2%,零部件产值350.18亿元,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和综合效益指数为102.3%和152.5%,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3.7和2.3个百分点。全区产值居前的六大制造行业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1.5%,其次是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同比分别增长15.3%、10.8%、9.5%、4.1%,皮革皮具业持续负增长,同比下降7.9%。镇(街)规模以上工业稳步增长,1-12月累计实现产值679.01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同比增长10.3%。其中:建设改造投资下降4.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9%。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下降20.5%;民间经济投资、外商经济投资和港澳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40.2%、36.3%和9.4%。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长1.1倍,第二产业增长40.9%,第三产业增长7.2%。

全年全区建设改造投资超亿元的项目40个,比上年增加7个,累计完成投资额138.14亿元。全区基础设施投资101.74亿元,同比下降28.0%。

房地产开发方面,民间投资、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增长38.2%、10.2%和0.2%。全年商品房(含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133.56万平方米,增长33.5%;商品房销售额231.71亿元,增长48.1%。房屋施工面积1219.92万平方米,增长10.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同比增长11.7%;房屋竣工面积379.86万平方米,增长1.4倍,其中住宅增长1.3倍;房屋新开工面积267.56万平方米,增长53.1%,其中住宅增长2.1倍。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79.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其中住宅空置面积85.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7%。

国内贸易

201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41亿元,同比增长7.6%。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19.36亿元,增长8.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5.05亿元,同比增长6.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81.65亿元,增长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2.76亿元,增长8.7%。

全年商品销售总额2388.26亿元,增长5.3%,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902.39亿元,增长1.0%;零售业销售额485.86亿元,增长26.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017.75亿元,增长4.5%。从商品类别来看,销售额增长最快的是家电类,增长2.1倍;销售额占比最大的是汽车类商品,增长2.7%。

全年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106.40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餐饮业实现营业额92.67亿元,增长9.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73亿元,增长13.1%。

对外经济

2019年,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128.8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出口81.7亿美元,下降20.1%;进口47.1亿美元,增长29.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0.24亿美元,下降97.1%;合同外资金额2.12亿美元,下降75.9%。

按经营主体分,民营企业进出口566.3亿元,增长0.8%,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3.7%;国有企业进出口149.5亿元,下降17.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9.4亿元,下降5.2%。

按出口市场分,对欧盟、日本、非洲贸易为194.1亿元、122.3亿元和100.5亿元,分别增长10.6%、8.6%和12.2%;对美国、东盟贸易为122.7亿元和112.2亿元,分别下降13.3%和5.5%。

按商品类别分,出口同比增长的有扬声器、汽车零件、钢材、摩托车及自行车零配件,分别增长1.2%、9.7%、25.5%和98.1%;出口同比下降的有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下降19.2%、22.5%。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2019年,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048.7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0.39公里,二级公路85.31公里;国道70.15公里,省道106.05公里,县道112.76公里,乡道631.86公里,村道872.57公里。年末营运车辆3480台,比上年下降23.5%,其中营运货车2157台,同比下降35.1%,营运客车1323台,同比增长8.0%。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74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4.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0.36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88亿人公里,下降35.4%。

年末汽车保有量182289辆,下降5.8%,其中载客汽车136218辆,载货汽车45149辆,分别下降5.1%和7.5%。年末公交路数67路,实有公共汽(电)车561辆,实有出租汽车450辆。

邮电:2019年,全区邮政共发送函件24.41万件,普通包裹3.05万件,快递包裹526.07万件,标准快递1.99万件,国际包裹快递735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2.0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7.04万户,分别下降12.1%和16.2%;国际互联网年末用户数27.54万户,增长9.9%。

旅游:2019年,花都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成立花都文旅城旅游配套项目联合工作小组,统筹做好配套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美化和旅游宣传推介等有关工作,有力保障了融创文旅城如期顺利开业,融创茂项目开业当天吸引了30万人次客流;落实“白金十条”旅游扶持奖励政策,引进、培育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落户;成功打造“花漾花都”旅游品牌。举办2019花都区文化旅游欢乐周暨花都区第五届文化欢乐节、6.15融创文旅城开业庆典暨花都旅游推介会等大型文体旅融合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花都旅游资源,强化花都旅游影响力。

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95.59亿元,增长15.9%。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479.75万人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24.5%;入境游客11.16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536.33万人次,增长15.2%,不过夜(一日游)游客943.42万人次,增长30.5%。旅行社(含分社、驻花都门市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82.37万人次,增长1.0倍。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745.16万人次,增长56.3%。

金融

20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06.76亿元,比年初增长8.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86.82亿元,比年初增长8.2%。人民币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1.80亿元,比年初增长2.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43.17亿元,比年初增长20.1%,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79.24亿元,比年初增长35.5%;企业贷款余额507.75亿元,比年初增长27.1%;个人贷款余额635.42亿元,比年初增长17.8%,其中住房贷款余额484.02亿元,增长12.5%,占个人贷款额的76.2%。

文化

广州市花都区共有188个行政村,境内大部村落为广府文化范围,也有四分之一的客家居民。花都又是广东省重点侨乡,像花山镇洛场等村就是典型的侨乡。在广东省市民协和有关专家的支持下,从2007年起至2016年10月,花都区民协会同相关镇街,积极推荐,主动沟通,深入乡村,走访田野,撰写材料,组织申报。经过努力,花都共五批11个古村落申报成功,塱头、茶塘、藏书院、三华、高溪、港头、蓝田、缠岗、马溪、莲塘、洛场等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这些村落全为广府村落。

花都古村落的先民,大多是从宋元时期南迁的,大多是从南雄珠玑巷南下的,大多数是中原的移民。他们南迁到这片土地上,聚族而居,安身立命。宗祠成为宗族祭祀、议事、举行婚丧大礼的重要场所。据文物普查统计,花都区有290座祠堂,几乎遍布各乡村,囊括各姓氏。民居样式,大致分为广府民居、客家民居和近代侨居,其中又可分成若干类别。花都能够完整保留11个省级古村落,这在广州、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省极为罕见,甚至在发达的长三角、渤海湾地区也不多见。这些古村落集中体现广府文化和岭南民居文化,具有代表性、多样性、特殊性、艺术性和价值性,对于研究粤中广府文化和岭南民居极具特殊意义,是我们研究珠三角地区古村落的“活化石”。

方言俚语

据1981年调查,全县有自然村庄(圩)1242个,讲白话的659个,讲客家话的548个,本地、客家杂居的19个,讲普通话的12个,讲闽南话的4个、分村粗计人口,全县共372887人、其中讲白话的263703人,占70.72%;讲客家话的103227人,占27.68%;讲普通话的4743人,占1.2%;讲闽南话的1214人,占0.58%。

2016年,全区内使用汉语,本地方言主要有粤语和客家方言。粤语流通于全区内,粤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多分布于花山、炭步、新华、花城、秀全、新雅等镇(街);客家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分布于梯面、狮岭镇;其中,赤坭、花东两镇以粤语与客家话人口杂居,花东镇有4个村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

随着花都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扩大,大量外地人口从全国各地移入,普通话与粤语成为区内主要流通语言,境内北方方言种类日趋增多,与本地方言互融互汇。户籍人口中,也是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相互夹杂。

文化遗产4001次播放04:58#非遗传承广州花都非遗项目【白眉拳】【九】#中华传统武术2251次播放05:00#非遗传承广州花都非遗项目【洪拳】【十】 #中华武术729次播放05:30#非遗传承 广州花都区非遗项目【广东醒狮】【六】 #龙狮文化175次播放06:44#中国非遗文化 花都区省级非遗项目【广州珐琅制作技艺】【二】查看更多

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灰塑

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根据《宋高僧传》卷十八的有关记载,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经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镇铁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强,自小随父习艺,灰塑技艺娴熟,成为了灰塑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盘古王诞

盘古王诞是花都区传统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诞日,诞期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盘古神坛为固定的活动场所。

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现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书“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传说这块石碑原立于梯面盘古庙内,梯面瑶人逃亡时遗落在此。邱毛松将拾到石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并修建了盘古神坛,引人前来庆贺。此后,盘古王诞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和粤北一带、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传统民间活动。附近各乡都组织舞狮队到盘古神坛前汇演,还有唱大戏、闹花灯、抢花炮等民俗活动。

盘古王诞不仅反映了古老的瑶族盘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时还承载着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重要价值。

2007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盘古王诞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于花山、花东、北兴、梯面、芙蓉、狮岭等客家人聚居的乡镇,群众历来有劳动中哼唱山歌、休闲时对唱山歌的习惯。目前我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客家山歌队约有十三支,其中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队和枫叶山歌队。他们经常在花城墟、狮岭墟、北兴墟、旗岭墟、新华花果山公园、新世纪广场等地进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欢迎和喜爱。花山镇百花山歌队组织者、山歌手刘小文曾荣获“广州市农村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自编自费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韵》(共三集),免费派发给山歌爱好者。新华镇枫叶山歌队在花果山公园组织成立了数百人的客家山歌学习班,免费教群众学唱山歌,积极宣传和推广客家山歌传统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彩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1979年至1981年间,花县珐琅厂进行技术革新,组织杨志锋、赖明、杨志金、黄鉴恒、黄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珐琅厂学习“景泰蓝”的掐丝技艺。1983年,杨志锋等人在“广州珐琅”工艺的基础上将“景泰蓝”工艺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命名为“中彩珐琅”。该工艺了不仅继承“景泰蓝”金碧辉煌的花纹图案,又能衬托出“广州珐琅”的淡雅、古朴、细致、生动的大幅彩画和书法,使产品的观赏价值大为提高。“中彩珐琅”制品有花瓶、点心盒、盘、罐、碟、碗、座钟、电话机、座灯、钮扣等,曾先后参加国家轻工部及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得荣誉及奖项。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中彩珐琅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都元宵灯会

元宵节游灯,是流传于岭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新年祈福的一种形式。游灯的起源最远可推至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灯活动不断延续和丰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规模最大。

旧时,花县的元宵节游灯活动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数乡村都举行游灯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投灯,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等新年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游灯习俗停止。20世纪90年代初,花都部分乡村(如炭步镇水口、石湖、塱头、华岭等村)逐复游灯习俗。1996年,炭步镇水口村重修康公庙后,由旅港乡人任广荣发起成立“花灯会”,恢复游灯和投灯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节游灯和投灯活动在康公庙前进行,共有三个程序:一、上届灯主交纳投灯款后,与亲戚朋友、村中长者(称“千岁宴”,即一桌12人岁数相加超千岁)在庙前聚餐。二、饭后进行投灯活动。先由“赞灯先生”赞唱灯笼,随后群众根据自己的愿望需求报价竞投,价高者得,灯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三、凌晨12点前投灯活动结束,随即进行游灯活动。村中醒狮队和群众宾客聚集康公庙前,从庙内抬出康宝裔元帅、文昌帝、北帝、关帝、大王爷等5尊菩萨依次排列。游灯时大锣开道,菩萨随后,醒狮队与今届投灯获得者、手提火把和灯笼的群众组成连绵不断的游灯队伍,在村内、村外固定的范围内游行。

水口村元宵节游灯是花都地区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具有历史、文化、民俗等研究价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灯会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狮

南狮,亦称“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以港澳、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南狮是花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于舞狮的跳、蹲、马步、箭步、弓步等均为武术动作,因此舞狮必须同时练习武术,掌握一定的武术步法。民国时期,花都很多乡村都设有武馆,聘请武师教授子弟习武和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和南狮表演更加普及,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各村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区政府致力开展醒狮竞技运动,每三年举办一次“花都区醒狮大赛”。第八届醒狮大赛中新华街大唐边新华村1队和狮岭镇杨屋村醒狮队夺得一等奖,狮岭镇联合村均合1队、义山村醒狮队,花东镇珠湖村醒狮队、新华街大唐边新华2队获得二等奖。花山镇新和弘桥A队等获得三等奖。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南狮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粤剧

粤剧是融会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如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广东音乐、小调、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语言改为广州方言。

花县(今花都)人喜爱粤剧。20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在花县盛行,每逢举行迎神赛会或学校筹款,多演出粤剧助庆。在县内各乡、村、圩都习惯搭戏棚请粤剧名班演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名演员白玉堂、黄种美、黄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苏州女、白云龙、袁准,50年代的刘美卿、粤乐演奏家骆津等都是花县人。

1956年,佛山专区分配“群众粤剧团”来花县,花县始有专业粤剧团,1959年正式成立“花县粤剧团”。文革开始后,剧团瘫痪。1967年宣布花县粤剧团解散,1973年,由花县文艺工作团改编成花县粤剧团,县粤剧团重新成立,上演的剧目《洪秀全》曾被省电视台录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县粤剧团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采取承包形式,粤剧团重新挂牌,直至现在,花都粤剧团主要活跃在五邑地区,有时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东乡首先成立业余粤剧团,编写《解放区的天》,巡回演出,轰动乡邻。随后,李溪、罗洞、毕村、朗头等五十多条村相继成立业余粤剧团。人民公社成立后,业余粤剧团解散。上世纪80年代末,“私伙局”开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区文化部门近年每年举办一届粤剧、粤曲大赛,为爱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届文艺创作比赛。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粤剧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瑞玲盆景

瑞岭盆景主要源于赤坭镇瑞岭村,该镇丰群、田心、竹洞、上连珠、下连珠等村,以及炭步、狮岭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镇瑞岭村地处花都区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种植盆景花卉等特色农业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瑞岭村位于三坑水库和矮岭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气候十分适宜盆景种植。

赤坭镇瑞岭村以生产经营树桩盆景和盆栽盆景为主,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岭村栽培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罗汉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诣。九里香盆景是瑞岭盆景的代表作,制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极高的造诣,独树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瑞岭盆景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物保护

洪秀全故居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落实各项文物政策及市内文物调查、征集、管理和保护。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书房阁)、冯云山故居遗址、王氏大宗祠、资政大夫祠清代建筑群(含水仙古庙)和盘古王庙(各处简介可参阅《花县志》文化艺术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规范文物管理和保护。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书房阁)

洪秀全故居于1961年复原。1998年,故居建筑基础下陷,墙体变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政府各拨款10万元、花都市政府拨款20万元进行重修,并于翌年2月修复重新开放。

修葺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含水仙石庙),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群长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筑工艺损坏严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该建筑群。三华村委会和花都市政府分别筹资500万元和900万元,由广东省岭南古建园林工程公司施工,对建筑群主体建筑的工艺进行全面修复,并对周边园林绿化环境进行整治,使建筑群恢复原貌,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花都的一个旅游景点。

地方特产2234次播放04:53#非遗传承广州花都非遗项目【臭屁醋制作技艺】【十二】 #

炭步芋头

炭步镇文岗村生产的“炭步芋头”有很长的历史了,乃至连乾隆皇也成为炭步芋头的广告“代言人”。传说清朝乾隆微服游江南,有一次到达炭步圩,他在食店里吃饭时问店主:“有什么好吃的家乡菜?”店主介绍了一道“文岗芋头焖扣肉”,乾隆皇吃后大加称赞。他回到北京后,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炭步文岗芋头”,由此“炭步芋头”闻名天下。

京塘莲藕

花东镇的京塘莲藕,面积有80亩,是纯天然生长,不用人工播种,每年秋末、冬初任人采挖。不需栽种,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京塘莲藕体型比普通莲藕细而且长,约1.5米2米长,重1.5-2公斤,经过煲或炖,菘化香醇。其淀粉含量13.28%,铁含量6.2%,锌含量3.8%,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被人美称为“植物鹿茸”。

杨荷荔枝

荔枝

“杨荷荔枝”在花都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约有5、6000亩,品种有桂味、糯米枝、槐枝,以老树槐枝为主。新鲜的荔枝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是最当造的时节。鲜食、干制皆宜。槐枝肉乳白,软清多汁,味甜带酸,核大而长,偶有小核。

李溪石峡龙眼

李溪的“石峡龙眼”种植规模达2500亩,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采摘,最大的特点就是核小、皮薄、肉厚而爽脆,味清甜而浓香,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65.85-74.47毫克,营养丰富,具有壮阳益气,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可辅助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

莘塘红蜜杨桃

“红蜜杨桃基地”坐落在无环境污染的农田中,种植面积约100亩,每年的5、6月和元旦前后采收。红蜜杨桃色泽鲜艳,金黄带微红,具有独特的蜂蜜型风味,果实肥厚,汁多渣少,肉质爽脆可口,它富含维生素及可溶性糖份。其有清咽润喉、化痰止咳、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的作用。

莘田二村萝卜

莘田二村萝卜分“早白”、“迟花白”两种,生长于流溪河冲积而成的沙质土壤当中。其品质皮色光洁、白净,个头大、粗纤维少、爽脆清甜、口感好且皮薄肉嫩,生吃、熟吃皆可。

狮前鸡

花东镇的“狮前村”,其周边都是国家的生态公益林,山上的树木维系着九龙潭水库的水源。山上有很多野鸡,还有不少珍贵的鸟类,也有黄猄、野猪等动物。该村放养的鸡非常有名,很多人冲着这里的“狮前鸡”来品尝。

梯面豆腐花

梯面镇出产的豆腐花采用自然纯净的山泉水和优质黄豆、蜂蜜制作,豆腐花细腻滑嫩,香甜可口,洁净卫生。

花都臭屁醋

在当地妇女怀孕期间,婆婆会用土法浸制的“臭屁醋”(味臭食香)给儿媳生小孩时饮食。“臭皮醋”的制作很简单,用瓦埕盛凉开水,放入炒米、姜、锅巴等,将瓦埕密封,放于开阳处晾晒三个月即可煮食。

花都咸水角

花都区农村在元宵节也有人做咸水角吃。咸水角是用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用水搅和,搓成皮,皮中放咸馅,馅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混和葱、蒜、韭、姜、蚝油、酱油等调味。放上馅再将皮对摺裹起成为角。这种咸水角称为“五味元宵”,寓意聪明(葱)、会算(蒜)、长久(韭)、向上(姜)。做成的角用油炸成微黄,吃起来也很可口。

石湖莲藕

炭步石湖莲藕含有较高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石湖莲藕采用农家肥作为种植莲藕的基肥,种出的莲藕特别绵香。石湖莲藕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多,但一到上市时间,众多采购商纷纷从各地而来,莲藕被抢购一空。

石湖莲藕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人常吃莲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延年益寿。

生晒霸王花干

生晒霸王花干是天然生晒菜干,选取上等的霸王花晒干而成。最常的吃法为霸王花干煲猪肺。其主要产地在炭步镇骆村。 

交通

航空

1993年6月,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定址花都。2004年8月5日,新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据2020年1月机场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

官网信息显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拥有两座航站楼共140.37万平方米;共有三条跑道;标准机位269个(含FBO),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0万吨、飞机起降62万架次。共开通国内外23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近90个,航线网络遍布五大洲。未来,还将加快第四、第五跑道、东四西四指廊、三号航站楼扩建,加快推进货运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珠三角及华南地区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加快推进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步伐。航运

花都港,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设。年吞吐能力为10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520米口岸线场地5万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时停泊八艘千吨级货轮。码头有5-45万吨岸吊6台,45吨集装箱重叉3台,50吨汽车吊一台,2.5-7吨叉车11台,拖车90台。曾起吊单重70吨以上机械设备。可行船600-1000吨,旱期600吨,通往香港10-12小时(108海里),通往黄浦港4小时(80公里),属国家二类口岸。并设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

地铁

截止到2020年6月,花都区内共有两条地铁线路,分别为广州地铁3号线和广州地铁9号线。根据广州市规划局批复,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段二期拆解为广州地铁24号线)将北延至广州北站。根据规划文件,地铁18号线北延段(天贵路~广州东)、地铁18号线北站支线(凤凰南路~广州北)、地铁22号线北延段(芳村~T2航站楼)、地铁29号线(花都广场~黄埔新客站)、空铁联运专用轨道(APM线)等地铁线路将进入花都。

公路

国家高速有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肇花高速公路、广州机场高速公路、佛清从高速公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广连高速公路、花莞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106、107国道贯穿花都南北,交通极为便利。

迎宾大道

铁路

现广州北站前身为花都站、新街站。1908年,粤汉铁路现京广铁路广韶段广州至源潭建成通车,名为新街站。199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准,更名为花都火车站。1999年9月1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准,花都火车站正式更名为广州北站,为客运站。

广州北站现已接入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广州地铁9号线、广清城际铁路(一期)、广州东环城际铁路。未来还将引入广州地铁8号线(24号线)、广州地铁18号线、广清城际铁路(二期)、广佛环线西环、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广清永高铁、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湛高铁联络线、广深第二高铁等。按照广东省铁路规划,广州北站将是集普铁、高铁、城轨共18台36线的铁路交汇站,届时将与白云机场实现空铁联运,成为亚太地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未来花都将会围绕北站打造约10平方公里的广州北站新城。

广州北站效果图

公共交通

截止2020年6月,花都区内公交车由花都区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广州二汽恒通公司、广州市富都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运营,主要包括城际公交、镇际公交、城区公交,线路超过90条。

交通方面,规划将打造“双快三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一是强化与北站和空港的联系,通过平步大道等快速通道和广清城际轨道交通,实现15分钟内到达北站和机场的区域通勤目标;二是强调基础道路网、慢行交通网和绿色公交网的融合,建设4条合计11.3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三是设置“一主三辅”换乘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社会

科技

2016年,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与科技计划的衔接,引导科技项目及经费与区内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对接。科技孵化器建设取得突破。全区新增孵化器9家,创客空间7家,新增孵化面积19万平方米。年末全区共有各种形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近30家,在册登记17家(其中3家市级),孵化总面积近175万平方米。

至2016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4家,较去年增加147家。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9200件和4751件,同比增长40.9%和19.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436件和274件。

2019年,科技创新取得良好成效。高企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高企认定企业260家,高企总量累计达739家;研发平台建设量质齐增,全区大型工业企业建立省级研发机构8家,市级以上科技类研发平台272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工作有序推进,参加第五期“促进穗港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专题交流研讨活动,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科技市场部、香港科技园等部门建立联系。

年末全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39家,较上年增加83家。全年专利申请量12170件,下降8.4%;专利授权量8259件,增长8.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02件,下降27.5%;授权量355件,增长2.0%。

教育

广东省培正学院

2016年,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民办学校81.6%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十二五”期间,花都区成为广东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高中教育教学跨越式发展,全区4991名应届高三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其中一本上线人数达创纪录的493人,增幅为53.6%,二本以上上线2305人,专A以上上线3656人,各批次上线人数均创我区高考历史最好水平;职业教育突破式发展,全区有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2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1所,《花都区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经核准后,已完成将三所中职整合为2所国家重点职中的设计。

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101所,在园幼儿2.99万人。小学98所,在校学生13.62万人。普通中学80所,在校学生5.70万人,其中初中4.12万人,高中1.5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1%,较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此外,花都还引进了广东省广雅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大附中、黄冈中小学等名校落户花都。[4]

“十二五”期间,花都区成为广东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19年,全区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引进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加快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广东广雅中学花都校区、广州市广大附中花都附属小学和广州市第六中学花都校区等品牌学校建设;基础教育扩容提质,新增公办园6所、普惠性民办园7所,新增学位7360个;创新民生服务模式,多渠道

解决来穗人员子女入学入托问题,积分入学符合条件人员录取比例达到81.60%;教育质量实现跨越提升,2019年中考总分平均分521.35分,比上年提高32分,高考全线飘红,高优率、本科率再创历史新高,高分优先投档线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双创历史最好成绩。参加科技教育活动获国家级奖项22项、省级287项、市级120项。

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普通中学79所,在校学生57221人,毕业学生17657人;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4988人,毕业学生1580人;小学107所,在校学生145224人,毕业学生19429人;幼儿园123所,在园幼儿361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1.4%。

文化事业

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

2016年,区文化系统以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中心,抓文化设施升级改造,促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成效显著。深耕传统文化,推进灰塑、中彩珐琅、瑞岭盆景、元宵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区青年舞蹈团创作的以炭步镇水口传统灯会为题材的舞蹈《抢头灯》首次登上央视大舞台。文化市场整治效果显著,全年共出动执法力量4102人次,参加集中行动13次,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了6次联合行动。另外,完成办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31宗,行政立案查处案件4宗,营造了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66万册,电子书籍65万种,区图书馆读者阅览图书人数为73.8万人次(含网站读者),图书借阅册数为68.8万册。全年共举办“市民学堂”、“文化花都”等讲座38期、展览45场,接待群众近100万人次;依托文化场馆组织对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培训6400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128场次,电影3500场,图书72车次,实现全区各村全覆盖。

2019年,全区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年共开展公益展览48场次,各类公益讲座(读书会)63场次,公益类培训辅导班116期。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全免费公益开放,接待舞蹈、戏剧曲艺、合唱、民乐等艺术团队16支,接待人次达1.9万。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演出91场,其中举办2019年新春系列活动18场次、直接受惠群众达3万人次。全年开展30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惠及1.5万余人次;区图书馆流动书车新增3个校园服务点,为偏远小学开展送书下乡服务;推出展览21期,送展到学校、社区、企业、单位,惠及8.5万人次。

2019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75万册,图书流通208万册次,图书馆接待读者119万人次,文献外借量208万册。

卫生

2016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0所,当中,医院、卫生院1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所,农村卫生站196所。拥有病床3352张。卫生技术人员7163人,其中执业医师2373人,执业助理医师299人,注册护士3281人。其中拥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区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两所三甲医院。此外,花都还引进了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仁济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花都区拥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区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两所三甲医院。此外,花都还引进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花都分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

2019年,继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建设,推进6家基层医疗机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线上微信、线下自助机的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54个,研究适合花都区疾病谱的家庭个性化服务包25个;引入社会力量办医,全年新开机构56家,实际开业的医疗机构已达521家;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无证行医,查处医疗机构违法行为,向国家卫健委监督信息平台上报案件查处卡259条。

2019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7所,其中医院1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农村卫生站196所。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床位数4148,卫生技术人员9009人,其中执业医师2999人,执业助理医师373人,注册护士3988人。

体育

2016年,全区共组织开展(主办、承办及协办)体育竞赛活动22项(次),参加广州市以上全民健身竞赛活动6项(次),参加省、市和区组织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达1.6万多人次。竞技体育有新发展。全区共组建33支代表队参加广州锦标赛21个大项的比赛,派出1024名运动员参加各项比赛并获得可喜成绩。各级大赛中,花都籍运动员共获得国家级比赛金牌18枚,银牌23枚,铜牌19枚;获省级比赛金牌54枚,银牌32枚,铜牌31枚。全年共向上级输送运动员(含集训)55人。

2019年,体育事业发展有新成效。以赛为媒提升群众体育活动质量,先后成功举办广州花都摇滚马拉松、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U19联赛等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公共体育设施优化升级,逐步完善“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格局;加大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力度,完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队伍,培训科学健身大讲堂700多人次,培训各类体育项目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多人次;竞技体育比赛成绩优异,其中,花都跳绳队在2019年WJR跳绳世界杯赛中,打破1项世界纪录、7项赛会记录,获得金银铜牌共123枚。全年共向上级输送运动员66人。

花都东风体育馆

公用事业

2019年,花都区着力改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加大清扫清洗频次,洒水降尘约45.87万公里,机扫保洁约42.39万公里;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共清运垃圾约31.18万吨;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和改造公厕397座;提升绿化养护监管水平,修剪城区行道树及乔木21563株,更换鲜花面积4万平方米;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点规范化建设,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403场,出动检查1016次,发出督办函43份;整治乱摆卖、占道经营等市容“六乱”行为17万余宗,立案处罚6060宗,有力保障“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市容环境。

环境保护

2019年,全区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了45.5%和40.1%,水质类别由劣V类转为Ⅳ类,水质明显好转,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状况达标率100%;大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以综合指数评价来看,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市11个行政区中排名第三,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6.8%,高于广州市平均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优为317天、良为178天;声学环境质量方面,2019年昼间所监测的各类噪声值,除部分点位超过规定标准,基本能保持2018年的原有水平,区平均值都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人民生活

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224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13元,增长6.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11349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3元,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21994元,增长11.1%;经营净收入3155元,增长8.6%。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2.8%,农村常住居民为41.3%,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福利

2019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06万人、42.41万人、32.7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4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07万人。

2019年,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4649人,其中城镇492人,农村4157人。全区公办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家,床位850张,年末收养人数569人。

旅游

天王故里

“天王故里”景点是以“洪秀全故居”为重点。还包括有“洪氏宗祠”、“书房阁”、洪秀全亲手种植的龙眼树、菩提树、水井等。官禄布村“洪秀全故居”在1978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花都区全面评选“花都区新八景”中,“天王故里”被评定为“花都新八景”中的景点之一。

芙蓉度假区

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花都北部的芙蓉嶂及芙蓉嶂水库一带,占地面积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区首期工程,对外开放。1994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4~1996年,度假区内开通与梯面综合旅游区连接的“通天河”隧道和过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阳光滑草场等配套设施。

九龙潭水上世界度假村

位于北兴九龙潭水库一带,占地面积14.10平方千米。由北兴镇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和香港金马国际联合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是集观光、娱乐、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游配套设施并对外开放。1997年8月,40幢别墅建成并投入使用。

花都区

花都湖

花都湖是2012年广州市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广州市“六湖”亮点工程之一,花都湖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滨水绿道;集观光、游览、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游憩绿道;集展示、传播、参与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带动地区发展与活力的绿色通道,展示花都时代精神的活力长廊。[7]

九龙湖度假区

广州九龙湖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占地25000亩。度假区以自然山水为广阔载体、以家庭度假为主导功能,集自然景观、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养生体验、时尚娱乐、精品演艺为一体,秉承“静康养、轻运动、精致度假”的理念,致力打造“度假圣地,徒步天堂”。

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

“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以下简称万达城)建成之后,预计年游客2000万人次,将使广州成为南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文化、旅游中心。”作为万达布局全国的第九座文旅项目,也是唯一一座落户一线城市的万达城,广州万达城计划投资500亿元,目标是打造成为世界的乐园。

高百丈风景区

高百丈风景区位于梯面镇,分“盘古烟霞”、“百丈晴峦”两大景点,景区内建有百步梯遗址及烟霞亭、晴峦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涧、探幽、听泉、览瀑、观奇松、祀庙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资70万元,建成从山脚至山顶的盘山公路。

石头记矿物园

花都石头记矿物园,于2009年8月开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珠宝城,园区占地面积70亩,主建筑面积17777平方米,地上石雕公园,地下奇石世界,是一座以奇石、化石、宝石为主题的乐园。石头记矿物园集科教、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是目前世界上首座以矿物为概念所建的主题乐园,和动物园、植物园对比,别具一格,相映成趣。迄今为止,整个矿物园投资已超过1亿元。目前,矿物园展出各类矿物品种超过2000种,数量达近万件之多。2010年,石头记矿物园被广州市花都区授予“花都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圆玄道观

圆玄道观,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新华镇西面的毕村附近,是广东道教活动的中心和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其最初是由香港圆玄学院出资兴建,为非牟利慈善福利机构,以“发展道教学术研究,方便信徒拜祀神祇,发扬孝亲敬祖,慎宗追远的美德;兴扶老携幼,兴学育才”为宗旨,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开放,后多次扩建,目前占地近百亩。

盘古王公园

盘古王公园位于狮岭镇盘古王岭。园内建有以历史悠久的盘古神坛为主题的盘古王公园牌坊、盘古王庙、圣龟池、半山亭、商业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设施,成为集登高、朝拜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紫霞山庄

紫霞山庄位于梯面镇五联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环抱,山峦披绿,环境清幽,是疗养、养生之地。该山庄致力拓展养生旅游、生态旅游项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点有十二生肖广场、万福牌坊、商铺茶亭、膳堂、放生池、园艺广场、谒圣殿、万福佛等。自然景观有卧佛岭、仙人桥、龙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庄前称万福山庄,1999年改用现名。

南方花卉交易中心

位于新华镇永发大道,占地50万平方米,集生产、展销、贮运、检疫、商务办公、技术培训、信息交汇、游览观光于一体,是南方最具规模的花卉专业批发市场,也是广州唯一的花卉拍卖中心。2000年开通观赏奇花异草和根雕、奇石两个旅游观赏项目。该中心设有13多万平方米的连片花卉及观叶植物场和全国最大的根雕、石艺市场。

广州民俗博物馆

塱头古村

2010年的12月7日,资政大夫祠正式改名为广州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三华村,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三华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俩人共同任职兵部,均得到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封赠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封为“奉直大夫”。为了感念皇恩,他们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他们的后人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

塱头古村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红山村

被誉为“广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绽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显得格外动人,每个周末都有无数广州市民前来欣赏红山村的美景。

代表人物

124次播放05:09广州花都区非遗项目【骆秉章民间故事传说】【二十一】 #非遗传承

花都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近代以来涌现出不少人物。太平天国创建者之一——洪秀全;太平天国南王,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冯云山;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骆秉章;洪拳创始人——洪熙官;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负责人,黄花岗起义革命军十位敢死队队长之一——徐维扬等等一大批名人。

获得荣誉

2018年10月,荣获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0月,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第19名;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12月6日,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6月,位居“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第53位。[9]

2020年7月,入选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名单。[8]

2020年8月,花都区入选2020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市。[10]

2020年8月,位列“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第33位。[11]

2020年9月10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56位。

2020年11月13日,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名单公布,花都区排名第42位。[13]

2020年12月1日,2020全国百强新城区排名发布,排名第22位。[14]

2021年8月,位列2021年赛迪百强区榜单第58位。[16]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