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联邦,简称马国,当地华人称之为大马,首都吉隆坡,起源于曾经的“大马来西亚联邦”,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面积330257平方公里。政治体制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中文名

马来亚联邦

外文名

Federation of Malaya

别名

Persekutuan Tanah Melayu

国歌

《我的国家》

所属地区

亚洲

面积

131,313

人口

6,278,758

官方语言

马来语

首都

吉隆坡

主要城市

玻璃市

简介

马来亚联合邦

马来西亚全称马来亚联邦,位于东南亚的中心,北接泰国,南临新加坡和印尼,东近菲律宾,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热带国家。她位于赤道以北7度,居东南亚的核心地带。她由马来亚半岛、婆罗洲岛的沙巴与砂越两州合并而成,她幅员辽阔占地329.758平方公里。首都吉隆坡。

气候全年炎热潮湿,不过,在山区名胜的天气则较清爽凉快。温度介于21℃-32℃之间。而面对南海的东马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的2月会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气温降低且多雨,道路经常受阻中断,对观光客而言,这段时间最不适合旅游。每年平均雨量介于2000-2500毫米而且全年湿度高。

马来西亚是个有22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人口二千三百多万。主要民族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一部份来自沙巴与砂越,形形色色的原住民。二千三百万人口中,马来人占60%,华人占27%,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占10%,其余为伊班族,卡达山族等土著人。马来语是国家语言,不过,英语也很广泛使用。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官方宗教,而当地人可自由地选择他们各自的宗教信仰,如:佛教、兴都教或基督教等。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岛屿与半岛的海洋国家,具有很长的海岸线。沿海风光旖旎,白色或金色的沙滩,蔚蓝色的大海,以及魅力独特的珊瑚岛和色泽艳丽的海洋生物,使无数游客乐不思归。漫步在椰林海滩,沉浸在阳光、白沙、绿野、碧海、蓝天之中,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马来西亚的时间和北京时间几乎相同。前往马来西亚从北京乘飞机需要六小时,从广州需要三个半小时。[1]

资料

马来亚联合邦

此前,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英国殖民政府尝试把这11州合并为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一个在英国国王统领下的英国皇家殖民地。此举遭到了马来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最后,“马来亚联邦”终于在1948年解散,重新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并恢复了马来统治者的原有的象征地位。

在联邦里,马来州属依然是英国的保护国,而槟城与马六甲依旧是英国的殖民地。与此前的马来亚联邦一样,联邦并不包括新加坡在内。此前,新加坡曾被考虑成为马来亚的一部份。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获得独立,并成为英联邦的一员。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和新加坡、砂拉越与英属北婆罗洲(今沙巴)组成了新的马来西亚联邦。后来,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格言: 团结就是力量(马来文:Bersekutu Bertambah Mutu)

国歌: 《我的国家》   (马来文:Negaraku)

吉隆坡   北纬3度8分,东经101度42分

语言 马来语 英语

政府 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马来亚最高元首

1948年—1952年 乔治六世

1952年—1957年 伊丽莎白二世

1957年—1960年 端姑阿都拉曼

1960年 苏丹希沙姆汀阿南沙

1960年—1965年 拉惹端姑赛布特拉

英国驻马来亚最高专员

1948年 Gerard Edward James Gent

1948年—1951年 Henry Lowell Goldsworthy Gurney

1951年—1954年 Gerald Walter Robert Templer

1954年—1957年 Donald Charles MacGillivray

首相

1957年—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

立法机关 国会

上议院 上议院

下议院 下议院

历史年期 独立运动

建立 1948年

独立 1957年8月31日

马来西亚联邦成立 1963年

面积

1957年 131,313 km²

人口

1957年 est. 6,278,758 人

密度 47.8 人/km²

货币 马来亚与英属婆罗洲元

联合邦成员列表

玻璃市

吉打

槟城

霹雳

雪兰莪

森美兰

马六甲

柔佛

彭亨

登嘉楼

吉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