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公元前181年),战国末年楚国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王陵出身沛县豪族,与雍齿交好,早年被刘邦以兄礼相待。秦朝末年率部起义,多次与刘邦的部队联同作战,但两人是相互独立而非从属关系。刘邦攻陷咸阳时,王陵自己带领兵马割据南阳。后来王陵母亲被项羽俘虏,为了力促王陵归汉,毅然伏剑自杀,尸身为项羽所烹煮,王陵由此下定决心归顺刘邦,最后封侯拜相,成为汉家重臣。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王陵获封安国侯。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汉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升任右丞相,与陈平一同执政。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迁任太傅,被吕后剥夺实权,此后辞职不再上朝。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

中文名

王陵

性别

去世日期

-0181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县

所处时代

战国→秦朝→西汉

主要成就

西汉开国元勋

官职

厩将→右丞相→太傅

谥号

侯第位次

第12位

食邑

5000户

爵位

襄侯→雍侯→安国侯

人物生平

起兵反秦

王陵为沛县豪族,刘邦未发迹时对王陵兄事之。但最初他瞧不起刘邦,及刘邦起兵沛县,王陵党聚数千人,占据南阳,为穰侯,不愿跟随刘邦。[4]

沛县豪强

王陵,战国末年楚国沛县人,与雍齿一样都是沛县豪强,两人交情很好。  刘邦年少时,把王陵当作大哥来尊奉。  王陵为人缺乏文化素养,意气用事,说话喜欢直来直去。 

割据南阳

到了秦末乱世,刘邦在沛县起兵,王陵此时同样起兵,以厩将身份另率部队向北平定东郡的魏国旧地,又往西进军去平定南阳郡。受封为楚国武安侯的刘邦也率兵西进,所经过的城邑没有不降服的,到了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逼降西陵县。  在王陵和刘邦的部队攻入南阳郡后,阳武县人张苍因为犯法差点被斩首,被王陵救下。两军抵达霸上,刘邦进入咸阳时,王陵不肯从属刘邦,自己聚集党羽几千人,驻扎在南阳郡。而根据功臣表,后来王陵的兵马也参与了刘邦军团入汉中的战役。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顺原路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县迎击汉军,雍王的军队被打败,退兵逃走;在好畤县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县。汉王于是平定了雍地。汉王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县包围雍王章邯,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刘邦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郡,一同返回故乡沛县去接刘太公、吕后(以及王陵母亲)等亲人。楚王项羽听说后,派兵在阳夏县阻截,汉军不能前进。楚国又封原来的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让他抵挡汉军。 

与汉东出

刘邦从汉中东出,项羽虽然听说汉军东进,但是因为正和齐军酣战,打算一举击破齐国再回去攻打汉军。刘邦因此得以统制五路诸侯的兵马,打入楚国的首都彭城。项羽听闻后,这才带兵离开齐国,从鲁县往胡陵县出兵,到达萧县,分别与汉国在彭城、灵壁县东面、睢水之上展开大战,大破汉军,杀了许多士卒,睢水因此堵塞不流通。这个时候,诸侯们看见楚国军势强悍而汉军大败,都纷纷叛离汉军再投楚军。 

王陵

王陵也和诸侯军一样联合汉军征讨西楚,  由于随军征战不利,王陵护送刘邦的儿女刘盈、鲁元公主从睢水之中逃出,又在丰邑进行坚守,因这些功劳后来得以受封为雍侯,食邑五千户。   

正式投刘

项羽于是在沛县劫持了刘邦的父亲妻子,放置在军中当作人质。同时也挟持了王陵的母亲安置在军营中,王陵派遣使者到楚国军营时,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朝东坐着,想以此招降王陵。 

王陵的母亲私下送走使者时哭着说:“请帮我告诉王陵,让他恭谨地侍奉汉王,汉王是个宽厚的长者,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三心二意。我以一死来给你送行吧。”说罢即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大为恼火,烹煮了王陵的母亲。王陵终于下定决心跟从刘邦平定天下。 

受封列侯

王陵跟雍齿关系不错,雍齿是刘邦的仇人,王陵又原本无意跟从刘邦,由于这些缘故王陵受封的时间与其他大功臣相比较晚。    刘邦在功臣表中统计功劳时按他在丰邑“以客从”来算,但未明确是在丰、沛起兵之初时还是讨楚之后镇守丰邑时,    最终王陵依旧以深厚的资历位列西汉初定十八侯的第十二位。 

汉高祖六年八月甲子日(公元前201年9月20日)  ,王陵战时记功为雍侯,但最终被确定封为安国侯,食邑5000户。安国侯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安国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西安国城村北。 

评议得失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刘邦说:“各位列侯和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疑为祝阿侯高邑  )、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喜欢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在军帐中制定作战策略,以此决定千里之外的战役胜败,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开战则必定胜利,攻城就一定占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委以后事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征讨英布回来之后,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吕后询问病榻上的刘邦:“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何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他略显迂愚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然而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事,刘邦说:“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当廷力争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皇帝刘盈驾崩,吕后打算封吕氏族人为王,朝议时咨询王陵的意见,遭到王陵的强力反对。  王陵说:“高皇帝杀白马而立下誓约说:‘不是刘氏子孙而称王的,天下人要共同起来讨伐’。现在封吕氏为王,是违约!” 

吕后不高兴,再问陈平、周勃,他们说:“高皇帝平定天下,封了家里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想要封兄弟和诸吕亲族为王,也不是不可以。”吕后听了非常开心。罢朝之后,王陵指责陈平、周勃说:“当初和高皇帝歃血为盟,诸君难道不在吗?现在高皇帝驾崩了,太后以女人主政,打算封吕氏为王,诸君不加克制地迎合她的意愿而违背当初的誓约,有什么面目去见高皇帝于地下啊!”陈平回答道:“在当面斥责和当廷力争方面,我比不上您;但说到保全社稷,维护刘氏后人,您却比不上我。”王陵无言以对。 

杜门不朝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为了封诸吕为王,吕后决定绕过王陵,于是假意将王陵调任为太傅,实际是为了夺去他的丞相实权。王陵大怒,以生病为由请辞,从此闭门在家拒不上朝。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儿子王忌袭爵为安国侯,谥号哀。安国侯传至王陵玄孙,在汉武帝时期,因酎金事件断绝。   

拜相罢相

王陵虽与刘邦有小隙,但并不影响刘邦对其信任。其为人质朴少文、秉性耿真深得刘邦喜欢。于是当吕后在刘邦病榻前问曹参之后相国人选时,刘邦认为王陵可以接任,但又认为他过于憨直而不能独任,又让陈平辅佐他。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前189年),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惠帝死后,吕后要以吕氏一族为王。事下朝议时,遭受到王陵的强力抵制。王陵说:“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吕后不高兴。再问陈平、周勃,他们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吕后大喜。王陵后来问陈平:“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回答:“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言以对。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为封诸吕为王,吕后决定绕过王陵,于是拜王陵为太傅,地位虽尊于丞相,但却无实际职权,因此实际是夺其相权。王陵大怒,从此在家拒不上朝。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哀侯王即位为安国侯。安国侯传至王陵玄孙,因酎金事件断绝。

家族成员

儿子:王忌,王陵子,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袭爵,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去世,谥号“哀”。 

孙子:王斿,王忌子,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袭爵,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去世,谥号“终”。 

曾孙:王辟方,王斿子,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袭爵,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去世,谥号“安”。 

玄孙:王定,王辟方子,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袭爵,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除爵。   

玄孙:王襄,长安公乘,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诏复家”。   

安国侯国世系
安国侯(前201年~前112年)
传位谥号姓名在位年数在位时间备注
第1世安国武侯王陵21年前201年~前181年食邑5000户
第2世安国哀侯王忌1年前180年~前180年王陵子
第3世安国终侯王斿39年前179年~前141年王忌子
第4世安国安侯王辟方20年前140年~前121年王斿子
展开表格

轶事典故

施惠张苍

初,北平文侯张苍以客从高祖刘邦攻南阳,尝有罪,当斩。适逢王陵路过,见其身长大,肥白如瓠,见而怪其为美士,入营见刘邦为其求情,刘邦赦免张苍。

自此张苍感激王陵救命之恩,父事王陵。王陵去世后,张苍贵显,为丞相,但仍在公休时朝拜王陵的夫人,侍奉其饮食完毕后方回家。

朝议舆服

高皇帝所口述的诏书《天子所服·第八》中称:大谒者襄章受诏于长乐宫,说:“下令群臣商议天子的服饰,用以安治天下。”相国萧何、御史大夫周昌谨慎地与将军王陵、太子太傅叔孙通等人商议称:“天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穿着,应该效法天地的运数,切中人事协和。所以上自天子王侯等有封地的君主,下到万千百姓,能够效法天地,顺应四时,就能安定国家,身体没有祸患灾害,长远地延年益寿,这是敬奉宗庙安定天下的大礼啊,臣等请愿效法它。”

史籍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1]

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班固·《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 

班固·《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2]

人物争议

侯名争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1·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集解】韦昭曰:「汉封王陵为安国侯,初起兵时在南阳,南阳有穰县,疑『襄』当为『穰』,而无『禾』,字省耳。今『邵公』或作『召』字,此类多矣。」瓒曰:「时韩成封穰侯,江夏有襄,是陵所封。」【索隐】按:王陵封安国侯,是定天下为丞相时封耳。此言襄侯,当如臣瓒解,盖初封江夏之襄也。【考证】中井积德曰:「汉书无『西陵』二字,此疑衍。」〕   

事迹争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5·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考证】汉书为王陵别立传,史记附记陈丞相世家。齐召南曰:「陵之初从,传与表判然不同。据此传,则在汉王还定三秦率五诸侯伐楚之后,故下文云『陵本无从汉之意』也。但张苍传言陵解苍之厄,乃在沛公初定南阳未入武关以前,何邪?」洪颐煊曰:「史汉两表所载侯状俱同,唯安国侯王陵两表绝异,疑此别是一王陵,而史公误合之。」全祖望曰:「王陵是自聚党定南阳者,未尝从起丰,未尝从至霸上,未尝为汉守丰,史表、功状之言皆谬。但陵自定南阳,归汉甚早,而不从入关者,盖高祖留以为外援。本传以为不肯属汉,则又非也。陵不属汉,何以能免张苍于死?而次年高祖即用其兵以迎太公,非陵属汉之明文乎?且陵母之贤,一死以坚陵之从汉矣。则谓陵不肯属汉,高祖恨之,其封独晚,非也。盖汉初功臣位次,第一曰从起丰、沛,二曰从入关,三曰从定三秦。而陵之功,皆在此三者之后,又无秘策如陈平等,则其晚宜矣。」梁玉绳曰:「考张苍传,陵救张苍在沛公初定南阳,未入武关之前。而陵之封侯同在六年,又位居十八人中,安得谓陵不肯从汉,及攻羽时始从,以故晚封耶?」愚按:全、梁二说是也。   

司空聃注:上说皆非,王陵以多年为高祖尊长,又自带兵马,久不欲属高祖之下,其情可原。又素与高祖相善,前后多次协同作战,因昔日自成一部,故曰前所不从,在讨楚守丰、其母身死后乃从,细究则事迹前后并无抵牾。

人物评价

王陵为人质朴少文、秉性耿真。[5]

刘邦:陈平智有余,王陵少憨,可以佐之;安刘氏者必勃也。

班固:王陵廷争,杜门自绝,亦各其志也。

陆机:安国违亲,悠悠我思。依依哲母,既明且慈。引身伏剑,永言固之。淑人君子,实邦之基。义形于色,愤发于辞。主亡与亡,末命是期。

司马贞:推陵让勃,裒多益寡。应变合权,克定宗社。

徐钧:抗议争封独犯颜,周陈只合共持难。若能坚守长陵约,不但刘安吕亦安。

张燧:母后临朝,如吕氏、武则天,此国家大变也。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

考古文物

安国侯铜虎符

长7.8厘米,宽2.78厘米 厚1.55厘米

青铜铸兵符,仅存右半。上有铭文“与安国侯为虎符第三”。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安国侯铜虎符 

安国侯铜虎符见于罗振玉所著的《增订历代符牌图录》,曾为罗振玉所收藏,  现在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罗振玉在《汉安国侯虎符跋》中认为这是西汉初年颁发给安国侯王陵的兵符之右半符,原本藏于皇宫之中,价值极高,“不异景星凤凰,人间无第二品”,“此为吾斋重宝耶”。从图上看,虎身上有九个完整的错银篆书:“与安国侯为/虎符第三”,字体、内容与堂阳侯虎符相似。《增订历代符牌图录》中的安国侯虎符图鉴 

这一时期的虎符,右符留京师,在内侧有两个方形榫柱,左符发至侯国,内侧是凹坑,这是合符时进行验证的隐藏手段。 

安国十斗陶瓮

陈直·《汉书新证·张陈王周传第十》: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直按:西安汉城出土有陶瓮,一面刻「安国十斗」,一面刻「谢民十一斗」。盖为西汉初期,王侯家以陶器代斗升量租谷者(见《关中秦汉陶录》卷一)  。此

王陵

瓮即为安国侯王陵家所用,大意是谢民为安国侯家佃农,谢民纳租十一斗至安国侯家,只算十斗,可见西汉王侯对农民之残酷剥削。又按:武梁祠画像,有王陵母画像,与《汉书》及《列女传》事实相同,不再征引。〕 

安国十斗陶瓮-拓印 

陈直·《关中秦汉陶录·第一集·陶器类》:汉安国十斗陶瓮,陶质纯青,出土地未详,长安段绍嘉藏,文分两段,共十一字,文云「安国十斗」、「谢民十一斗,谢氏」,谢氏即谢氏之平民,故一称谢民,一称谢氏。大意为谢氏量十一斗,安国仅折合十斗,安国当为安国侯王陵,史记高祖功臣表云:安国侯王陵,以高祖六年封,越六年,薨。传至曾孙完侯,元鼎五年,坐酎金国除。西汉侯爵作器,有直称为某某侯者,有变称为某某家者,有仅简称封邑者,此陶之安国,该为王陵之器,无彩,王家自置之量,比民间可用之量大十分之一,统治阶级之剥削量于此可见。又陶文之十一斗,以今量考验,只合一斗六升也。