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阿尔卑斯长号

树木砍伐下来后,要将木材干燥六七年的时间后才开始用来制作长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完美的音质。一支长号的整个制作工序需要80个小时的精雕细作,价值至少3000瑞士法郎。

阿尔卑斯山区的牧民就应用当地不同材料制造乐器和信号器具,以便在不同的高山牧场之间进行联络。在瑞士,阿尔卑斯长号作为牧民的传统乐器在1800年以后逐渐减少了。1800年在因特拉肯(Interlaken)附近的Unspunnen草场举行的牧人节上,阿尔卑斯长号比赛仅有两名参赛选手。1808年于Unspunnen举行的庆典活动中,唯一的阿尔卑斯长号演奏者因没有竞争对手而轻易获奖。

历史

考古学的研究将阿尔卑斯长号的历史追溯到2000年之前。在欧洲,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500多年。最初它是牧羊人的简陋乐器,除此以外,它还是在山村中传递信息的工具。在欧洲管乐器的演变发展中,大多数管乐器的形状及其使用功能都经历了漫长的、多达几百年的改造,从而使之形成了与其原始形状相差甚远的管乐器。但是长号作为铜管乐器中的一员,与其它铜管乐器不同,它是乐器在演变过程中惟一一种原始形状未发生太大变化的管乐器(运用伸缩管使其变化音高的乐器)。

发展

阿尔卑斯长号

在长号这一古老管乐器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最初发现利用伸缩管可以改变音的高低,因而用杯状的号嘴、伸缩管和喇叭口的组合发明了最原始的长号。也正是由于长号具有的伸缩管体系从而使长号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走的是与其它管乐器发展不一样的道路。在演变发展进程中,不仅发展形成了长号自己的家族系列,同时又以它特有的发声方法、音色魅力长号有着美妙的音色,富有人声的特性与音域。吹奏出的声音可以像小溪潺潺流水的弱声,还可以吹奏出狂风暴雨、震撼人心的最强的声音,强声和弱声的音色对比令人感叹、惊奇、容易变化音高的演奏特点和特殊的演奏技巧奠定、形成了它在现代古典交响乐队中其它管乐器不可替代的声部,保持了它在演奏室内乐、爵士乐中和作为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独奏乐器在音乐舞台上的地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

长号是铜管乐器中最早定型与进入乐队的管乐器,它可以追溯到11~12世纪,那时就存在被我们称之为萨克布特(sackbut)的古长号。古长号主要用于教堂、宫廷合唱音乐伴奏中(古老的乐曲总谱是人声合唱与乐器共用,并未标注是由哪种乐器演奏或哪个合唱声部演唱,经常是器乐和人声混杂使用)。在德国音乐词典中名词,可直译为长号合唱/合奏,这也可以证实当时长号在教堂、宫廷音乐中的作用与地位。

到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结构类似现代铜管乐器的长号就已问世,并且用于乐队演奏中。尤其是在巴洛克时期(16世纪末~17世纪),特有的巴洛克长号广泛用于乐队演奏中。目前在欧洲仿古典乐队或巴洛克古典乐队(均为中小型乐队)演奏巴洛克时期音乐时,长号手均使用巴洛克长号。另外,几乎所有德国、奥地利的音乐学院长号专业学生的课程中,都安排有巴洛克长号与古典乐队或管风琴合作演奏的学习计划。

结构

阿尔卑斯长号

阿尔卑斯长号虽然体积巨大,却是结构再简单不过的乐器。它没有一般吹奏乐器必需的按键与簧片,甚至在管壁上除了吹口与末端的喇叭口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孔。

它的音乐产生只取决于吹奏者吹出的气流的长短、压力的强弱,特别是吹奏者嘴唇的不同方式的颤动。这种强弱、频率变化的气流经过长长的木制号管的共鸣与放大而产生了悠长持续、绵绵不绝于耳的美妙音乐,并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简单的结构大大地增加了吹奏的技巧难度。但像所有不同形式的艺术一样,比掌握技巧更难也更重要的,是领会和体现这种艺术的情感和精神。阿尔卑斯长号是大山之子、大自然的精灵,它发出的声音是向天地的呼唤,它表现的是音乐与其周围的群山和森林浑然一体、和谐共鸣。

号手只有真正领悟了这一精神,才能赋予阿尔卑斯长号简朴的音乐以深厚的内涵,给它倾注以生命。难怪有人认为吹奏阿尔卑斯长号不仅是在演奏一种乐器,还是号手在进行心灵的沉思和情操的陶冶。

比赛

阿尔卑斯长号

瑞士瓦莱州南达镇2009年07月25日举行了国际阿尔卑斯长号比赛,来自不同国家的阿尔卑斯长号演奏者以号会友,在瑞士的青山绿水间演奏出了动人的乐曲。

该比赛是在为期3天的国际阿尔卑斯长号音乐节期间举行的,吸引了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和瑞士本地的100多位阿尔卑斯长号演奏者参赛。参赛者大多身穿传统民族服装,有的独奏、有的重奏、有的全家老小齐上阵,用阿尔卑斯长号独特的声音演奏出了一曲曲悠扬动人的乐曲。号角声在山谷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而比赛的结果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阿尔卑斯长号原是阿尔卑斯山区牧民召唤牧群、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超过500年。这种长3到4米,重4公斤的木质号角已成为瑞士山区文化的代表。而瓦莱州南达镇地处瑞士西南、阿尔卑斯山脉中心地带,一年一度的国际阿尔卑斯长号音乐节和比赛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也使这个小镇得以名扬海外。

现状

阿尔卑斯长号

伯尔尼州(Kanton Bern)一些作家认识到阿尔卑斯长号面临灭绝的威胁。Franz Nikolaus König 在1814年写道:“几乎听不到也见不到阿尔卑斯长号了。安排举行Unspunnen传统民俗节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要唤醒这一真正的阿尔卑斯山音乐,然而却没有奏效。”

阿尔卑斯长号几乎要绝迹了,因为它作为牧人联络工具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高山牧场传统的奶酪制作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山谷中村庄里的合作式牛奶加工场。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高山牧场以养殖小母牛替代了奶牛。

多亏伯尔尼的Schultheiss Niklaus von Mülinen才使得阿尔卑斯长号的传统没有消失。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让人制造阿尔卑斯长号,分发给格林德瓦尔德(Grindelwald)有才华的演奏者,让他们在1826到1827年间在阿尔卑斯长号班学习演奏。同一时期阿尔卑斯长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山牧场队伍和传统节庆活动上。1828年在巴塞尔(Basel)附近的Rheinfelden的狂欢节上,“牧人”打扮的市民在游行时提着奶桶,带着阿尔卑斯长号等器具,展现了阿尔卑斯山的亮丽场景。在1833年的Vevey葡萄酒节(沃州(Kanton Waadt))上,弗里堡州(Kanton Freiburg)的牧人演奏了阿尔卑斯长号,作为他们职业的象征。

1827年音乐学家Joseph Fétis将阿尔卑斯长号称为“瑞士国家乐器”。与此同时,这一乐器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几乎消失,但却越来越成为一个旅游热点。虽然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用号角传送信号与远处联络的现象,但是阿尔卑斯长号却象雪绒花(Edelweiss)一样,成为瑞士的象征。

阿尔卑斯长号甚至作为瑞士传统的象征,加入了“永久同盟”约德尔调协会和瑞士传统服装协会的游行队伍。

意义

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阿尔卑斯山民们就是利用这种长号悠远的鸣响在不同的高山牧场之间进行联络,传播婚丧嫁娶、生死征战的讯息。目前,这种文字记载超过500年,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真正的音乐”的乐器虽然早已不再但当联络工具一角,但更多地出现在高山牧场队伍和传统节庆活动上,成为牧民职业的象征;一年一度的国际阿尔卑斯长号音乐节和比赛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和旅游观光项目。

家族系列

从15世纪迄今的管乐器发展中,为适应音乐演奏的需要,长号也像其它铜管乐器一样经过改革与发展。例如,将长号像合唱声部一样分类:先后改革、制造出高音长号(bB调—使用高音谱号)、中音长号(bE调—使用中音谱号)、次中音长号(bB调—使用中音、次中音和低音谱号)、低音长号(bB调—低音谱号/偶尔也使用次中音谱号)、倍低音长号(19世纪发明制造)五种型制的长号,从而形成了从高音长号到低音长号的家族演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